不久之后战火将要烧到襄阳,那时整个襄阳将会迎来浩劫,在浩劫中那个庙宇可能也随之毁于一旦。
…………
在襄阳呆了几天之后,赵朴率领大军就离去了,向着扬州方向前进。
半个月后,赵朴终于到了扬州,与众多的大臣汇合。此时看着汪伯彦、赵鼎、范宗尹等人,憔悴的样子,赵朴心中就生出一丝愧疚,大家都不容易呀!
有着三位处理政务,大的错误出不了,只是麻烦事依旧很多,这些不需要赵朴操心。
而随着进入扬州,赵朴也开始了变法的序幕。此时变法,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变法,只有一点,提高行政效率。
因为冗官的问题,人浮于事,行政效率极差,若是在太平年月,这还没有什么,不过是麻烦而已。可如今是大战时期,此刻行政效率低下,带来的弊端是致命的,命令下达极为缓慢,商谈争论不休,往往是“政未决,金军已经渡河!”
提高行政效率已经是刻不容缓。
此时,赵朴决定成立内阁。内阁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好的揽权,将权力集中起来,提升行政效率。
大宋的政治格局是,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三权分立,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一个政令,从传达、讨论、下达、实行,需要经过太多的程序。而内阁则是让,参政知事、枢密使、三司使进入内阁,三者合力决策,三者共同批阅奏折,提交处解决方案,再加上若干人员入内阁,负责牵制。
最后,皇帝看完奏折,解决方案之后,只需要批上“准”,或是“否”。准时,下达各部执行;否时,驳回,内阁需要重新讨论,制定方案;遇到悬而不决的问题,可以直接上交,请求皇上决断。而那些弹劾的奏章,不需要内阁审阅,直接上交。
而按照轻重缓急,奏章划分为一般、紧急、急切、十万火急四个等级。
比如一般奏章,需要三天之内审阅完毕,提交解决方案;紧急奏章,需要在两天之内,提交解决方案;而急切奏章,需要在一天之内提交处解决方案;而十万火急的奏章,需要在半天的时间内,提交解决方案。
总之,集中权力,提升行政效率,这是成立内阁的主要目的。
不过,弊端就是内阁的权力太大了,有着架空皇帝的味道。这让赵朴隐隐有些不安,为了防止内阁不法,又让台谏负责监督内阁。尽管有诸多的不足之处,有诸多弊端,最后赵朴还是将内阁抬上了台。
未来,他需要将大量时间用于军事,根本无力在政事上花费太多时间,只能是用内阁分担一部分权力。
总之,有些营养不良的内阁,就这样提前上台了。
第189章山东陷落
当赵朴提出内阁的设想之后,没有人阻止,说三道四,大臣们都看出了这是集权的开始。冰@火!中文这固然进一步让皇帝权力加大,又何尝不是让各位宰相的权力扩大。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纠纷,在商讨之后,最后拍板了。
内阁就这样上台了。
内阁权力是大了些,不过赵朴不在乎,此时仅仅是三人,日后人数还会增加,那时制衡也会增多。
况且,赵朴掌控者八字军,掌握着宫禁之兵,不怕内阁搞政变。
………………
扬州平静中起伏不断,而山东却是风起**。
“咚咚咚!“巨大的鼓声敲击而起,攻城战拉开了序幕。弓箭手负责射击,抛石机抛射着石头,战斗正在火热的进行着,在山东青州,一场如火如荼的攻城战正在进行。
杀声不断,攻击不止,进攻的金军,好似猿猴一般,顺着攻城梯不断的向上攀缘,手中的盾牌抵挡着射下的弓箭,而同时冲城车不断的冲击着城门,攻城锤砸着城门,登城楼与城门齐高,也是射击不断。
而守城的宋军,也是拼死抵抗,滚木礌石连连砸下,钩镰枪刺杀着云梯上的敌人,火油倾倒不休。
战斗到了这一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金军仗着屡战屡胜,气势如虹;而宋军则是仗着兵多,城池险要。双方在争斗,在厮杀。
这时叛徒出现了,坚固的堡垒最先从内部裂开,青州兵变郡守曾孝序被杀,青州陷落了。
当李纲得到整个消息时,已经是三天后了。
“什么青州失守了!”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李纲再也坐不住了,神情有些呆滞,心身颓废。他又一次败了,在河东时屡战屡败;如今到了山东更是屡战屡败,丢了大半个山东,兵力损耗殆尽。一次次失败压得他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战斗打到了这个份上,一切的解释,一切的理由,都是多余的。
没有人会听,成王败寇,输了就是输了,尽管可以找上一百个理由,可还是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