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你全权去处理此事,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该革除功名的革除功名。该流放的流放,该抄家的抄家。我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不是与贪官污吏共治天下;我朝厚待士大夫,却不是厚待贪官污吏!”
赵朴说着,语气中带着杀气。
在场的大臣们,纷纷低头不语,好似耳朵聋了一般。
谁也知道。皇上这是杀鸡儆猴!
千里做官,只为财,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对不夸张。在场的那个能保证,屁沟后面干净?
皇上的意思很明确,贪污可以,但是最好不要惹出祸端,不然天上地下,没有人救得了你。
李纲道:“微臣,定然不辱使命!”
赵朴道:“你办事,朕放心!”
朝会就这那样结束了。
只是李纲、赵鼎等内阁成员留了下来,主要是商谈一些要事。
“湖北变乱,朕并不放在心上,大军一到,很快就会灰飞烟灭。只是朕对年年出兵,平叛厌烦了,想要一劳永逸解决而已,至少十年内不出现变乱,为北伐争取时间!”赵朴说道。
年年流民叛乱,年年出兵平叛,赵朴厌倦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的实力也是有限的。虽然说,这些流民叛乱,动摇不了根基,可是次数太多了,赵朴也吃不消,将有限的国力耗在平叛上,太不值当。
况且,流民起义破坏太大了,烧到之处,烧伤劫掠,好似蝗虫一般;而看似威胁较小的流民起义,一旦没有快速扑灭,会酿成毁灭大火。
明末时,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多次败于明军,可谓是屡战屡败;可是因为某些原因,就是迟迟难以扑灭起义军,最后明王朝被起义军覆灭了。
多年的经历,告示赵朴,不要轻视任何一个敌人,对敌人轻视、放纵,只会留下祸端,最后把自己活活坑死。
“陛下,唯有轻徭薄赋,降低赋税,百姓必然负担减轻!”李纲说道,“此次平叛之后,不如对叛乱区域,减税三年!”
赵朴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个策略,治标不治本,眼神看先了赵鼎。
赵鼎道:“唯有召集流民,加入军伍,在前线边疆屯田,以供军资!”
赵朴点点头,这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召集流民加入军伍,将军队变得庞大,战斗力也稀释了,又加重了财政负担。而最为忧虑的是,屯田制度高耗低能,得不偿失。
又问了几个臣子,答案也差不多相同。
或是整顿田地,清查田税;或是整顿吏治,治理**;或是压制土地兼并;或是将流民编入军伍。来来回回,就是那三板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
多数策略,只能起一丝效果,长远看来,是失策的;有些政策,看似英明,其实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比如轻徭薄赋,降低赋税,这根本不可能。此刻是宋军决战的前夕,宋朝必须维持高税收,府库充足,这样抗金才有钱财,不然走轻徭薄赋,倒是有利于百姓,但是不利于国家。
而整顿田地,清查赋税,更是不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的基层政权,都是被宗族和士绅势力把持,他们有的是办法,隐瞒田地亩数,将上等田说成下等田,而将一些贫民的下等田说成上等田,将田税转嫁到贫民手中。
而整顿**,更是不可行。在二十一世纪,尚且是**严重。而此时,仅仅是宋朝,识字率低下,法制意识淡薄,地方到中央政权,全被士绅把持,十个人九个贪,根本没法治理。只能是整顿一下,好上一段时间,过后恢复依旧。
而压制土地兼并,更是无稽之谈。开国时,经历战争,人口大量死亡,可以较好分配土地;可是随着人口数量增多,土地兼并也会随着扩大。
土地兼并,是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违反规律,必然受到惩罚。想要抑制土地兼并,唯有大规模发动战争,最后人口户数,十不存一,自然能压制土地兼并。
而赵朴从来不想要压制土地兼并,他不觉的靠一人之力,能单挑了整个地主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