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爱情是一个伟大的暴君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兴言念此,唯以留恨。朕今年逾六十,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以致此。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子之心,所以废黜。古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第三十八章 开皇盛世

杨广按遗诏即皇帝位,但杨坚死了的消息还极限在仁寿宫的大臣知道。为防止长安城内听到杨坚死后的消息后发生政变的可能,杨广在仁寿宫登基后立即派杨素的弟弟杨约快马进入长安城,诈称带有杨坚的旨意赐杨勇死。弄死了杨勇就断绝了前**人在知道杨坚死后可能进行的政变,所以杨约在杨勇死后才陈兵集众宣布皇帝杨坚去世的消息,同时发布新皇杨广命令军队进入战备状态的旨意。

八月初三,杨坚的梓宫至自仁寿宫运至长安城。十二日,杨广于大兴前殿为杨坚出殡。按照杨坚的遗愿杨广在十月分的时候吧他与孤独皇后合葬于太陵,同坟而异穴。

杨坚死后的谥号是高祖文皇帝,他在位的二十四年被称为“开皇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时代才能配得上“之治”这个称号,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只有“文景之治”和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这几个被历代所承认的盛世。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百乱待治的局面。杨坚一登上皇位,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对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当时的中国深陷五胡乱华之惨剧,杨坚用极小的代价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兵不血刃的光荣战争保住了中国元气,杨坚悉除北周苛政,行宽大之王道仁政,光复汉姓,沿用汉魏中国传统服饰、使汉人们重现昔日帝国荣耀。杨坚在建国之后不到三年就完成了经历汉朝五任帝王前仆后继才达到的军事成就——战胜了横扫欧亚大陆、当时最强悍、最有战斗力的突厥,被突厥大可汗尊为圣人可汗,成为东亚大陆的霸主,行使中华天子与北方游牧民族共主的双重权力,这是汉人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一刻。

同时杨坚在内政方面也做出了划时代的的进步的。

杨坚一改秦汉以来一直沿用的三公九卿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为长官,行使宰相职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内史省和门下省是机要之司,内史省负责起草并宣行皇帝的制诏;门下省负责审查内史省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制的奏抄;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为长官。尚书令下有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左仆射判吏、礼、兵三部事,右仆射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书令与左、右仆射及六部尚书合称“八座”。开皇三年(583),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除三省外,又设秘书和内侍二省,负责图书修撰及宫内供奉等事。另设御、都水二台,负责监察和水利。

杨坚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南北朝以来,由于郡县设置过多,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齐、北周制设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开皇三年,杨坚从河南道行台兵尚书杨尚希的建议,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

杨坚的政治行政制度的改进使的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历史上官制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杨坚对于世界和后世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他下令修订的《开皇律》。

隋的前朝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杨坚一登基就下令制订《开皇律》,《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车裂、枭首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隋朝的司法制度、诉讼制度、审判制度都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

杨坚在世界史上首次将死刑核准权收归中央,首创死刑三复奏三复核制度,首创百姓可直接上殿告御状,鼓励百姓揭发贪官污吏罪状,并命令政府有关部门不得有任何阻拦,否则治以重罪严惩不贷,让民情直接上达天听,使贪赃枉法的官员个个胆战心惊无处藏身。杨坚即位初年,乃诏:“申敕四方,敦理辞讼。有枉屈县不理者,令以次经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诣阙申诉。有所未惬,听挝登闻鼓,有司录状奏之”,让百姓直接向皇帝诉说冤情。在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皇帝申诉。杨坚一朝代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惟一灭绝**的封建朝代。

在杨坚时期发生了一件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个朝代、世界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永远不会发生的盛事。开皇二十年(600),齐州一个小官王伽,送囚人李参等七十余人去京城,行至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国法,受罪是该当的,你们看看护送你们的民夫,多么辛苦,你们于心安吗”?而后王伽遣散民夫,释放李参等囚犯,约定某日都来到京城,说:“某日当至京师,如致前却,吾当为汝受死。”结果,七十余囚犯到期都来到,不缺一人。杨坚听了很惊异,亲自召见王伽,大为叹赏。又召李参等携带妻子入宫,赐宴后宣布免罪,并且下了一道诏书,说明只要官有慈爱之心,民并非难教。要求官吏学习王伽,以至诚待民。

这事后来被唐朝的史官演变成差不多相同的事来歌颂李世民时期那个伟大的盛世,这足以证明那些从隋走来唐朝史官们是多么向往杨坚一朝是的法治人文盛世啊。

外国有人认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民主法制变革,最振奋人心的律法改革、具有开启人类法制史划时代新纪元的,不是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法典》、古埃及、古罗马法典甚至美国《独立宣言》,而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杨坚制订颁布《开皇律》。而杨坚也被他们称之为东方大陆法系之父,奠定了世界封建社会法制的基础。

杨坚在经济、文化方面也着很大的贡献。其中在经济方面,在北齐、北周均田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女受露田40亩。奴婢5口给1亩。永业田不归还,露田在受田者死后归还。对一般农民,采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的政策,对于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则给予打击,以保证农民的正常生产。从而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杨坚一朝农业发展达到空前。据唐人的估计,杨坚末年所存的食粮,已可供朝廷五六十年之用。在文化方面,可以说杨坚拯救了汉文化,因为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几百年来的混战,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公元583年杨坚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

第三十九章 杨坚身后

杨坚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开国皇帝创造为数不多的盛世,这无论怎么讲都是一个奇迹,并且杨坚对于历史和世界的影响相对于开创其他盛世的皇帝如唐太宗李世民都要深远,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正统历史中杨坚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这或许是因为他的儿子杨广连累了他的原因吧。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杨坚和秦始皇、成吉思汗赫然上榜,但在中国有最为伟大的皇帝之称唐太宗李世民却没有上榜。哈特对杨坚的评语是:“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这本书对于伟人上榜的理由和原因是看他对后世、人类社会以及世界的影响,杨坚能上榜足以见证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贡献。如果认真的分析杨坚杨坚在位期间的作为以及影响会发现他与同样的皇帝秦始皇、成吉思汗排到相同的高度是有一定的道理。同时通过分析杨坚在位期间的作为,可以知道他给他的继承人杨广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帝国。

对于杨坚的历史功绩我觉得外国人写的《剑桥中国隋唐史》的评价更具全面,它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而对于杨坚本人,历史也有不同的评价。编纂《隋书》的魏征中规中矩的评价道:“皇帝载诞之初,神光满室,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内明外顺,自险获安,岂非万福扶持,百禄攸集“。臣子李纲佩服的说道:“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高度评价道:“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

如果让我来概括杨坚一生功绩以及对杨坚本人作出评价,我会这样写道。作为皇帝他是成功并伟大的,作为个人他还追求圣人的途中但比相同的人都走的远。

杨坚走了,留给他的后人无数的财富,这些财富的最大收益者应该是他的继承人杨广。然而留给杨广的虽然是一个四海升平、富裕的难以想象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也有它的不足。不足表现在外边患并没有彻底解除,像尚有力量的突厥还时不时地威胁着帝国北方的边境、东方逐渐做大的高句丽也是不太安乐;在内,全国虽然在地理上完成了统一,但是精神和思想上并未合并,南方以及北齐旧地的旧势力还在想方设法改变隋朝的统治秩序,他们在杨坚一朝时就先后多次发生叛乱意图打破隋已完成的统一。还有就是杨坚在晚年的时一些政策与措施在大隋帝国的政局上埋下了一些隐患,这些导致留下的帝国有一些不太稳定的因素。即使这样,杨坚留下的帝国只要他的继承人不要太昏太混蛋都能好好地传承下去,然而杨坚做梦都没有想到他选择的继承人杨广不是昏、也不混蛋而是太聪明、有野心而把帝国带向了他没有想到的地步。

杨坚死后,还没下葬,在帝国的北方便传来汉王杨谅起兵勤王的消息了,这谁都知道勤王是假争夺帝位是真。这对于还在为杨坚后事以及忙于接掌帝国权力的杨广来说无疑不是件好事。

话说杨坚没死的时候,杨广就知道弟弟杨谅有野心,而且并不怎么服自己,杨坚一死,杨广担心握有重兵的杨谅对自己皇位不利,于是便假传杨坚圣旨召杨谅回京,意图在京解决杨谅。

但是汉王杨谅把杨广派人送来的玺书看了一眼,马上说:“这是假的”。怎么回事呢?原来,杨坚老早就和汉王杨谅有过密约,说:“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什么意思呢?就是杨坚跟儿子讲,我要征召你入朝,我一定加双保险。第一份保险是玉麒麟的兵符,我一半你一半,咱俩这兵符能合到一块儿,这是真的,这是一重保险。另外一重保险是什么呢?他说,真要是我召你的话,我会在召你的敕书上的“敕”字我在旁边多写一点,如果你看那个敕字是一个正常的字,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这是假的。

历史说杨谅看到假诏书后就这样反了。其实这有点不可思议,难道就因为一纸诏书是假的就犯得着去干那滔天大罪的造反吗?而且杨谅在并州也没处于什么绝境,没必要造反自保啊。就算假诏书可能是京城的父亲杨坚发生了什么变故,但杨谅也只需要派人到京城打探一下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其实从很多的记载中就能发现杨谅的造反是有准备有预谋的,根本不是所谓的被逼谋反的。其一杨坚在世时杨谅就在并州任上“大发工役,缮治器械,贮纳于并州。招佣亡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作为一个藩王杨谅竟然召集收拢亡命之徒近万人作为自己的人,这不是有野心想造反还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解释了。其二杨谅要造反的时候汉王总管府司马皇甫诞冒死劝谏道::“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从“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这里的可以知道杨谅知道自己的二哥杨广已经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说他已经知道自己的父亲死了,作为儿子他不是去京城奔丧而是以此为切点立马起兵要和自己刚刚登基的二哥杨广争皇位,这怎么看都不像是立马起意而造反的。

还有想不明白的就是杨广为什么要假传杨坚的圣旨让杨谅回京呢,他明显就可以正大光明地下诏让杨谅回京奔丧,因为老子死了儿子回去奔丧是天经地义的事,杨谅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回京,这样不是更好吗。再者如果杨广想收拾杨谅的话应该是等自己全面掌控了帝国的权利的后而不是在自己帝位还不稳的情况下去弄怒那个掌握着强大势力的弟弟杨谅吧?

这是为什么呢?看《隋书》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凡是与杨广搭边的事或多或少矛头都会隐隐的指向杨广,有那种千错万错都是杨广的错的感觉。事实上翻开关于杨广的史书记载,尤其是《隋书》中关于杨广的记载拥有着很多的逻辑上矛盾和前后之间矛盾,所以看《隋书》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