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这样的年龄和状态,并发症太容易发生,也不建议手术。
像这样的患者,收治是很有风险的,要考虑的原因很多,会不会发生医患纠纷?已经进了这么多次医院,有没有救治的必要?随时可能会「走」,家属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
正当我们准备不建议入院的时候,家属找了层层关系,最终还是收了进来住院。
主任让师哥去嘱咐家属,师哥刚刚经历了一次医患纠纷,正在不安:「要不还是您去吧,我怕又碰到收不住情绪的家属。」
主任气定神闲:「你去吧,他们不会闹的,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等老人家离开。」
旁边的护士插嘴:「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送进来?在家里等不是更好?」
主任摇摇头:「你还年轻,过阵子就知道了。」
一天,两天,三天。
科室尽力进行着常规治疗,即使请了护工,家属还是日夜陪护。
老人家有个孙女,每次去都能看到她握着老人家的手,在她耳边说话。
但,也只有孙女一直在,没看到其他家属讨论过的老人家的儿子过来。
老人家的状态时好时坏,气喘得厉害,基本不太能说话了,家属和老人家的交流主要通过老人的眨眼来确认,孙女总能猜懂她的意思。
我以为是一个母子不和睦的家庭,但是第四天,出现了一位中年男子。
穿着风衣,拖着行李箱,一边焦急地打着电话,一边拉住旁边的医护人员问路。
他刚出现在病房门口,那个一直坐在老人家旁边的孙女立刻起身拉过他:「爸爸!你怎么才来,我们等你很久了,奶奶也等你很久了……」
男子冲到床前,红着眼眶不停地道歉。
许久没有声音的老人家突然发出一些呻吟,像是在呼唤又像是在告别。
我忽然明白了,也许在最近的日子里,孙女一直在老人家耳边说的是:「再等一等,再等一等,爸爸就回来了。」
这三天老人家的坚持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应,虽然她在病床上无法动弹,甚至话也说不出来,但是她一定也在撑,努力撑到家里人从千里之外回来的那一刻。
与死神赛跑,从来不光靠医生一个人的努力。
三天来一直微弱但是始终没有停下的心跳,离不开老人家自己的坚持和家属每天不间断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