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兴趣的,此其一;其次,他认定自己是以情感化而取得她的,不是强夺儿子的妻子。他以为玉环和故夫间情分已断。
然而,事出意外,温淳的杨玉环居然会以乖戾的态度相对!使他在不能自忍中发了皇帝脾气。如今,他暗有悔意,但潜藏的悔意在表现时却是无比的忿忿不平。
他绕室彷徨,他向所有向他来请示的人发怒,自然,他没有吃午饭。
高力士在午后到了,内侍密告皇帝的情况,这位皇帝家的老奴忖度情势,最后,决定不和皇帝相见。他嘱咐了左右小心侍候,自己到内侍省相候,查问经过。
他已到过内侍省,叮嘱小心看守王利用,暂时不可盘问。老练的高力士明白,王利用的背后,必有一个阴谋集团在,事件的牵连可能很大,因此,他不愿先予审讯。
再到内侍省时,袁思艺独自在发怔,高力士问了几句,就进入自己的治事所,于是,有一名精干的内侍李守静来进言了。
李守静的阶位不高,但有办事能力,高力士时时派他做一些私事。原来,李守静只是管马厩的内侍,高力士有一次巡看马厩,发现李守静养马有过人之处,和他谈话,又发现他读过书,乃擢用于内侍省,为他改名为静忠,但内侍省人多,李守静并无表现自己的机会。
现在,他来见高力士,提出了一项严重的问题,李守静以为王利用这人是不能审问的,如果问出与太子或其他的王或大臣有关,那会引起大狱,使大唐皇家出现一次可怕的骨肉相残之事。
高力士耸动了,他问李守静是否已有所知?李守静肯定地回答没有。接着,他再衡情析理:寿王绝无可能派王利用入宫,同时,他又指出:据记录,王利用出身内廷,外调,流转公主府和王府,个人关系相当复杂。
经过他的陈说,高力士领悟了,他在思索了一些时之后,命李守静领人负责监守王利用。
接着,高力士又赴内寝,侍从报告:皇帝饮了酒,大约睡着了。
于是,高力士又退出,另外派人去寿王府打听消息。
寿王李瑁有似热锅上的蚂蚁,他得知的报告并不完全,在无限惊惶中,又有谣言传入,他无法找人商量,但他认为自己会难逃一死!他也以为,自己被判罪而死,还会累及儿子们,于是,他想到自杀,在事发前畏罪自杀,那么,父皇可能不穷究此事。大约,儿子们可以免受牵累。
他将自己的主意告知了王妃。
第二任寿王妃韦氏性情平和,她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她又获得丈夫的尊敬,她知道丈夫的故事,甚至也明白丈夫和已为贵妃的前妻旧情未了,于是,当丈夫提出自杀时,她和泪说出,愿意相从地下。韦氏出身名臣之家,她晓得政治上的风暴到了使一位皇子非自杀不可时,做王妃的人若不相随,他日也极有可能被赐死。
但是,他们夫妻的自杀意图被侧妃魏来馨赶回来阻止了。魏来馨所知较多,她告知寿王,王利用被人收买,已露出破绽,事情会很快揭开的,如果自杀,那反而落入人们的圈套。她再相告:杨贵妃和皇帝之间,估计必会和好。随后,她建议把府内和王利用来往密切的人悄悄监视,以静待变。
一个紧张、充满了危险的下午过去了,在太华公主府的杨贵妃,与再从兄杨钊谈了几乎一个时辰,她的气愤平歇了,在杨钊建议下,她赶在宵禁之前移居杨铦的住宅——那是杨氏直系的长房。
至于在宫中,皇帝饮了酒,一觉睡醒,已近天黑,一名宫女来请示晚饭,被李隆基喝退。睡了一觉的皇帝余怒未息,喝退了宫女,独自走出,到花萼楼去,没有人敢和失常的皇帝说话,袁思艺奉高力士之命相侍皇帝,也不敢说话。
皇帝在花萼楼的楼上长廊踱步了些时,很晚才吃饭,不过,在晚饭时,他的情绪似乎平静了一些,饭后,他召来梨园子弟奏乐,高力士曾想进入,但是,著名的舞伎谢阿蛮悄悄地劝阻,她告诉高力士:据乐工马仙期的观察,皇帝的情绪依然没有稳定,因为皇帝点选的乐曲与平常不同,有些是具有杀伐性的,有些是威严的,她解释,自音乐可以见到一个人的情绪。
高力士对音乐没什么造诣,但他的世故使他接受。他笑斥谢阿蛮:
“你小心些,今天的事闹出来,你也会没有命的!”
谢阿蛮如一溜烟地逃开了。
听了将近一个时辰音乐的皇帝,心情好像平静了,他回内寝之时,曾经自言自语:“没有她,我一样能过日子!”
………
《杨贵妃》第五卷(16)
………
侍从内侍把皇帝的自语报告了高力士。
从杨贵妃被逐出宫以后,皇帝发了一天脾气,直到此时才有一句及于贵妃的话。
高力士体味着,他肯定皇帝未曾忘情。
不久,李守静来了,悄悄地报告了一些事,高力士点点头,然后,他去睡了。
第二天,大唐皇帝依然赴早朝——高力士得知皇帝其实一夜未眠。
早朝,与平时一样,没有特别的事故,自然没有人提及宫中的事,虽然百官们都已得知杨贵妃被逐出宫的事,但皇帝不曾有任何表示,自然没有人会提出。
朝散后,宰相李林甫想打听一下消息,借故入内殿奏事,但是,皇帝又没有提。当李林甫退出时,高力士施施然而入,皇帝看着他,忽然笑斥:
“我以为你死了,去了什么地方,怎的不见人?”
“老奴守在内侍省,昨日闻皇上大振干纲,天威莫测,未奉召唤,不敢入觐——”高力士故意以轻松的口气说。
李隆基听到大振干纲四个字,在有些尴尬中失笑了:
“杨妃太嚣张,不懂规矩,事关纪纲,我不能不斥逐她出宫!”
“是,陛下——”高力士拖长声音应着,但不再往下说。
“你来为她求情?”皇帝捺不住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