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精通诸子百家的人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1.《荀子》非相、儒效 品牌“知行”创新(1)

《荀子·非相》中说:“君子用准绳来衡量自己,而对待别人则用引导的方法。用准绳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对待别人宽松,才能宽以待人。因此,君子智慧还能容纳愚昧的人;君子知识渊博,还能容纳知识浅薄的人;君子技能知识专业,还能容纳不专业的人;君子实力强大,还能容纳比自己弱小的人……”

荀子这段观点归纳起来意思就是: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宽容他人。显然,这样的人才容易做成大事。相反,一个只知道埋怨别人,或把自己的不成功归怨于环境的人,一定是个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小人。如果这种人是管理者或领导者,肯定是个对员工利益与团队利益不负责的人。当然,这种人肯定不是个合格的领导,也很难领导一支具有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团队。

虽然荀子这种观点可以引申到管理中的好多方面,但是我认为在企业管理中最应该引起重视与注意的,应该是企业品牌的管理。当然企业品牌管理,不仅仅是对产品的管理,而且应该包括与企业美誉度所有相关的管理。当然企业品牌管理的前提,首先要创建企业品牌,否则品牌管理就无从谈起,也没有意义。无论是创建品牌,还是日后的管理品牌,其目的都是想通过优秀与成熟的品牌,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品牌价值。

虽然品牌的价值多数情况都是无形的且附着在企业相关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上,但是这种质量与水平一旦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时,那么这时的优秀产品质量与企业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水平,就将给企业带来超过产品与服务价值本身无可限量的市场价值。当然这种无限的品牌市场价值,也一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久而久之,这种无限量的市场价值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就构成该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品牌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所有承诺条款的兑现,我们应该相信当今的企业竞争,已远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竞争。与此同时,市场与消费者更加看重的则是,该企业的品牌价值——该企业的实力。究竟是世界百强企业,还是中国百强?虽然世界百强与中国百强,不完全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代名词,但是当今的消费者(最起码众多大众消费者)绝大多数,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消费的。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当今的消费观念,已从起初的物美价廉过渡到物有所值。而这种物有所值,其实就是对所消费商品及该商品生产或经销企业品牌的认可——当然这就是企业品牌的意义。因此,当今许多城市消费者购买商品,不是看价格,而是更观注品牌。像运动品牌:李宁;电器品牌海尔;电子品牌三星与摩托罗拉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作用。也就是说,一个质量上乘的产品必有它的品牌效应。那么这种品牌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时的回答就可以把《荀子·非相》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借用到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中。品牌建设中,对于质量的建设,必须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就是指企业创建品牌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品牌规范与品牌标准。与此相反,对于消费者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与意见,不仅要有宽容的态度,而且更应该严格要求企业品牌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消费者的意见与管理部门的要求,必须要“严于律己”。“严于律己”,引申到品牌建设中,就可以认为是:开拓无限市场发展空间,以创造出最大可能的品牌效益。因此,企业管理者研究市场,结合企业现状,实施品牌传播的多元化与立体化,就是品牌推动战略中最关键的部分。在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中,有广告品牌推动、名人推动、公关造势推动、服务推动等方法。那么企业品牌推动战略,又将具体实施哪一个方案呢?在实施品牌推动战略中,就是要“宽以待人”——只要能达到品牌推动的目的,无论实施什么样的推动方案都是可以的,但是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无论实施哪种战略,都要以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 想看书来

1.《荀子》非相、儒效 品牌“知行”创新(2)

在《荀子·非相》中,不仅上面的观点值得管理者与品牌创建者借鉴,而且荀子对“相术”予以否定的观点,同样对品牌创建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荀子说:看相的人,古代没有,学者也不谈……看相貌不如分析人的思想,分析思想如何不如选择法术。相貌比不上思想重要,思想比不上法术重要。法术正确,思想理顺,那么相貌即使不好而心术好,也不妨碍其为君子;相貌虽好而心术不好,免不了也是小人。只要是君子,都可以说是“吉”;只要是小人,都可以说是“凶”。因此,体形的高矮与胖瘦,相貌的美丽与丑陋,也不是吉凶的标志。

虽然“相术”、“面术”,也同“太极”、“八卦”一样,在历史与当代也有其研究价值与应用意义,但是这些理论体系,似乎也不被普通人理解与被传统科学所认可。然而我却没有否认它们的科学地位与应用价值的意思,只不过是这种理论体系与应用,似乎被那些民间推崇者与应用者,过于神话与歪曲而已。因此说,我们当然不可以认为当今在街上许多相面的人,都是科学,相反那些人倒存在许多的欺骗性与愚弄性。因此说,我们对《荀子·非相》中有关对相术的否定及相关理论,也要采取“取其精华”的原则,去借鉴与学习。

如果我们把《荀子·非相》中有关相术的观点借用到品牌管理中,就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外表包装精美的商品,不一定就是名牌商品;相反,名牌商品也不一定都有精美华丽的包装。其实,包装只是作为商品使用价值的附加增值的一种商家的人为手段。因此说,品牌的创建,不是如何在外表上下功夫来诱导消费者,而是通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就说,只有先有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才有之后的消费者购买行为。

而《荀子·非相》中有关相术观点在品牌管理中的意义,恰恰与《荀子·儒效》中的“知”与“行”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儒效》中,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知”的基础在于“行”。荀子分析道:“不去听不如去听,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自己做到的,懂得的不如做到的。学习到知识能与实际行动结合才算完。做到了,才算明达事理,明达事理的人,才是圣人。圣人,把仁当作自己言行的根本,以此恰当地判断是非,使言行一致,不差毫厘,这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妙招,就是他先学习,然后止于行动。因此听到却没有见到,虽然广博也必然荒谬;见到了却没有懂得,虽然记住了也必然糊涂;懂得了却没有做到,虽然了解了很多也必然困惑。不去听不去看,就是再恰当,也不算做到了‘仁’,按自己的主张做一百次也要失败一百次。”

《荀子·儒效》中这种观点,借用到品牌管理中的意义就是:要想使品牌创建成功,甚至是发展为国内名牌或世界名牌,那么品牌创建者,首先就要考虑品牌生命力(“知”)与消费者行为(“行”)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良好的质量保证,才有品牌的生命力。否则,任何短见的“只顾眼前蝇头小利而欺骗消费者的做法”,都是品牌自我毁灭的做法。因此品牌要想发展,就要确立适合自己企业情况的品牌竞争战略与品牌拓展战略。

1.《荀子》非相、儒效 品牌“知行”创新(3)

竞争是效率和创新的推动力。随着中国市场对WTO承诺条款的完全兑现,国内很多原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一体化激烈竞争的冲击下,已日渐有力不从心之势。企业品牌创建者,特别是品牌管理者,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尴尬的局面,国内品牌间、国内品牌与国外品牌间,势必出现一种极为残酷的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状态。因此说,21世纪的中国企业竞争,谁占据品牌优势,谁就得天下。因此,品牌竞争战略也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先有品牌,这就是“知”,然后再有企业竞争力,这就是“行”。

在品牌竞争中要想取胜,就必须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因此,品牌发展战略也就应运而生。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但这种巨大的财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只有通过合理的发掘,才可以挖掘出品牌巨大的资产效应。因而,已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开始利用名牌效应,将名牌系列化(如:LG产品系列,化妆品、电子系列产品、家用与农用产品系列,等等。)进行扩展、延伸其民族品牌,使企业能够通过自我积累,不断发展壮大。

为实现品牌发展战略,这些企业就通过战略联盟、输出品牌、吸收兼并、收购控股、并购重组等方式,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壮大品牌规模效益、进而实现外部扩张品牌发展战略。而在品牌发展战略实施中,品牌发展战略实施者,特别要注意:品牌保护。因为企业间存在着残酷的竞争,所以品牌也存在着无情的竞争。有竞争就有生死存亡,因此要想使企业品牌更具竞争力,品牌管理中就必须要有品牌保护意识及其制定成熟的品牌保护战略。

在说明品牌保护战略的重要性前,我们还应先了解一下《荀子·解蔽》中的观点:“人们思想方法上的最大毛病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看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只见局部而不见全部。”显然荀子这些观点都有朴素辩证法因素。荀子的观点,也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品牌保护战略制定与具体实施中。

《荀子·解蔽》中讲:“人的毛病,在于被偏见蒙蔽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纠正了偏见就能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来,把片面看问题与全面看问题混淆起来,就迷惑了。天下没有两个真理,圣人不会有两种心志。现在,各诸侯有不同的政令,百家就有不同的学说,必然有是有非,有的使社会安定,有的就使社会混乱。搞乱国家的君主,混淆视听的各家学者,他们真实的本意,没有不想求得正道才亲自去做的,可是他们嫉妒、错误地对待正道,而别人就以其所好来引诱他们。他们偏听偏爱自己已经积累的知识,惟恐听到关于他的不足之处的话。凭他的偏见来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惟恐听到赞扬别家学说的话。这样,背离了正确的认识,还认为自己对,不肯停止。这岂不是被偏见所蒙蔽而失去对正道的追求吗?不用心,即使黑白那样分明的颜色在眼前也会看不清,打雷、击鼓那样大的声音在耳边响也会听不到,何况是心被蒙蔽呢?对于掌握正道的人,乱国的君主在上面责难他;混淆视听的各派学者在下面反对他,这岂不是可悲吗?

哪些是蔽?偏于欲求是蔽,偏于厌恶也是蔽;见始不见终是蔽,见终不见始也是蔽;见远不见近是蔽,见近不见远也是蔽;见深不见浅是蔽,见浅不见深也是蔽;见古不见今是蔽,见今不见古也是蔽。万事万物有所差异,就没有不相互有差异的。没有了差异就没有相互为蔽的,不注意这些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是人们思想方法上共同的毛病。”

读完《荀子·解蔽》中的观点,我再请读者想个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成就令世人瞩目;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已有的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在与国外合资中不但没有走向国际市场,反而已是大量的流失呢?无论如何,我们的政府与我们的企业家,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国内官员与企业家在以往的合资中,的确缺少民族品牌保护意识。因为他们仅仅看到了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可能带来的利益,却没有看到有可能所带来的风险。

时值今日,让人庆幸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开始下大力气及巨资,来实施对中国老字号的保护与振兴的伟大举动。企业创造一个品牌,尤其是名牌,至少需要十几年时间,甚至更长的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我们在实施品牌保护战略中,要有“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不要有“只看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只见局部而不见全部。”的意识与素质。

2.管子量心力欲 管理予之为取(1)

管子认为君主治国应该做到“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管子认为:“统治者要想使自己的政令与法度,顺利在臣民中推行,关键的条件,就是要使政令与法度,符合臣民的心愿。作为君主与国家政务人员,要想使国家发达,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拔有德、有才且忠心为国效力的人才。”管子所讲的“治国之本”,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团队管理之本。因为统治者想最大限度地执行自己的政令且取得政绩,就应该取得臣民或属下的归心。这种臣民对君王或下属对领导的归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民心向背”。因为任何时候任何管理者与为政者,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违民心、逆民意。虽然历史上有君主暴虐不仁与恣意妄为之举,但是这种君主最终还是让得民心者代之——改朝换代。虽然夏桀王与商纣王都是穷凶极恶,恣意享乐与荒淫,但是他们都是亡朝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说“水(民)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就是对管子“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观点的最好感悟与实践。可见为政者,能够做到“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是多么的重要。虽然管子观点对于治国为政者重要,但是这种观点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也同样适用。因为企业家与领导者要想实现企业目标或赢得市场竞争胜利,只有团队成员主动和积极地执行领导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目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健康地成长。也就是说,任何英明的企业家与企业管理者,都不可能自己实现企业目标,而只有企业员工“上下同心,齐心协力”才行。正因为如此,当代团队管理学才不提倡领导或某些优秀员工的个人英雄主义,大力培养与提倡团队的凝聚力与集聚力。正因为如此,大凡优秀的企业家与成功的团队管理者,都能身体力行管子的“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之为政理念。其实管子的为政观点,也就是团队管理学中管理者如何提升团员执行力与凝聚力问题。团队领导者或管理者要想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就要得到团队成员的支持与信服,进而让团员对团队归心、对领导忠心。当然这也就是管子的“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

那么作为从政者与管理者如何才能达到“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呢?管子对此也给出答案就是“予之为取”。也就是说团队管理者与从政者想向下属要任务前,必须要先舍得“予(给)”下属。只有下属对管理者或团队感到先“给”的实惠与氛围,才能主动地配合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或团队任务。也就是说在企业管理中,要想使企业具有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就要想办法让员工归心。作为管理者与领导者只有把员工归心作为管理之本,才会主观上制定出“顺民心”、“量民力”、“从民欲”的制度。惟有此,团队管理者才会激活员工的积极性。这就是管子“顺民心”、“量民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