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穿越成吕布儿子的 > 205 风云际会60 含蓄意会(第1页)

205 风云际会60 含蓄意会(第1页)

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谈妥后,剩下的时间纯粹就是用来放松的。

兖州豪强们收回了被曹操“霸占”的田地,鉴于这些田地不仅已经被开垦完毕,还撒下了种子,只要好好维护,等收获时就是满仓的粮食,因此他们大方地原谅了曹操,各个都变得和蔼又平和,也有多余的心情来跟吕昭聊一些不那么严肃的话题了。

在李叔节的热情举荐下,吕昭接见到了之前偶然注意到的那位跟在兄长身后、脸上满是兴奋与好奇的少年。

“曼成是我众多子侄中最为聪慧伶俐的,”李叔节的语气把握得很巧妙,既不会让人觉得他在过于夸耀自家后辈,又能显示出他对少年的重视,“使君若不嫌弃,可让他为您效力。”

曼成,果然是李典。

吕昭没有立即表态,她先光明正大地环顾四周,没看到李典的兄长在哪儿,然后才慢条斯理地收回目光,把视线落在少年身上。

到底是豪族出身,见过市面,李典大方地向吕昭行礼问好,然后乖巧地立在一旁,认真倾听长辈和吕昭交谈。

“看着还小呢,李公倒是放心让他跟我走。”吕昭似笑非笑地说。

李典眨眨眼睛,似乎想说什么,但还是保持了沉默。

“哎,依老朽之见解,当今天下,使君乃是独一档的英豪,”李叔节嘿嘿一笑,以手缓慢地捋过胡须,“能跟随您历练,是他的福气,老朽有什么不放心的?”

参加宴会的年轻人不少,但大多是跟随父亲一起来的,也有一小部分是跟随关系亲近的叔父,唯有李典是被同族中名声显赫的长辈引荐。

这意味着李典家在李氏宗族中属于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偏门旁支,或者他幼年丧父,家中没有主事人,只能仰仗其他长辈提携。

将这样一位少年推荐给吕昭的行为,本身就透露出了许多有趣的信息。

李乾跟随曹操出征,李氏本该毫不犹豫地站队曹操,但他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些许分歧,有人认为曹操是值得专心效忠的明主,有人认为跟着曹操干没有前途,不能将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他身上。这时张邈、陈宫和吴资决定背叛,引来了吕昭,并州军大军压境,形势摆在这儿,李氏不得不表态,经过一番争斗和利益交换,他们最终达成一致,决定选个身份不那么重要、但能力颇为出众的年轻人送给吕昭。

如果曹操胜出,有李乾在,李家荣耀依旧;

如果吕昭赢了,且在这个过程中李典能挣得些许功绩,李家至少能保下根基,不至于完全覆灭。

但李家更多地还是偏向了曹操,毕竟他们对曹操的投资重点是远近闻名、声望斐然的大豪强李乾,而对吕昭的投资重点,仅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哪怕是吕布在这儿,都能看出来李家打的是什么算盘。李叔节也知道单送一个李典不太像话,甚至可以说有些得罪人了,于是为了彰显诚意,他还专门给李典配了一支两千人的私人部曲,又送了不少劳军的物资。

“既然如此,人我就带走了。”吕昭完全没客气。

在李家眼里,没爹的小年轻李典不怎么值钱,哪怕丢了也不心疼,但在吕昭眼里,私人部曲和劳军物资不算什么,这位默默无闻的少年,才是置于匣中的宝藏。

正史中李典打拼出来的功绩划定了他成就的底线,只要悉心培养,再多注意一下他的身体健康,避免英年早逝的悲剧,假以时日,这位年轻人一定能走得更远。

吕昭也不太担心重用李典会导致兖州士族的逐步腐化侵蚀。

一来年轻的李典目前在李氏宗族中的地位较低,没什么影响力,得过好久才能成长得足够有分量,这期间的变数太多了,吕昭完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反过来利用他分裂李氏。反正李氏内部的意见不统一,有的愿意追随曹操,有的愿意投资吕昭,有的干脆谁也不搭理,觉得单干更好。每个人都想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可蛋糕的大小是确定的,争到最后,即使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也会起冲突。

二来时代如此,能读得起书的群体大多有权有势,目前想从寒门甚至更低一层的普通百姓们中挑选可用的人才还是太难了,少说得再稳定地培养几代人,才能使情况好转,因此完全抛弃豪强士族是不现实的,只能有选择地合作,或再狠一些,直接将其消灭兼并。

*

回去的路上,荀采悄悄瞄了一眼跟在后面的李典,策马靠近吕昭,低声道:“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轻易就同意了放人,我还以为……”

荀采口中的“放人”指的是被俘虏的青州兵及其家眷。

谁说不是呢。吕昭缓缓吁出一口气,心情说不上是庆幸还是诧异,稍微有点复杂。

跟随曹操前去河南尹的青州兵大约有五万,余下的二十五万青州兵广泛分布在巨野泽周围,与自己的妻儿家小同乡同族一起,作为青壮劳动力负责屯田。

单从数量上看,这是一股相当庞大的战斗力,但他们经历的战争太少了,缺乏对敌经验,再加上没有厉害的将领指挥,配备的武器装备也不够精良,所以当吕昭打来的时候,即使他们被组织起来迎敌,最终还是败在了身经百战的并州军手下,成为了俘虏。

青州兵之所以叫青州兵,当然是因为他们的前身是青、徐二州泛滥的黄巾贼,再往回追溯,在落草为寇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经是老实本分的穷苦百姓。如今青、徐二州初定,最要紧的是勉励督促百姓耕地种田积攒粮食、招募新兵组建军队,征发民夫搞基础建设,别管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

国渊已经不止一次给吕昭写信表示人手不够用了,北海国十五万人口,能凑够两万精兵都算国渊持家有方,为了防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忽然蹦出来搞事的袁谭,吕昭、刘备和臧霸没少接济。陈登更是隔三岔五地哭诉,他面临的困境确实比国渊更难,由他负责治理的彭城国早先成了曹操和陶谦的战场,后来更是被曹操屠过一次,人没死光也跑了个精光,逃难的百姓们最近才慢慢迁回来,但人口数量依然远远比不上曾经还繁华时的人口数量,他连手下的官吏都恨不得一个人劈成八瓣用。

听说吕昭俘虏了大量青州兵和他们的家眷,陈登喜不自胜,连发三封公文,言辞恳切地劝说吕昭一定要将他们送回家乡,激动的情绪通过信纸上龙飞凤舞的字迹,以及逻辑略显混乱的词句清楚明白地传递给了吕昭。要不是还保留着士族的矜持,他说不定会直接伸手说“给我,我全都要”。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人口是各方势力争抢的对象。单独一个家族或许没有像曹操一般的魄力和能力,能一口气吞下近百万的人口,但如果兖州大大小小的豪强们联合起来,选个领头能做主的人分配一下,他们还是能吃下这块蛋糕的。

赴宴之前,吕昭都做好扯皮的准备了,还在心里罗列了一二三种利益交换的方案,她确实缺人,确实需要这些俘虏,但她也没想到兖州豪强们竟然放弃得如此干脆利索,该说他们过于短视呢,还是过于傲慢?

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吕昭想,可能这些青州兵在漫长的逃亡过程中,为了活下去,逐渐形成了剽悍、暴戾、不服-->>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