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贾东旭母子两人要跟着尸体回来,主家不在,也没有个主事的人,大家都不知道该干点什么,所以都在院子里等。
李平安忍不住砸吧了一下嘴。回自己屋把包放下,也到前院加入了等待的人群中。只是他并不插嘴,只是心不在焉地听。毕竟还不是太熟,自己也插不上话。
贾父在天擦黑的时候运回来了。脸上盖着张也不知道是谁准备的白纸,直直的挺在一架板车上。一左一右是悲痛欲绝的贾母和哀而不伤的贾东旭。
贾父的工资并不低,养活一家三口绰绰有余,贾父在的时候,贾母的生活质量并不低,在四合院里那也是属于生活在中上水平。现在丈夫离世,以后的生活可怎么过?想到没有了依靠以后的日子没有了着落,自然是悲从中来,哭得上不来气。
而另一边的贾东旭则是另一种想法。他在街上当街溜子已经当腻了,虽然说自己是独子,要点钱花花父母也给,但是那里有钱在自己手里花得爽利。
眼看着父亲挂了,自己马上就可以接班挣钱。以后的日子充满了希望,兴奋和亲人去世的悲伤相抵,那深情就淡漠了许多。
也就是李平安冷眼旁观看出些端倪,就算是精于算计的闫埠贵也没有看出来详细。
尸体到家,先停靠(指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用麻绳栓住小腿,脸上盖张烧纸停放在一张竹床上放置于主屋大厅正中间。)好。然后易中海开始安排人扎灵棚、买白布、麻绳等一应丧葬用品。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在杂乱中把一件又一件事安排好。
后来的易中海能称为一大爷在院子里说话管用就是因为他能料理事。遇到事了真能上,上了就能安排得妥帖,让人信服。
何雨柱、许大茂、闫解放等几个和贾东旭的关系此时尚可,再说遇到这样的事,哪怕是做做样子也是必须的。于是一番忙碌,当院子沉寂下来的时候,几个小伙子就陪着贾东旭说话。而易中海媳妇、刘海中媳妇以及闫埠贵媳妇等都陪着贾母。
聋老太太也过来吊唁了一番,只是毕竟年龄到了,不能熬夜,坐一会儿就走了。
李平安则和易中海几个商量明天的事情和流程。
第二天该上班的上班去,没有工作的都过去帮忙,院内此时显得倒也和谐。
对李平安来说,感受比较深的就是这院子里后来三位大爷能作威作福主要是何大清的远走保定和徐大茂父亲的分家另住。否则的话,有这两位在,三位大爷绝对没有后来的那种威势。
中午的时候厂里的领导也过来吊唁并带来了厂子里的处理意见。因为算是工伤,厂里赔付300元,并且给出一个接班名额,至于我是贾母去还是贾东旭接班,厂子里不管。在领导慰问贾母的时候,易中海是全程陪同,在厂里宣布决定后马上表态如果贾东旭接班,就収为徒弟,悉心教导。
易中海的华而不实的许诺赢得了领导的赞赏,取得了贾家母子的好感,可谓是一箭双雕。也许,此时易中海就有了让贾东旭养老的心思吧。
第三天下葬,贾东旭的父亲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那荒地了的孤零零一处坟茔给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话,同时也代表他来过这个世界。
走的人走了,留下的人依然需要继续努力的活着。
母子两人也没有怎么商量,过了头七贾东旭就在易中海的带领下去了轧钢厂。
穿着一身工装回到四合院,在许大茂、闫解放一干人羡慕的目光中,贾东旭的胸膛也挺高了许多。自得之意油然而生。今天我将与你们截然不同,因为我!有!了!工!作!
其实还有一条对贾家极为有力的路可以走。就是先贾母接班,上不了几年就该退休了,然后换贾东旭上去。这样到时候一家人可以领两个人的工资。
可惜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就算有,贾母也未必同意。她几年来被她丈夫养懒了。
李平安知道,并没有提醒。毕竟交情没有到份上,一个你认为好的建议也许会惹人嫌的。
在等待李怀德协调塑料纸的时候,李平安也顶着轧钢厂的招牌去纺织厂、铁丝厂协调出一些搭韭菜棚用的铁丝、铁钉等,还有给村民准备的瑕疵布和碎布头。
协调这些东西靠的就是他完美的脸和玉蝶里拿出来的合适的东西。只要你有需求,李平安玉蝶里就有。
一周后,李怀德告诉李平安。塑料纸凑齐了,可以出发。
这时候的塑料纸制造技术并不过关,厚且透明度不高,并且宽幅也不够。李怀德筹集的足够二十亩地的塑料纸有几百斤重,知道李平安自行车带不走,特意安排了一辆汽车。
李平安原本是打算从TB上买的,有了正经货源自然是十分高兴,哪怕是有司机送货,他再随便拿出来东西不方便
赵长顺在李平安走后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本着和李平安几人商量的结果,再考虑到村里的实际情况,他们把韭菜棚(不能算蔬菜大棚了,因为棚子最高处仅有一米半,最边处只是半米)设置在村里紧靠村民南屋南外墙紧靠着外墙的地方。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占耕地、能最大限度的挡住北风、少打了一堵最高的墙。缺点也有,这种靠着房屋南外墙的设计肯定不会是集中在一起的,过于分散就不便于管理,也比较限制塑料纸的幅宽。
左右两边的墙都已经打好,覆盖塑料纸的玉米秸秆编的毯也已经备好。准备用来做支撑的竹片也已备齐。就等着李平安的过来。
李平安如约而至,这次是坐着汽车来的。
远远看到驶来的一辆破旧的汽车,赵长顺直觉的明白。来的就是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