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秀才名叫李儒生,父亲正是当地地主,颇有名望。之前浊河决堤之前,杜海和工部的人带着衙役前来,让百姓离开,大部分的百姓因为畏惧衙役,就乖乖地听话跟着走了,李儒生的父亲却不愿意离开,反而觉得杜海等人是在骗人。
要知道,浊河虽然常常决堤,但他们这里,却已经几十年没有决堤过了,而且这些工部的人之前不就找了很多人加固堤坝吗?既然加固过了,又怎么可能还决堤?
李家人坚持不走,杜海也不能真跟他们耗着,就转而开始游说其他百姓,结果,就在他们带着浩浩荡荡的百姓远离浊河的时候,浊河决堤了。
不肯走的百姓不止李家人,他们本来好好地在家里呆着,谁愿意冒雨离开?要不是杜海拿着衙役压人,恐怕没一个人会愿意走。
可是,决堤真的发生了。那些没走的人,离堤坝近的多半家破人亡,离堤坝远些的,人是保下来,受伤却在所难免,家里的财物粮食更是保不下来了……
李儒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家大业大,离浊河又有些近,所以大水一来,就把他家的房子冲毁了,而他的爹娘,更是被压死在了屋子里,也是他运气好,正在外头凉亭里赏雨景,被水一充以后又抱住了旁边的树,这才终于活了命。
可就算活了命,李儒生还是不甘心的,当时杜海还有工部的人都已经知道浊河要决堤了,劝他们的时候竟然还说“可能决堤”,而他爹说了不肯走以后,这些人竟然就立刻不劝了!
他们安的是什么心思?
李儒生本来虽然不满,但也没胆子做什么,最多就是背后腹诽几句罢了,可现在灾民里头有很多人同样不满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
水灾的灾民,被杜海和工部转移走的,其实也就一半罢了,另外一半,要么是当初不肯转移的,要么是杜海等人没能顾及的,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没被毁了房子只是被淹了地的灾民,这些人里头,已经有很多人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了——朝廷的赈济,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没指望。
那些被杜海劝走,保全了家产的百姓也就罢了,他们感激杜海,虽然对于上面要求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去挖掘沟渠这点感到不满,却也顶多私下里抱怨几句,但是那些没有受了杜海的恩惠的人就不一样了。
起初只是百姓们一起聚在一起说说,渐渐地,就有一些本来家里有着不少土地,甚至家里还藏着一些银子的百姓聚到了一起。
他们手里还有银子,有些人农忙的时候还会雇几个长工,这样的人,用得着辛辛苦苦去干活换口饭吃吗?
而且,上面竟然还说了不分男女一起去干活……虽然在乡下女人一样干活,但那是在村子里!现在一群人聚在一起,女人还一样去干活,出了事怎么办?他们有些人还有钱养妾室,就更舍不得自己的女人孩子去干活了。
聚在一起的人,除了这些原本家境较好的,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之类,这些人聚到一起,最后就找了读过书的李儒生做首领,打算跟杜海要个说法。
灾民里有人抱怨,杜海起初并不知道,因为他忙着查看水灾情况,重新勘测地形,并让人设法堵住浊河决堤的缺口,并没有来得及关注这事。
可是,他一开始不知道,等事情闹起来以后,却不可能不知道。
自古以来,每次修建什么大工程,都会死很多人,他当初将那新修水利的折子递上去的时候,也是打算慢慢来的,却不想景福帝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更没想到景福帝竟然会提出这样的想法。
以工代赈,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工程浩大,按照皇帝的意思还要等工程完成了才会放人……
“杜大人,现在要怎么办?我们是一定要办好皇上的差事的!”工部这次过来的几个人全都找上了杜海,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是精通水利的工匠,对齐文宇忠心耿耿,却完全不会处理这样的事情。
“我去找灾民去,如果有不想留下的,就让他们立刻离开。”杜海咬牙开口。
“要是他们都想走怎么办?皇上让我们立刻开工,还要在明年夏天以前修好两个州的水利……就算现在不走,到了明年开春,他们也一定会想要回去种地。”工部的人有些迟疑。
杜海却是笑了笑:“会有人走,但大部分人手上没有粮食,除了干活换粮食以外,他们又能怎么办?至于明年的事情……只要我们把差事办好了,相信明年会走的人也会变少!”
让这么多的百姓不种地去干活换粮食,是一日之计,却不是长久之计,杜海知道,这事是强压不得的,只能靠诚心。
杜海回去的时候,就看到一个穿着一身浆洗干净的书生长袍的胖子正引经据典慷慨激昂地说着什么。
这边负责看守灾民的,是施州刺史凌伟,这个刺史也读过书认识字,但对古籍什么的却并没有研究,因此听这书生说话听得满头雾水,看到杜海以后,更是露出了求救的表情。
当初杜海刚来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