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海阔天高 电视剧 > 第61部分(第2页)

第61部分(第2页)

王长贵叹道:“哎哟喂,这个莫五爷真够大方的,每条船上都有几十个水手,专职买货卖货的伙计和管事也有好几个,拢共起来可就是千余号人,这得舍出多少钱来?”

建兴帝却在暗中夸赞莫钟书的眼光计谋,懂得舍小利以谋远。船只离开松江海岸,最少也要一年多才能回来,这段时间里船只的航行要靠水手,而货物的买卖和保管却要依赖那些伙计和管事,期间许多环节中不管哪一个人不够尽心都会让船东货主蒙受经济损失,许多做海贸的大家族的惯用做法是每条船上派一个自己人随船盯着,即便如此,他们做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再发展壮大,毕竟自家人力有限。莫钟书给水手和伙计配发身股,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红利收益,不会再有丝毫吝惜气力了。这一手实在高明之极。

建兴帝静静地听着,这事儿确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儿,东家大方让利自然受到船队的水手和伙计的热烈欢迎,但这一举动也破坏了行规,那家伙就不怕招来同行的嫉恨和破坏!

建兴帝想了想,又微微笑了,有他这个天底下最大的靠山撑腰,那莫钟书还真是有恃无恐。

自从那次出海归来之后,他们就没再见过面。不过莫钟书每年腊月都会让大富或者二柱进京来送船队的分红。玻璃工场在他的指点下,工匠们的技术日趋完善,生产质量日益提高,收益也越来越好。尤其是两年前,按照莫钟书的建议,他们又在直隶和福建设立新工场,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就连高丽、吕宋等国也来买他们的玻璃了。

不要以为吕熠荣登大宝之后就不在乎那两份收入,恰恰相反,他更加需要这些钱财。他现在拥有天下,但天下的税赋是要进国库的,他动用一两银子都得通过户部,要是多花了一文钱就会被御史大夫们扣上昏君奢靡的帽子,还是自己的小金库里的钱用得爽快。刚过而立之年的建兴帝,既想要当个万民敬颂的好皇帝,又不愿意放弃应有的享受,因而这个小金库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他才会继续关注莫钟书。

这几年下来,他总算明白,莫钟书说他自己不适合官场并非一句谦词,那简直就是一个政治白痴,只是机缘巧合看到听到一些高见妙论,所以能写出一份绝世无双的策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他派去的人多番旁敲侧击,都没能打听到那些有着卓越见识的高人是何方神圣。

但鉴于莫钟书源源不断地为他的小金库作出伟大贡献,建兴帝还是愿意继续罩着他,不让那些贪官刁民欺负了去,因为他知道,莫钟书虽然无力与豪强恶霸抗衡,但也不会甘心受人欺压,气愤之极时最可能的举动就是远走异国,那样对他吕熠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建兴帝转过目光,让内侍打开了前面的箱子,里头全是折叠好的纸张,上面有印刷的字迹,散发出阵阵的油墨香味儿。

他随手拿起最上面的折叠在一起的几张纸,第一页的右上角是四个大字“松江商报”,旁边是什么总期号和出版日期等小字,他并不太懂其意思,但猜想应该是和这“商报”相关的;再细看下去,第一页纸上全是松江的社会大事,四平八稳的官面文章,大概是从衙门师爷那弄到的;第二页便是松江的商业大事,还提供了许多紧俏物品的最新货价;第三页是文学作品,印着一篇杂文和几首打油诗,还有一个逗人发笑的小图;第四页却又是些小信息,页首上写着“广而告之”四字,下面印着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某某商号开张,某某店铺打折清货,某某戏班编排了一出新戏,甚至某家某府联姻,等等等等。

王长贵抬起头伸着脖子看了一眼那几张纸,倒是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东西。

确切地说,松江的人都知道这《松江商报》。每天早上,松江的太阳刚刚露脸,大街小巷上就出现了许多报童,他们脖子上挂着一个装满了报纸的布袋,一只手里还抱着一摞,另一只手高举着一份卷起来的报纸,边走边喊:“卖报!卖报!《松江商报》!三文钱一份!”因为这《松江商报》消息全面,文字通俗易懂,一报在手,就可以尽知松江的大事小情,比上茶馆听说书先生讲古还方便,认得几个字的人都愿意买上一份来读,甚至不识字的人看着旁边画着的插图也能把内容猜个*不离十。

建兴帝听着王长贵说完,又取了下面几份一样折叠好的纸出来,都是《松江商报》,日期和内容有所不同,排版却是一样的。

建兴帝开始识字时便开始读朝廷邸报,很快就将这商报和邸报做了个对比。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朝廷法令、公报和大臣的奏章、文报等,其发行也受朝廷严密控制,只有官员和特殊群体才能看到。这《松江商报》却是民间自办小报,内容五花八门,面向普罗大众发行。

建兴帝沉默了一会儿,才问王长贵:“你说这样一份报纸只卖三文钱?”三文钱也就能买到几张白纸,那印刷费用和其余人工呢?赔钱赚吆喝?莫钟书可不象是那样的人。

王长贵笑着道:“听说,这三文钱里还有一文钱是给报童的酬劳,交回给报馆的只有两文。”

建兴帝眼中的兴味更浓了,“你可知他每个月为这个报纸填进多少钱去?”

“回皇上,回京前,莫五爷特地给奴才说过,只最初几天是赔钱的,一个月后就已经开始赚钱了。因为这个办报纸的效益好,现在已经又有一家新的报纸出现了,叫《江南信报》,栏目排版和经营模式都照抄《松江商报》的。”

“哦,哪里来的盈利?”

王长贵躬身走到建兴帝前面,指着第四页的那些宣告开业、促销、联姻等的小豆腐块道:“莫五爷说这些叫‘广告’,要刊登‘广告’的人必须交给报馆一笔‘广告费’,听说光是这些广告费就足以维持报馆的运营。”

原来如此!建兴帝恍然大悟,继而又想到一个问题,莫钟书让王长贵千里迢迢地把这《松江商报》给自己送来干什么?他以前从不因工场之外的事情驱使自己的人,难道这报纸跟朝廷国事有相关?

建兴帝把箱子里的报纸都取了出来。最下面的一张日期是两个月前的,王长贵说,那是松江出现的第一张报纸。

两个月前,建兴帝想起,正是他和群臣因为要不要施行新法而开始争执僵持不下的时候,建兴帝想要施行新法新政,却遭到许多朝廷老臣的反对,他们不但搬出各种祖宗规矩来阻挠他,还在民间制造各种不利于他的舆论,借着百姓悠悠之口制约一国之君。建兴帝一心想做千古明君,不能无视来自民众的呼声,不得不暂时妥协了,所以这段时日他每天下朝后都心情恶劣。

建兴帝让人把这些事透露给江南的莫钟书,其实是想要他去请教那些曾经指点过他的隐世高人,希望能有个出奇制胜的方法,但那边一直没有消息。

突然地,建兴帝的眼睛亮了,这两件事情终于接上了线。

这《松江商报》内容五花八门,注重实用性和娱乐性,售价低廉,是普通人家的消费新宠。

百姓反对新法新政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完全听信了那些蛊惑人心的舆论。

如果他也办一份平民化的报纸,向世人宣扬他的执政理念,能不能把阻力转化成动力?先办一份能够引起中下层百姓广泛兴趣的报纸,然后一点一点地引导社会舆论……而且,这种宣传方式不用花费国库钱粮,他只需要挑几个懂事听话又有文采的笔杆子便可,料想谁也说不出什么来反对。

建兴帝越想越激动,想要更清楚地了解经营报纸的事项,“莫钟书还有什么交代你的?”

王长贵忙道:“回皇上,莫五爷说了,如果皇上想要了解报馆的经营运作细节,欢迎派人过去参观视察指导。”

吕熠的几根手指满意地叩击着前面的御案。这个莫钟书,刚刚认定他是个政治白痴,却又突然神来一笔,帮他解决了困扰多日的大难题。

正文 第102章

话说莫钟书在松江兼着孙子、丈夫与父亲三职于一身,虽然上有老下有小,但中间的老婆不吵不闹还常常帮着和稀泥,他倒是过得轻松惬意,安心做着专职奶爸,玩玩女儿,哄哄儿子,闲了还有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