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专业知识就没有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这是个眼前的问题,而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楼忠福只有厚礼诚心地从国有企业中请“诸葛亮”了。人才短缺不是楼忠福单独遇到的问题,这是当时中国,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所有乡镇和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乡镇企业从国有企业“借脑”的举动,在解决乡镇企业的发展障碍的同时,无意中又带出了中国另一幕影响深远的变化。
尽管那时候中国整体处于人才和知识都比较短缺的状况,但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仍然在国有企业中延续着,国有企业中的专家还没有体会到知识的市场价值。但正是许许多多类似东阳三建这样的乡镇企业的兴起,才逐渐改变了国有经济的这个传统,大批国有企业中的专家被乡镇企业厚礼重金请去当顾问,成了当时一道流行的景象。他们的专业知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稀缺资源”在乡镇企业中发挥了最大的效用。这些专家的才能虽然在国有企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铁饭碗的勇气和决心,他们对乡镇企业的“体制外服务”多数在周末进行。因而“星期天工程师”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江浙一带。知识的市场价值,由此开始在中国得到体现。
狼群里有一头狮子(2)
楼忠福“借脑”的第一个对象是浙江省钱江建筑公司的高级建筑工程师戴达云。楼忠福在1982年的时候就认识了这位高工,在出任东阳三建公司经理后,也不时请他提供智力支援,但当楼忠福提出请他到东阳三建工作的时候,他还是拒绝了。
但楼忠福看上一个人才后是绝不会轻易放弃的,经过再三邀请,最终用诚意和魄力打动了戴达云。这位老专家在1987年退休后,很快就离开省会杭州,到东阳县城为三建工作。除了戴达云,楼忠福还重金从浙江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聘请了一批高级工程师当技术顾问。有了专家的把关,楼忠福很好地解决了人才短缺的发展障碍,对建筑质量和技术难题再也不用过分担心了。
另一方面,楼忠福并没有放松对公司内部的人才培养,这是一件关系长远的事情,他看得跟设备添置一样重要。那时候,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局面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所有人都感觉知识不足,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教育也应运而生。楼忠福鼓励公司员工参加各种知识和技能,除了组织员工参加东阳建筑工业局的各种短期培训班和夜校外,还抽调公司各部门的骨干和文化基础好的年轻职工到杭州和上海的高校深造,对学有所成者给予奖励和重用。
为了吸纳人才,他甚至做了一件高成本的“傻事”。1987年他给新筹建的金华城乡建设学校捐资22万元,条件是对方必须保证每年输送10名毕业生给东阳三建。可是这个新建的学校要到1990年才有第一届毕业生,那时候楼忠福的承包期正好结束。这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外界都认为他是个“傻瓜”。可他却觉得一点不傻,不管将来谁承包,反正培养了人才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他对人才培养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如果把设备添置、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看作是企业的“三大内功”,那么楼忠福作为建筑公司的经理,他关注的不仅是企业的“内功”还有公司的“外形”。1986年底,他决定让东阳三建有一个更好的“外形”——盖一栋当时在东阳最气派的办公楼。
他的这个决策遭到不少同事、朋友和政府干部的反对,因为当时东阳三建的日子并不宽裕,一下子搞了这么一栋办公楼似乎没有必要。那时候,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外形包装”的市场意识,“一流产品,三流包装”的传统还在延续。但楼忠福却看到了“内功”与“外形”同样重要,不能偏废,他说:“我们是建筑企业,不是去讨饭,如果自己的办公楼都那么陈旧、矮小,客户跟你谈业务都没有信心。有了气派的办公楼,每个业务部门和每个工程队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客户到来就立即有深刻的印象,对我们也有信心了。”
三建大厦1987年动工,第二年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东阳市最气派的标志性建筑。
就这样,东阳三建这艘“木筏”在“船长”楼忠福的经营下,很快变成了一艘能抗风浪的“轮船”,从内到外都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和提升。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合作秩序的扩展”(1)
1988年,气派的东阳三建大厦启用后,楼忠福特意在大厦一楼设立了一个在当时整个东阳城区都算很上档次的宾馆。这个宾馆既是员工平时用餐的食堂,也是好客大方、广结人缘的楼忠福招待客人、接待朋友的主要场所。
很多后来成为楼忠福下属和朋友的人,他们跟楼忠福的“情感历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浙江新闻界、文化娱乐界的很多人都记得楼忠福对他们的诚恳邀请:“到东阳来,不管公事私事,随时可以到三建大厦的宾馆来住宿、用餐。”他们并非对“免费午餐”特别在意,倒是楼忠福的大度豪爽和真诚坦率让他们印象深刻。
楼忠福对朋友的热情当然并非始自出任经理之后,而是由来已久。1981年楼忠福在当材料科科长的时候,曾经当过他师傅的蒋立天要结婚。当时物资极度短缺,蒋立天做了一个新衣橱,却买不到衣橱的大镜子。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蒋立天跑遍很多地方仍找不到衣橱的镜子。此时他想到了当材料科长的楼忠福,就跟楼忠福说了这事。
楼忠福立即帮忙打听,可是问了一圈的朋友,得到的答复仍然是没有。蒋立天见此情形就说:“那就算了,以后再说吧。”但楼忠福却很把老师傅的事当回事,他对蒋说:“别急,我再问问看。”
当天深夜,蒋立天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砰、砰、砰”的敲门声惊醒了。他心想这么晚了,还有谁来找。开门一看,原来是满身大汗、气喘吁吁的楼忠福,他身边就竖着一面用稻草捆绑着的大镜子。还没有等蒋立天开口说话,楼忠福就扛起大镜子说:“快!快!快!把门开大一点,让我把镜子放进去。”
蒋立天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一把抱住了满身灰尘和汗水的楼忠福。原来楼忠福扛着这面大镜子,竟徒步走了40里路。
这面镜子是怎么弄到的呢?那天下午,楼忠福通过朋友打听到金华市里一个供销社有这种镜子,便立即从东阳出发赶去金华。到了那里,又通过朋友才把镜子买到手。从金华乘火车回到义乌的时候,已经快到晚上9点,最后一趟班车早就走了。当时中国的交通还很不方便,连自行车都还没有普及,更不要说机动车了,所以楼忠福只有扛着大镜子一口气走了40里。
这样的故事,在楼忠福的朋友圈中还有很多。如果说楼忠福为人大方豪爽、广交朋友的个人美德和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那么这只是对其性格最表面的一种“通俗阅读”。楼忠福的豁达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