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屋的故事:
一对夫妻有着两个孩子,叫做汉赛尔与葛丽特。
这对夫妻很穷,养不起孩子,妻子提议将孩子抛弃在森林之中。
两个孩子已经偷听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打算沿路撒面包屑作为路标回家。
他们如计画被抛弃了。
面包屑被动物吃了,他们迷路了。
他们在森林的深处找到一间糖果屋,屋中住着一个老婆婆。
老婆婆邀请两名孩子进入屋中。
(老婆婆其实是巫婆,她要把两个孩子养肥吃掉。)
(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欺骗巫婆靠近大釜,伺机将其推入釜中。)
老婆婆被杀死了。
孩子找到路离开森林。
发现主导抛弃孩子的母亲死了。
孩子获得了幸福。
问题来了,两个孩子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若以传统的方法来看,这则故事与打倒盘踞山洞的恶龙,获得财富的故事差不了太多,可是真是这样吗?如果少了括弧中的段落,这两个孩子便失去行事的正当性。
老婆婆如果不是巫婆呢?老婆婆的恶行只有两个孩子了解,毕竟死无对证,只有两个孩子的片面之词能够构筑整个故事。
这则故事中吊诡的部分是消灭巫婆后母亲也消失的这一幕,隐晦地指出说不定母亲与巫婆有某种关联的事实,对少年而言,这个暗示应该就是导致他将两个孩子当作坏人的依据。
他想当坏人,藉以寻求解脱。
然而在我看来少年却忽略了一个点,我认为重要的应该是两个孩子离开森林的桥段,重新找到道路这一幕才是故事的关键。
只有离开森林,故事才能拥有结论。
离开森林的一瞬间,两名孩子为自己辩白了,行事的正当性获得了承认,即便孩子是坏人,他们也对不公平的、痛苦的的生命过程提出了控诉。
就算他们是错的,当他们对命运提出了控诉,他们不再只是坏人,而是反派角色。
少年实际上想成为的是反派角色而不是坏人,因为他也是试着以扭曲的行为对他的命运提出控诉。
但他只知道成为坏人的部分,却忘了离开森林的道路。
只有离开森林,坏人才会变成反派角色,差别在于镁光灯是否有打在他们身上,处于邪恶之中的人是否拥有话语权,这正是坏人蜕变为反派角色的瞬间。
所以我要说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坏人犯罪然后被关了。
没人知道坏人做了甚么事,他不是反派角色,他没有悲哀的童年,没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没有扭曲的心智,更没有高超的手腕。
正确的说法是,就算这一切他全都有,他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也没有人知道。
牢蹲完了就被放出来,没人在意,太阳一样升起,地球依旧转动,不会变成大魔王,也不是黑暗组织的一员,厌恶的一切都在原地。
为了这种理由而扭曲,而行恶,镁光灯不会打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没有声音,不会有人可怜他们,他们终究只是跟自己过不去罢了。
我不知道要用甚么语言才能让少年明白这一切,但我能够了解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人,所以只能用最笨拙的语言来告诉他这一点。
他有想要传达控诉的对象,但是这种方法不管对谁,也不管想控诉的是甚么,都不可能成功传达。
“所以啊,你收手吧,做坏事不会变成反派角色,不会有人把你看在眼里,如果真的痛苦就大哭大闹,把自己的烦躁告诉别人吧。”
我盘坐在少年身旁,但是少年依旧没有动静,我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对少年而言我只是突然出现的陌生人,我没有办法给他最重要的那个东西。
就在此时,其他人见事件已经到了一个段落,回到了这片已经受尽折磨的土地上。
我瞄了一眼少女,站起身来,把最重要的位
置让给了她,她才是能够将这场闹剧落幕的关键。
我让其他人远离他们,给他们单独对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