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去北京生存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城墙,最里面的一重,是围合封建皇宫、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紫禁城城墙;再往外,是围合紫禁城及其周边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接着向外,便是清代时只允许旗人居住的内城,以及会馆云集、在19世纪末经常发生“公车上书”这类知识分子参政事件的外城。

与紫禁城城墙一样,内、外城城墙内外包砖,中心夯土,而皇城城墙则华而简约,只是砖筑的一层薄墙,现在长安街一线北侧及中南海的部分金瓦红墙便是遗存。

北京皇城城墙的北段与东段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被拆除的,当时北洋政府拆城取砖修下水道,或将其售卖充薪。皇城墙被拆除后,其遗址就被叫作皇城根了。

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北京城墙,是指北京的内城城墙和外城城墙,全长三十九点七五公里,共有十六个城门。内城城墙型制高大,建成于明代初年,外城城墙型制较小,建成于明代中期。当时筑外城城墙,是想在内城城墙之外再套上一圈,以巩固城防,可是财力有限,仅将今崇文、宣武两区围住,就匆忙内收,与内城城墙相接,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凸”字形城廓。

北京的城墙,见证着古都的变迁,也凝聚着沉重的历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天坛圜丘架炮轰击正阳门,箭楼被毁;后印度兵驻扎正阳门城楼,一次夜间取火,引发火灾,正阳门城楼被焚。在此次入侵中,八国联军还用大炮轰塌了崇文门箭楼与朝阳门箭楼,擅自拆除广安门和东便门处的城墙、拆崇文门瓮城筑铁路洞口,铺轨至正阳门。

1903年,袁世凯重修正阳门,由于工部图纸被八国联军焚毁,正阳门的建筑尺寸无从查找,就依照崇文门城楼和宣武门箭楼形制,略微增大尺寸建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1927年,宣武门箭楼呈倾圮之态,北洋政府无力维修,就干脆将其拆除只余城台。出自同样的原因,德胜门城楼于1921年被拆除,东直门箭楼于1927年被拆除,阜成门箭楼于1935年被拆除。

内城的瓮城除西直门、阜城门外,大部分在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被拆除。同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为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的交通紧张,拆除正阳门瓮城,并在城楼两侧各开两个券门。为交通考虑,这一年,又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开两个券门,称和平门;后来,日伪政府又在内城城墙南部东西各开一个豁口,并忝不知耻地称之为启明门、长安门。日本投降后,中国人严正地将之更名为建国门、复兴门。

txt小说上传分享

34 死而复生的城墙(2)

上世纪50年代初,关于城墙的存废在北京城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梁思成写文章呼吁保留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其辟为环城立体公园,可在城楼两侧开券洞穿行,使之成为交通环岛,实现新旧两利。但是,他遭到了强大的反对,有人举出了几十条拆除城墙的理由,并称:砖土堆成的城墙不能与故宫三大殿、颐和园等同日而语,它能算是文物吗?

时至今日,北京的城门只剩下了“一对半”,“一对”即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半”即德胜门箭楼;角楼只留下了内城东南角箭楼;城墙只在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以及内城西城墙南端残存了两段。

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多未逃脱城墙被拆除的命运。除了西安、平遥、兴城等少数几个城市,其他地方的城墙,大多是在短短数十年的建设中,被拆毁殆尽。

北京城墙的残迹,今天被修成公园了。在这里,人们能够自然联想起梁思成的雄辩:“古老的城墙正在等候着负起新的任务,它很方便地在城的四周,等候着为人民服务,休息他们的疲劳筋骨,培养他们的优美情绪,以民族文物及自然景色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同时,人们还能够回想起当年他面对一位高层官员说下的断言:“五十年之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现在时光正好过去了五十年。

陈政摄影

35 菖蒲河的苏醒(1)

Changpu River Awakens

文王军

图何经泰

沉寂了三十余载之后,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古河道——菖蒲河苏醒了。

这是值得庆贺的工程。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节日庆祝活动所用器材的存放问题,菖蒲河被盖了板,上面搭建起仓库、民房,从此菖蒲葱茏、鱼跃清波的这条“明河”,成为了“暗渠”。2002年4至9月,北京市政府投入五亿元人民币,又让它重见天日了。

因菖蒲丛生而得名的这条河,让人遥想起老北京的美。那个时候,北京是绿色的啊!我曾贪婪地寻找着老北京的照片,企图触摸已经消逝了的故都景象。深深打动我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外国摄影师的一幅作品,从北海琼岛朝东北望去,这个城市似乎消失了,消失成一片由绿树汇成的海,而从碧涛中巍然矗立着的,是威武的鼓楼与秀的钟楼!

现代的规划师们痴求着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因为他们已被“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压得透不过气来。我的一位同事被遣往香港工作了两年,回来后发现自己血压高了。探查病因时,他慨叹在港奔走于高楼大厦之间的“井蛙”生活:“那个城市环境真是太压抑了,而北京城是多么舒朗啊!”

是的,北京城是宜人可居的。老舍先生曾这样写道:“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对于许多现代城市的居民来说,“房间种树”已是一种奢求了,而老北京城对“天人合一”的领悟却是如此之彻底,它简直是“树间种房”。世界著名生态建筑大师杨经文前不久对我说,他最赞赏北京的四合院,这是多好、多美的生态呀!

是的,盛夏之际,当你不愿被烈日曝晒的时候,四合院里的绿树为你撑起了一把巨大的遮阳伞;而在数九寒冬,当你需要温暖的时候,树叶没了,直射而来的阳光让你满屋生辉!

这般惬意的图卷,让人们感到,古人活得是那样的精致,而今人却走得离自己越来越远了。这大概是人类的悖论。所以,在这个时候,菖蒲河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因为它开了“时代的倒车”,把水泥盖板还原成了绿草碧波,把逼仄拥挤还原成了北京城里以往处处都有的那个空儿,那个让城市生息繁衍的肺泡。谁又能否认,这样的“倒车”又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呢?

设计师们在菖蒲河公园里安排了“凌虚飞虹”、“东苑小筑”、“天妃闸影”等影致,这些当然是今人造的“古董”了,一些仿古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尚有推敲的余地,但不管怎样,菖蒲河又淌起来了!这汩汩而流的河,让我想起了营建元大都的水利家郭守敬,是他为北京这个降雨不甚丰沛的北方城市引来了清流如许。

古人有言:“逐水草而居”。北京城的起源正是凭藉了自然山川的赐予。金中都是逐莲花河而居,忽必烈弃中都之后,则是在其东北方向,逐高梁河而居,另建元大都。虽然高梁河水量充足,又有今天积水潭、什刹海等湖沼调节水量余缺,但当时京杭大运河要直抵城内,就必须整治水利。这时,忽必烈大胆起用了郭守敬,授予他统畴规划全国水利的大权。

郭守敬以六旬高龄遍探京郊,寻找水源,终于在1293年完成了著名的白浮引水工程,从京西北昌平引水注入什刹海,这样,江南的运粮船就可以直抵什刹海,一时“舻舳蔽水”,蔚为壮观。

有了充沛的水源,内城中海、南海及宫城水系与大运河水系就编织成网了,而菖蒲河正是宫城水系与运河水系的连接处。遗憾的是,城内的大运河河道在上世纪被填埋,今天只余北河沿、南河沿、沙滩、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