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朱元璋是白莲教吗 > 第31部分(第3页)

第31部分(第3页)

朱元璋见了劝进表,却说:

“今张士诚将亡,元虏仍在,天下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路途尚有阻塞,称帝尚早。且自古帝王已占有天下,知天命所归,人心无外,还谦让再三。若天命果真在我,又何必这么急急忙忙?心急吃不了热馒头,吾曾笑陈友谅刚占有天下之一角便妄自称帝,终至灭亡,吾岂能步其覆辙?”

虽然没采纳劝进之言,却也无怪罪之意,李善长总算放了心,也摸到了朱元璋的心思。

到了十二月,南北战场上捷报频传,应天城中一切登基准备皆已就绪,新皇历已颁行,皇帝即位的朝服,后妃、官员的礼服均已齐备,皇帝即位册封皇后、皇太子的各种仪礼也起草完毕,皇帝仪仗的排行都操演得相当纯熟。李善长认为时机已到,又率百官奉表劝进。表中言辞极其恳切,把朱元璋比为红日,称之为天神,是协助天帝化育天地万物的上天之子。

谁知朱元璋仍不应允,他说:

“去年吾即吴王之位,亦是迫不得已,勉强听从了众人之言。今卿等复劝即帝位,吾恐自己功德浅薄,还不足以当此造福万民之重任,汝等无复再言。”

李善长与群臣计议良久,把朱元璋拒绝时的言词和表情揣测了一次又一次,终于认定,他这一次拒绝是为了显示自己谦让的美德。再想一想他七月份拒绝称帝时说过,古之帝王,已占有天下,知天命所归,还要谦让再三,大家一致认定,这个看法肯定不会错,只要再上几次劝进表,朱元璋肯定会允从众人之意。

第二天上朝,大家什么事也没有奏,李善长就率领大家一齐跪拜,再次恳请,说:

“陛下谦让之德已昭著四方,感动了神明。愿陛下为生民百姓计,早徇群臣之请。”

朱元璋见群臣请他称帝说是既有上天的旨意,又是百姓的要求,搔到了痒处,心中暗喜,脸上却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用非常勉强的口气说道:

“唉,中原尚未平定,军旅之事未息,诸位就屡请不已,喋喋不休。吾打算待天下大定后再议此事,既然卿等非要吾登极,吾只得勉从舆情。但此大事不宜草率,诸位要斟酌礼仪而行。”

李善长见朱元璋已点头应允,立即率群臣磕头跪拜,高呼“吾皇万岁”。又领着一批礼官,把早已商议妥了的即位礼仪,缮写好送给朱元璋审示。

朱元璋早已对历代的登基大典做过一番研究,他把送上的即位礼仪表推敲了一番,改动了几处,即指定照此办理。然后,十分严肃地对刘伯温道:

“吾阅历代史籍,知命世之君,创制之初,为新一代之耳目,都不肯因袭前代之称呼,故要反复斟酌国号,赋予它深重的含义。老先生为我筹之,吾既建国,以何号为宜?”

刘伯温显出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说:

半推半就,三个来回,终于应允称帝,并以大明作国号(2)

“臣以为,可以‘明’为国号。”

朱元璋脸上的笑纹慢慢地消失了,他沉吟着。以“明”字为国号,不是又把自己与韩林儿的小明王之号联系起来了吗?他不愿让人再联想起那个满脸忠厚,却被他沉于江中的小皇帝。

“老先生,用这‘明’字作国号,有何好处?”朱元璋心中不快,却用一种委婉的口气说出。

刘伯温却不假思索,脱口而道:

“陛下,民间早就有明王出世,拯救万民的说法,在百姓中流传甚广,影响甚深。陛下初起淮西,即奉小明王为主,部将亦多系当年旧人。以此为号,既可表明陛下的丰功伟绩,又可获众将士和百姓拥戴,让天下知明王已经出世,陛下上应天命,岂不妙哉?”

朱元璋登皇位,自然要有皇帝玉玺,这是象征皇权的“大明天子之宝”。

朱元璋听他说得在理,不觉微微点了点头。

“何况,吾朝起于南方,南方为阳,色赤,属火,应天又为祝融故墟,尊火神祝融,故以‘明’为号,与之相称。元朝起于塞北大漠,北方属阴,属水,神为玄冥,色黑。今陛下以火制水,以明克暗,以阳克阴,正在扫平元朝,岂不正是上应天命,下顺人情吗?”

朱元璋的脸上已重现笑容,他已被说动了心。刘伯温却仍在侃侃而谈:

“且上古时代,便将‘朱明’连称,这岂不是在千年之前就将陛下的国号与国姓连在一起,说以‘明’为国号是上应天命,下顺人情,岂不又是一证?”

朱元璋咧开大嘴,笑出了声,忙插言道:

“老先生言之有理,这‘明’即是光明,是照亮天地之火。古人云:日月为明。古礼中有祀‘大明’,朝‘日’,夕‘月’之说。历代朝廷都把祭祀‘大明’和日月列为正祀,或郊祭或特祭,都要举行极隆重的祭祀活动。以‘明’字为国号,合于礼乐。”

刘伯温、李善长等见朱元璋已如此博学,不禁感到惊讶。在一片赞叹声中,李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