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从始皇陵逃出的长生草笔趣阁 > 第164章 裴松之(第1页)

第164章 裴松之(第1页)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是东晋末年及刘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一、生平经历

1。早年时期

出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书籍的热爱。八岁的时候,就能够熟练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着作。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担任殿中将军。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他的舅父庾楷推荐他担任新野太守。不过,他考虑到当时局势动荡,风险较大,就没有前往任职。后来庾楷死于桓玄之乱,他因此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2。义熙年间经历

义熙初年,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位。之后又被调回朝廷,担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率领军队北伐,裴松之担任司州主簿,跟随军队一同北上。在这个过程中,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刘裕的赏识,被转任为治中从事史。当晋军占领洛阳之后,他又担任封国世子洗马。

3。刘宋时期经历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的仕途依旧活跃。他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职位。宋文帝时期,他被召回担任太子冼马,之后又担任中书侍郎等职。

元嘉三年(426),他被派往湘州。在那里,他认真考察当地的吏政民情,归来后将相关情况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

晚年时期,他还先后出任永嘉太守等职位。在65岁的时候,他退休(致仕)。之后又被拜为中散大夫等,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二、主要成就

1。《三国志注》

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三国志》作注。宋文帝认为《三国志》的内容太过简略,于是命令裴松之作注。

他收集了大量的各家史料,采用补阙、备异、惩妄、辩论四大原则来作注。《四库提要》把他的注释方法进一步分析为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等六类。

他作注所依据的史料,能够考证出来的就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这些内容比《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使《三国志》在内容上更加完整,他的注释也成为后来版本《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着作

1。除了《三国志注》之外,他还着有《晋纪》。

2。还有《裴氏家传》。

3。以及《集注丧》(此书可能未完整流传下来)。

《三国志注》

一、创作背景

宋文帝觉得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在记事方面太过简略,存在不少内容上的脱漏之处,所以下达诏令让裴松之来为《三国志》作注,以便能让这部史书的内容更加详实完整。

二、内容特点

(一)广征博引方面

裴松之为了做好《三国志》的注释工作,他广泛收集各类资料。总共收集了多达一百五十多种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所引的书籍数量更是达到了二百一十家之多。而且注释的文字数量相当可观,大约超过了《三国志》原文的三倍。特别要提到的是,他所引用的这些书籍大部分在如今已经亡佚了,这就使得他的注文本身具备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保留了很多难得的资料。

(二)补阙纠谬方面

其注释的重点在于对史实进行增补以及考订。一方面,他补充了《三国志》原书中遗漏掉的很多重要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等内容,比如曹操的《明志令》就是通过他的注释得以补充呈现的。另一方面,他还会针对陈寿书中出现的错误以及一些不太恰当的表述之处,认真地予以纠正,并且会给出相应的评论,让读者能更准确地了解史实情况。

(三)备异惩妄方面

当遇到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书籍中有不同记载的情况时,裴松之会把各本书中的不同记载都抄录下来,以此作为参考备考的资料。然后,他会依据《三国志》本身或者其他相关书籍的记载,对这些不同记载进行细致的辨析和矫正。同时,他对于同期的其他史书也会有所品评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甄别不同史书的记载内容。

三、史学贡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