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批数十个改良版的“燃烧弹”投掷完成之后,又是一批点燃的陶罐横飞到城墙的上方,毒烟、爆炸、烈火等种种如同十八层地狱中才会出现的景象遍布了整段泾县南部的城墙。
在种种恶劣环境的折磨之下,庐江一方甚至还没有派出士兵攻城,就只是远远的“丢垃圾”行为,就将整个攻城战带往了东汉人并不熟悉的奇异发展之中。
火焰在风中呼号着。
哪怕是处在下风口处,杨奉等人看着城墙上无数烧焦的尸体,以及那些沦为火焰燃料的油脂,都好像能够感受到那股难言的恶臭一样。
更让守军感到绝望的是,这样的火焰……似乎无法用水浇灭?
在刚刚的一段时间里,也有不少身上不幸被点燃的越人士兵哭喊着冲下城墙求救,可无论友军怎么用水去浇灭他们身上的烈火,那火焰都仿佛有着什么魔力一般,在水汽散去之后,又一次重新燃起。
当混合了烈酒与火油的极度易燃液体和水接触之后,这些东西甚至会浮在水的表面,借着水流蔓延到更多原本并没有被点燃的地方!
这一下,不光是最初城墙上的那些倒霉鬼了,就连冲上城墙救火的士兵,以及他们走过的楼梯,都被顺着台阶蔓延而下的火焰覆盖,甚至连整座城墙都仿佛燃烧起来了一样。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了足有一刻钟的时间。
当火油逐渐被耗尽,城墙上的火势渐渐减弱之后,杨奉立刻排出早就等候在一旁的炮兵部队,带着大量的火炮赶赴了前线。
这一次,他甚至不用让所有的火炮饱和炮击,就仅仅是三五门铜炮隔着数十米的距离抵近瞄准着不远处紧闭的城门……
只要他一声令下,在这样的极近距离内,这大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可能存在。
只要一声令下,出现在庐江的汉军面前的,定然是一条无比康庄的坦途!
PS:小谈一下有关古典战役之中对水火的应用。
很显然,在演义小说里面,火攻、水攻的出现几率要远大于攻心,无论是当初诸葛亮火烧新野,还是关羽水淹七军,其实都是“民”对于“军”这种东西产生的某种有些脱离实际的幻想。
或许像是火烧赤壁这样的千古奇谋确实存在,但在正常的行军过程中,无论是遭遇战还是攻城战,对于水火的防范几乎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只要司令官不傻,就很难出现那种特别适合使用火计或者水计的场景。
像是仲夏时节数十万大军在深山老林里避暑,被七百里火烧连营这种事,更是只有统军者在气急攻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出来的蠢事。
但凡当初诸葛亮、庞统、徐庶、法正这些人有一个跟着刘备,刘备都不可能把蜀汉最后一点家底葬送在夷陵……
相比于水火这种看起来玄乎的不行的计策,在真正行军的过程中,常用的计谋反而是攻心计、离间计这种一法通、万法通的计策。
想办法搞清楚敌军的真实情况,然后找出其内部的矛盾、拉一批、打一批,这才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办法。
就比如庞统的连环计,还有王允针对吕布性格弱点逼着他杀死董卓的计策,才是真正常见且有效的。
(这一大段废话不要钱)
第八十六章抉择
“预备!”
“开炮——”
……
在趁着城墙上无人防守的功夫,杨奉立刻下令,将数门火炮拉到了城门前方不过数十米远的地方。
在这个距离,别说是打一面数米高大,不会移动的巨型城门了,就是瞄准一些移动靶,以现在的庐江第二兵马司的炮手熟练程度都能轻松命中。
在进行简单的瞄准之后,数门火炮同时对准远处的城门角落,随着炮兵营军官的一声令下,仿佛雷鸣一般的声音再次响彻在了泾县的战场上。
而当猛烈的硝烟散去之后,被抵近射击的城门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
别说是城门后方木制的门栓了,在巨大的动能冲击下,整座城门都化作一团碎屑,向着城门甬道后方席卷而入,连基本的形状都有些看不清楚了。
见自己面前的城门已经大开,那些早就等候在一旁的将士们顿时一声兴奋的大吼,也不用杨奉再去下令,而是在各自队正的率领下以百人为一个单位,向着城内的方向发起了集群冲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