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眼中,张彦将这些各个家族的藏书收集起来,并且向着外人开放的行为,才是真正吸引他们的东西。
知识这种东西,永远是不嫌多的。
如果说商贾之家比拼的是家中资材的数量,匠户之家比拼的是家主的手艺和作品的话,那毫无疑问的,在世家的圈子里,一个世家的地位如何,往往就取决于这个世家掌握这多少的知识。
用现代的话说,这叫生产资料的保有数量,而在秦汉时代,这些东西则统一被归结于一个家族的家学传统。
只要一个家族还把自己当成是世家,那面对张彦抛下的“鱼饵”,他们就没有任何拒绝的可能存在。
没有一个世家会拒绝这种让自己家族的知识储备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就好像一个农户无法拒绝能够产出珍宝的良田,一个匠人无法拒绝打造出神兵利器的材料那样。
等到他们开始从华夏的各地向着庐江蜂拥赶至的时候,张彦便可以按照他的计划进行收割了。
凡是学过基本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一个还处在生产之中的商品,它的最低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而最高价格则由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所决定。
当需求小于供给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就会向着成本价进行靠拢。
相反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商品的价格将无限的向上攀升上去。
只要这需求真实存在,那么需求越迫切,商品的价格也就会跟随着需求水涨船高起来。
在之前庐江的人口基本稳定的时候,整个庐江的房屋其实是能够充分满足这些百姓的居住需求的。
毕竟房屋在东汉时期是正儿八经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哪怕那些相对有钱的世家,在购置房产的时候往往也只是根据需求进行购置,并不会无端购买房屋进行投资。
在这个时候,代替房屋作为投资商品的其实是大片大片可以用来种植粮食的土地。
这样的环境下,张彦一力主张扩建的新城哪怕更加舒适,房屋也更加美观,但在那个时候,却依旧是无人问津,价格也低廉到无限逼近成本价的地步。
而等到现在,当公元188年步入尾声,崭新的一年正式到来之后,大量的士子便和之前说的那样开始从华夏各地搬迁到了庐江郡内。
这些人不同于那些在去年迁入的流民,能够被称为世家的,多多少少都也能算是小有家底,在庐江购置一套房产自然是非常轻松的事情。
当庐江的人口逐渐上涨,购房需求也跟着逐渐增加的时候,以皖城为首的数个庐江郡内的“直辖城区”,房屋价格都开始如同坐了火箭一般攀升起来。
想要享受到大图书馆的便利?那简单,只要成为庐江的在籍居民便可以了。只要是庐江本地的居民,都可以根据规定的时间自由进入到图书馆内进行阅览。
至于想要“落户”到庐江,甚至是“落户”到大图书馆的所在地皖城,在张彦还没有推出什么人才引进政策之前,唯一的方法自然是在庐江买房。
依靠着充足的就业岗位、发达的城市配套和方便的生活设施吸引外来人口,再通过这些人口带动住房和粮食需求、顺带着去建设城市,形成滚雪球一般的良性循环——
无论是后世的魔都、梦都还是那些后来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其实走的都是这样一条老路。
现在的皖城,也不过是将那些东西换成了大图书馆以及大图书馆所象征着的获取知识的权利。
这也是在之前就已经反复强调过得事情。
在人口和住房基本持平的庐江,如今每迁入一个家族,就代表着张彦又以相对高昂的价格卖出了一套房产。
一来二去的,在大图书馆发力,大量的士族从外部涌入的现在,整个庐江终于不再需要在发展时受到金钱的制约,甚至仅仅只是依靠贩卖房产而不是土地,张彦在最近的几个月内就狂砍了数千万乃至上亿的银钱。
换句话说,从这一刻起,张彦终于不需要像是去年那样,在进行建设的时候畏首畏尾了。
有了钱,那皖城之前的破旧道路、桥梁就可以全部进行翻修,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提升庐江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进一步的吸引那些庐江周边的百姓选择前往城市进行定居。
有了钱,那张彦就可以大肆撒币,在庐江境内修建各种各样的便民设施,同时提升整个庐江官吏阶级的收入水平。
这样一方面降低官员贪污可能性的同时,也提升了这些人的工作效率,让他们的工作更加富有积极性,也给庐江的百姓更好的服务体验。
有了钱,张彦甚至开始琢磨起了要不要在庐江尝试着组件一个属于自己的官方媒体。
反正他现在有了足够的钱,那名下的造纸和印刷行业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