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暴富年代傅兰秀 > 第4部分(第2页)

第4部分(第2页)

梅舒来到鹿港市完全是阴差阳错。

梅舒毕业于一九###年,那个夏天整个社会都显得烦躁不安。梅舒本来已经取得了美国密苏里大学大众传播专业的全额奖学金,单等一拿到毕业证就“胜利大逃亡”。

可政策多变,国家教委在梅舒申请出国护照的前夕发布了一项规定: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为国家工作五年之后方可申请自费出国留学。梅舒的好多同学在此前已通过其他渠道获知了这一禁令,有的宁可在毕业前一周休学不读,用放弃取得大学毕业资格的牺牲来换取一张飞往美利坚的单程机票。

梅舒一来不相信满天飞的“小道消息”,二来很珍视上海外国语学院的那张本科毕业证,一直挨到领到了学士学位证书才去申请护照,此时,梅舒已属于被政策“卡”的那一类,想从正当渠道赴美留学已经不可能了。

从小到大,梅舒从来没有为“前程”担忧,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出不成国的梅舒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她一直没有考虑过毕业后的工作,她原以为一跨出校门就可以飞越太平洋留美深造。可现在插翅难飞,她只好又回到现实中来,四处联系找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像梅舒这样的外地考生,分配想留在上海,必须有留沪的指标,除非父母是支边的上海知青,否则比登天还难。

梅舒的父母很希望自己的独养女儿回苏州团聚,嫁一个如意郎君,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中共叙天伦之乐。

可在上海滩学了四年英语,把一套《AROUND AMERICA》(《走遍美国》)的教材读得滚瓜烂熟的梅舒。再也回不到姑苏城那悠闲写意的生活中去了。

苏州太小,也太古老了。而梅舒则是现代的,属于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世界。

以梅舒的才情和聪慧,在上海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上海那些高档写字楼里的“外企”办事处,需要大量的梅舒这样才貌双全,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国际型人才。可梅舒不愿意在上海打工,这座城市把所有没有上海常住户口的同胞统称为“外地人”,那种精神上的歧视,让从小就在优越感里泡大的梅舒难以忍受。

情多累美人(2)

梅舒的毕业分配成了老大难。

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梅舒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学校里盘桓了大半年,最后还是得到了广东籍的英语系系主任的帮助,才从广东省教委得到了一个毕业分配指标——新建的鹿港市理工学院需要一位英语教师。

这对梅舒来说已是最好的选择。

鹿港是中国知名度上升最快的城市,余世杰的鹿港大酒店创造的“三天盖一层楼”曾被誉为“鹿港速度”。

而那“时间就是金钱”的名言则使中国人的心灵深外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梅舒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登上了南下广州的海船。

对于鹿港,梅舒有着对陌生异乡的好奇;而对日复一日的教书生涯,梅舒则心存畏惧。梅舒全然没有归心似箭的激动,她想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但又不希望这未知的生活来得太快。所以梅舒选择了海上航行,希望浩渺的大海唤起自己美好的回忆,也使自己纷繁的心绪平静下来。

海上航行总是和浪漫相随。

这次的海上之旅,使梅舒结识了同是南下广东的何家全一行三人,也改变了梅舒一生的命运。

第十章 偏向虎山行

何家全到鹿港是一次冒险。

何家全出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那一年,正值中国“人口爆炸”,出现第二次生育高峰的年份。

他降生的那座城市地处华北平原,“文革”中以血腥的武斗名震全国。

何家全懂事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混乱不堪,“文革”的恶果开始显现出来。何家全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何家全童年记忆最深的是一天到晚吃不饱饭,饿得前心贴后背。何家全小时候所有的心机都用在与“吃”有关的事物上,何家全的家乡人那时见面的第一句问候是:“你吃了吗?”

当年,吃没吃过饭是衡量一个人这一天过得幸不幸福的唯一标准。

何家全至今还记得家门口的墙壁上刷着伟大领袖的一则语录:

节约粮食的问题,要十分抓紧,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何家全经常带着兄弟们在家里翻箱倒柜,寻找被母亲藏起来的零钱,找到了就攥在手里,带着小弟弟们跑到大街上去买吃的,凭粮票购买的一个拳头般大小的白面馒头是何家全童年世界里最美味的点心。弟弟们吃完了东西,显得欢天喜地;何家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还得盘算着怎么向大人交代。

后来,何家全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每次为家里买油盐酱醋的时候,都从中抠出一二分钱来,日积月累也可以换来一两顿美食,打打牙祭。

这就是何家全最早受到的经济学启蒙。

童年的困顿,使何家全对财富有着更迫切的渴望。

“十年###”结束的时候,何家全还在读小学,随后发生了一连串的巨变:高考恢复了,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了,人们又记起了“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俗谚。

读书、考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成了何家全这一代人的必由之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