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天的折腾,终归老公跟婆婆还是认为她大惊小怪了,觉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这一天里经历的种种,张静也只字未提。
好吧!其实是根本没有关心,就算她想说,也没有机会,恐怕这才是事实。
日子过的,像是原本就这么理所当然一样,似乎他们之间,除了孩子就不再有任何波澜,其实这不是张静想要的生活,或者说这样的生活跟张静最初对生活的憧憬相差甚远。
她感觉到了不对,可是又说不出什么,觉得这个家像个磨盘,使劲推它,它就挪动挪动,不推,它就不动,每一次好像都要耗费张静半身的精力,有时候真是精疲力尽。
这个时候张静才渐渐感觉到,小时候大人常说的一句话,“门当户对”是多么重要,首先不说经济方面,就思想方面,生活习惯方面,如果两家人离得远了,差别真是太大太大了。
虽然说张静从小的家庭环境也并不是很优越,但是父母在村里都是顶要强的人,像凤凰自行车,磁带录音机机,黑白电视剧,他们小时候兴的那些顶‘洋气’的大物件,张静家可是一件没拉下。在张静的记忆里,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油坊、钢筋厂什么都干过,还有后来母亲说的张静有记忆之前的豆腐坊之类的,另外父亲还是个很好的木匠,家里的桌椅板凳,修修补补的事情从来不用请让帮忙,后来还买了村里的第一辆拖拉机,用现在的词说,站在上面兜风,真的老拉风,老拉风了。
从小张静就是这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用哥哥姐姐的话说,张静运气最好,是吃白馍长大的,因为她小时候,母亲做的窝窝头就开始用来喂鸡鸭鹅了,如此说来,张静不是运气好,是赶上好时候了。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如此,简单的生活却过的充满了烟火气,大人们盼一年有个好收成,孩子们盼过年时候的新衣和大锅煮白肉,记得母亲每年都蒸花糕,她跟姐姐就总是偷偷去扣上面的大红枣,还总是以为母亲发现不了,因为母亲从来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吵过她们,还总是在赶年集的时候给她们买小烟花和小红蜡烛,还有灯笼,可以说,在张静的童年记忆里,除了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生活还是很充盈和快乐的,真的是回忆起来可以治愈一生的那种,在脑子里想起来,就像一部年代久远的电影。
而今独立生活的张静,却常常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跟婆婆家距离不是几百上千里,可还是有很多习惯不一样。
比如看见长辈或者家里有客人来了要打招呼,看见大人拿东西或者在干活要接过来抢着干,大人不上桌不能动筷子,饭桌上不能扒拉菜盘子,更不能把菜盘子拉到自己跟前。
这些最基本的,生活中张静都习惯成理所当然了,然而面对婆家人的时候,张静时常有错觉,觉得是不是自己的规矩太多了,是不是人生不需要这样,甚至害怕他们说她太矫情,总是回一次家,有太多看不惯的地方又不能说,因为她太知道,他们那样的生活也是一辈子,也习惯成理所当然了,张静甚至不敢,如果像老公说的那样,狠心把孩子交给婆婆去带,孩子长大了会是个什么样子。
吃饭没个样子,结婚很多年了,过年过节回家,他们都还是要窝在有一张床的厨房里吃饭,平时公公婆婆就睡在那张床上,看着都没有一米二,婆婆还得意的说,儿女小时候,他们是一家四口挤在一起的,因为早些年睡得是炕,后来不让烧煤了才换成了床。一个小到一张饭桌正着都摆不下,要斜着放才能勉强坐下一家人的厨房,虽然每次张静都说让他们空着的那间房好好收拾一下,厨房的床搬出去,过年孩子回家、来个客人就不用站在外面了,吃饭也坐得下了,但是祖辈生活习惯了的他们,又怎么会听儿媳妇一个外人的话呢!所以年年回家还是如此,年复一年。
年代匮乏的年代,一切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思想不进步,是真的没法理解,这都过去多少年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好像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一切改革的春风也没吹到这里,他们还是世代过着传统的生活,这倒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他们就从来不想着改变,真的很难想象,离市区只有半个小时路的他们,思想会落后到这个地步。
这就难怪了,知道张静怀孕的那一年,其实已经是08年奥运会之后的事了,婆婆说进城来帮忙,张静欣喜的带着婆婆去买床,婆婆却执意不让买,非得要睡到地上打地铺,那会他们还是住的租的房子,直到张静脸上的欣喜变成了不解、诧异、愤怒,婆婆才没有再坚持,那个时候的她,的确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这种行为,张静说,不然还你还是回去吧!婆婆却一再的表示自己不在意,无所谓,怎么样都行。
多年后才能明白,他们这种刻到骨子里的执念是不以时间为转移的,也许这就是差异吧!
所以他们对于各种事情的冷淡和不在意,张静也早已经习以为常了,她也形成了凡事只要自己能办得到,就不去麻烦他们,包括老公,她都还要他理解不了,还要再花更多的时间去跟他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来来回回才是最累心的。
这带着孩子看病的一路折腾,就是如此!
好在孩子目前没有什么大碍,先进行观察。
好在婆婆没有急着要回去,张静多少都会觉得轻松一些,虽然婆婆不管孩子,饭店里还是能帮上忙的。
母亲每次打电话来,张静也总是报喜不报忧,她知道,就算她说一切都好,母亲还是会记挂着她,因为母亲太了解她了。
没想到,十天后公公的一通电话却打破了这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