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得失不能差池分毫,私欲之心。
奉献之心和私欲之心在不同阶段的平衡,也许真的只能靠人心的大智慧得以实现。
比较喜欢看博主写的一些人生思考,小女子有时深受启发。继续关注您……(尘)
共苦时目标也许只有一个,同甘时目标也许是 N 个。(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2)
覃贤茂点评: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中有这样的句子,来赞美朋友兄弟之间同甘共苦:
“同患难,生死曾与共;久周旋,性情如一出。”
这两句话我经常讲给义气相投的朋友们听。
萧然兄感叹为何共苦容易同甘难,我以为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甘共苦。
如金圣叹所说的那样,兄弟朋友之间真的曾经共过生死,性情一出,自然就不会有世俗凡人之态,生出许多斤斤计较蝇头微利的凡怨俗恨。
有太多的例子,同难而不能共甘,往往还是当初目标不能纯净。
如网友“尘”留言:共苦时目标往往只有一个,同甘时目标也放是N个。这也是一种情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他们为啥命大?(1)
任何偶然之后都潜伏着某种必然,只是我们过去的寻找方法有误。我们按照被固化的思维方式,从现实中去寻找必然,其结果往往会无功而返,最后不得不重新用偶然来做挡箭牌:所有不合乎逻辑或无法解释的东西,统统归于“偶然”二字。(提要)
今天早晨看电视,说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塌前,两个河南人大难不死的事情。
电视新闻里讲,因为当天大雾,年老的一个一上大桥就叮嘱开车的年轻人“慢点、慢点”。年轻人很听话,把车速放慢。眼看着旁边风驰电掣般开过五六辆车,细心的司机发现,开过去的车尾灯马上不见了,于是本能地刹了车。
车离断桥处只有几米远的地方停住。大难不死的两个人马上想到报警,并开始阻止后面的车辆。电视报道他们,也是意在褒扬他们的好心。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大学期间读的一篇小说,题目是《打错了》。
小说很短,而且总共不到2000字,其中却有90%还是重复的。小说讲一个人收拾东西出门,走到公共汽车站,刚好一辆失控的卡车从后面冲上便道,这个人被轧死了。
接着小说开始重复这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在出门前,多了一个几十个字的情节:电话铃响了。主人公接起电话,结果是一个打错的电话。
再下来完全又是重复,写到他走向公共汽车站,这里又有了变化,也是小说的结尾:他看到失控的卡车离他几步之遥,冲上便道,从后面把等车的人轧在轮下。
这篇小说是老师布置的题目,让大家写读后感。几乎所有同学看了这篇小说都愕然。有人感慨于小说的结构,有人感慨于小说的奇妙构思,而我当初感慨的是人生之无常。
生命其实很脆弱,很多时候人似乎并不能主宰自己命运,无论怎么小心,有些劫难怎么躲也躲它不过。这就是所谓飞来横祸,是祸躲不过。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九江大桥掉下去的人和车,他们无论多么谨小慎微也不会想到,几十米下的江面上会有船要撞桥墩,而且这一撞就会把桥撞断,就会要他们的命。
但是,总会有人大难不死。分析他们不死的原因,看起来都非常偶然。两个河南人命大是因为“慢点慢点”这四个字。而小说中的人物的后一种结局缘于一个打错的电话。一个电话耽误的10秒钟,使他从车祸的罹难者变为目击者。
这似乎是偶然的力量。在这些事故中,偶然改变了事件的本质,使事件的演进完全改变了轨迹。
我们对于很多事物,习惯于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而且自以为聪明的我们不少时候能够找到。比如你完全可以说河南人安全意识强,遵守交通规章,所有他们能大难不死。但是,因此就认为这就是必然,其实是似是而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