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闲的沈珺颔首:“不错,做夏日消暑甜汤甚好。”
宋瑜松了一口气,看来是对味了。她又将做的麻辣鸡丝夹了些放在他手边:“你尝尝这个凉菜,用辣椒油拌的。”
“……嗯。”
沈珺低头,开始一口一口的吃饭,反倒是一直给他布菜的宋瑜,没吃几口。李氏前面又一轮包子卖完,去厨房捡包子的时候,瞧见沈三郎跟个大爷似的还让媳妇给自己夹菜,直有些看不过眼。“瑜娘忙活了一大早上,你不心疼也就算了,还让她伺候你,真是惯的。”
李氏哼了一声,见前面又在催促,就说:“别让你媳妇伺候了,好好吃饭,等会儿记得叫耀哥儿他俩起来,太阳都这么高了还在睡呢……”李氏数落了一堆,对外喊了一声:“来了来了!”
接着,就抱着笸箩出去了。宋瑜讨好一笑:“娘就是随口一说,我自愿的,你别放在心上,你先吃着吧,我去叫他俩起来。”
沈珺摇摇头,起身:“还是我去吧。”
“不用不用,我来我来!”
沈珺脚步顿住,将她冲出去的身形拉住,对上她疑惑的面容,正色道:“瑜娘,你不必如此。”
“我……”“昨晚是我狭隘了,你未曾做错什么。”
说到底,也不过是他自己没放正自己的心态罢了。宋瑜犹豫了一瞬,仰头道:“其实,我原先就想问你了,你昨日,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儿了?”
沈珺沉默一瞬,紧紧地盯着她的脸,轻启薄唇:“我昨日,见到大堂兄了。”
大堂兄?谁?宋瑜反应了两秒,才意识到他说的是沈诚。而她怔愣的那两秒,却让他眉宇间闪过一丝失望。果然,还是没忘掉吗?“就是与大堂兄说了些事儿,不大愉快罢了。”
他放开手,避开她的目光,随意道:“昨夜无故寻你不是,也是我自己心情不好,我跟你道歉,此事与你无关,你无需小心为我做这些。”
宋瑜犹豫了一瞬,点点头,“我知道了。”
她没说的是,他寻常多精明的一个人,可是方才那谎撒的很表面,一眼就看出不大对了。她没再与他争,看着他去屋里将俩孩子叫起来,微微陷入沉思。想来,他已经猜到了沈诚和原主此前的一些事儿,但猜的是不是全对,或者说到何种程度,那就不知道了。宋瑜眉头轻皱,神色纠结,到底什么时候跟他说清楚这件事儿呢?不过,不等她纠结出个名堂来,没多大会儿,沈诚就来了家里。他是专门选了沈家食肆的包子卖完来的,半晌不晌的,沈珺正在书房看书,李氏和蒋嫂子刚将早上的厨具清洗好,正要喊着家里人换一身衣裳呢,一家人中午要带着长利去酒楼吃饭。长利如今手臂伤口已经愈合,但日后都不能干重活,提重物,沈三郎兑现承诺,送他去一个账房先生手下学两年。那先生也是东区的人,虽不住在东街十八巷,但离东街还算近,账房先生的儿子也是本届童生,自府试后,与沈珺来往颇多。王先生已经见过长利,也允了教导之责,这次是相对正式的拜师宴。宋瑜刚刚换好一件月白色薄衫出来,就见沈诚进来了,手中还提着一份点心,像来亲戚家似的。沈诚瘦了许多,一身的儒生长衫,面容消瘦的都挂不住肉了。他瞧见宋瑜,晦暗的神色微微波动了几分。李氏瞥见他手里拿的东西,神色难掩诧异:“诚哥儿今日来有什么事儿吗?”
沈诚移开目光,望着李氏:“祖母从昨日从府城刚回来,念着许久不曾见耀弟和蓉妹了,特意差我前来看看,也是想问问三婶儿什么时候有空闲,一道去主宅吃个饭。对了,这是祖母从府城带来的点心,拿来给耀弟他们甜甜嘴。”
此言一出,李氏眼中已经不是诧异,而是惊悚了。那沈家老太太自打她进门便看她不顺眼,对他们整个三房都一直很有偏见,当初他们当家的在世时,逢年过节都不见让回去拜会的,现如今怎么忽然想起来他们了?当真挂念两个孩子?那太阳还真是打西边出来呢!李氏心头惊觉不对劲儿,脸上的笑意带了几分客气。她将那盒点心推回去,笑眯眯道:“既然是老太太带回来的好东西,你们就留着自己吃就好,哪用得着拿到这儿来。俩孩子年纪还小,牙口不大好,还是不吃这些甜的了。”
沈诚眉头微蹙,但到底脸皮薄,不会和李氏推拒,见她当真不收,便也作罢。后又问起李氏什么时候去老宅的事儿,李氏便打太极道:“照理说老太太回来有事儿召见,咱们自该现在就过去的,只是不巧了,今儿家里确实是有些事儿要忙,还要劳烦诚哥儿回去与你祖母说说,回头等得了空闲,我们再去拜访。”
沈诚自然听出这些推说之语,稍稍顿了顿,目光越过李氏,瞧见从书房走出来的沈珺,忽的开口道:“祖母听了一些风言风语,许是想问问你在丧期下场科考之事。”
“啥?怎么还有人专门朝老太太耳朵里传?真是闲的。”
李氏会错了意,以为是老太太终于看到了三郎的优秀,所以不乐意听到这些呢。沈珺和宋瑜听出了另外一种意思,立刻对视一眼,对那在衙门匿名举报的信件有了些怀疑。沈诚见到这一幕,心头微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面色微冷下来:“总之,若还想下场院试的话,你最好做足准备。”
“多谢。”
沈珺颔首。沈诚离开后,李氏道:“你祖母怎么忽然在意这些了,莫不是瞧你有出息了,才终于想起来咱们家了?哼,门儿都没有,这么多年不闻不问,还想吃我儿的红利,想得美。”
宋瑜再次感慨,什么都不知道有的时候也挺好的,比如李氏这样的。沈珺也没解释,只轻笑着安抚:“自然,除了咱们一家人,断不能让别人拿了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