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一战全史电子版 > 第十三章 寻找新战场(第1页)

第十三章 寻找新战场(第1页)

我只会爱和恨,我恨法金汉将军。

——埃里希·鲁登道夫

1915年的开端让人感到似曾相识,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充满了致命的暴力。在元旦那一天,一艘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发射出的鱼雷,钻入英国无畏号(Formidable)战列舰的船体,546名英国船员阵亡。在欧洲大陆,法国发动全线进攻,或者说想发动全线进攻,佛兰德斯、阿尔贡、阿尔萨斯、凡尔登等地都燃起战火。在盛产香槟酒的凡尔登西部,战斗异常血腥。在东线令人胆寒的冬天里,寒冷每天晚上夺走数百名睡梦中士兵的生命。俄军慢慢地迫使奥匈帝国的军队后撤到喀尔巴阡山脉山口,那里是加利西亚平原和奥匈领土分界线。欧洲以外,在白雪皑皑的高加索山脉,俄军的进攻和恶劣的气候正在摧毁着既缺乏指挥又缺乏武器的土耳其军队。在亚洲、南太平洋、南大西洋这些难以想象会有战争爆发的地方,也爆发了流血冲突。

诸交战国都因准备不足而陷入僵局之中,各国既感到悲哀而又无奈。在1914年最后的5个月中,德国伤亡人数有80万,其中10万人阵亡。法国和奥地利的伤亡人数在100万左右,俄军的伤亡人数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来法国作战的英国人有一半人伤亡。巨大的伤亡数字使所有交战国都变得麻木不仁。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一块教堂纪念碑上,记录了在8月至12月间战死的教区居民名单,一共有80人。

然而,所有这些杀戮并没有换回胜利,这应该是所有噩耗中最大的噩耗。每一个国家都在重建受到重创的军队,扩充兵力,然后再把军队送往前线。没有人比法国的霞飞和英国的弗伦奇更乐观,他俩仍然坚信胜利就在眼前,只需让战士们再多做一两次流血牺牲,胜利就能实现。另一些人,比如德国的法金汉和英国的基钦纳,他们预见到未来将是一场漫长的恐怖肉搏。然而,无论是乐观的或是悲观的,内心都有一个重要问题要回答: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对这个问题,除了法国和奥匈帝国之外,大多数国家内部都出现深层次的意见不合。在巴黎,有个事实正支配着法国人的思维,那就是德国霸占了大片法国领土。德国占领着法国14%的工业生产基地、67%的钢铁生产、90%的铁矿、40%的糖厂,还占领着相当大份额的煤、羊毛、化学生产能力。这个事实让法国人很容易地形成一个共同伟大目标:把德国人赶出去,摧毁他们,烧死他们,使用任何可能的办法攻破他们的防御线,把他们扔回莱茵河对岸。在法国,只有一个人的意见受到尊重,他就是被称为“老爸”的霞飞。在其他国家,没有谁能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在决定法国的战略方面,霞飞自大战开始就拥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权力。有许多法国人怀疑给予霞飞如此高权力是否明智,也有人在法军不断退却时呼吁撤换霞飞,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平息了怀疑者。也许,怀疑者的内心还留有疑问。究竟马恩河胜利是谁的功劳?马恩河胜利的长远影响是什么?但是,霞飞取得了马恩河战役的总司令头衔,这提高了他的威信,对他的质疑消散了。不过,在遭受如此大的损失之后,霞飞还有空间去忍耐更多的损失,这点的确令人震惊。他仍然坚信,大战持续的时间将会相当的短,结局将会非常辉煌。他下决心按照自己的判断指挥作战。

维也纳政府内部也缺少不同意见,这很像法国,但有一点不同,维也纳对战争的期待没有法国那么高。绝望使奥匈帝国内部产生一致性。大战以来,奥匈帝国的损失比较严重,这个二元帝国只有俄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难以恢复被重创的军队。奥匈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在陆军元帅康拉德发动的加利西亚战役和塞尔维亚战役中消耗殆尽,剩余部队的士气大受挫折,越来越难以维持帝国内部非德意志人口的热情。奥匈帝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塞尔维亚还没有被击败,俄国继续在进攻,意大利有可能加入敌对的协约国一方,所以,奥匈帝国只能保留一个最高目标:想办法不让俄国翻越喀尔巴阡山脉。为了这个目标,奥匈帝国肯定需要德国的帮助。没有德国的帮助,奥地利人已经没有能力独立地实现任何有价值的目标了。

康拉德与敌人交战很少犹豫,他宣布冬季进攻计划,目标是把俄国人赶出喀尔巴阡山脉,并解救被围困的普热梅希尔(Przemysl)要塞。他希望利用武力说服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不要加入协约国同盟(这几个国家渴望分享战争果实,但不能肯定哪一方能获胜),他请求德国提供4个师大约6万人。他这样就能和自己的盟友同舟共济了。德军高层认为,如果德国不提供帮助,康拉德就没有能力打败俄国人。然而,即使德国同意给予帮助,谁也没有信心康拉德能取得成功。可是,他的计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果他什么都不做,等着俄国人来进攻,那样的结果将是灾难。法金汉手中有4个新组建的军,大约有10万兵力,武器装备良好,指挥官和军士都很有经验。不久,德军内部爆发争执,争执的核心是应该在哪个战场如何使用这几个新组建的军。

德国如何处理奥地利?鲁登道夫告诉法金汉,问题是德国前途未卜。其实,奥地利问题仅是德国面临的难题之一。德军不仅需要在西线上对付实力迅速增长的法军和英军,而且还需要对付东线的巨型“压路机”俄国。虽然俄国已经遭受巨大损失,但其实力仍然大大超过德国和奥地利的总和,有迹象表明,俄军正在准备恢复攻势。德国目前没有好办法去对付这些危险,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合理分配现有资源。没有人知道是西线能取胜,还是东线能取胜。已经没有人考虑如何在西线和东线同时取胜的情况了。未来应该如何行动,政府领导与军队指挥官之间有不同意见,意见的差异是实质性的,这导致整个德国的战争安排处于瘫痪状态。

法金汉,这位英俊的容克贵族位居要职,此时是德军总参谋长,兼战争大臣,似乎拥有决定德国战略的权力。他有自己的未来计划。德军在1914年的损失使他感到惊恐,他称德军是一台已经“破损了的机器”。他判断德国已经没有机会打败所有的敌人。有必要考虑在东线或西线用谈判的手段获取和平。在西线,如果没有英国的默许,他觉得根本无法和平谈判,原因是英吉利海峡使得英国很难被征服,折中的办法只能是用武力拆散英法同盟。在东线,俄国军队规模巨大,德国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打败俄国。法金汉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东线要狠狠惩罚俄国人,使之接受停火协议;在西线,要集中力量打败法国。他曾把法国描述成英国人手中的剑。“如果我们能让俄国人接受谈判条款,”他说,“我们就有了压服法国和英国的手段,那时的和平谈判将对我们有利。”

法金汉不愿向东线输送更多的兵力,因为那样会减少西线可用之兵。他也不愿用削弱东普鲁士的办法去补充康拉德的兵力。这就使得他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意见不一。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看到了击败俄国人的机会;由于鲁登道夫和马克斯·霍夫曼是东线的大脑,所以鲁登道夫的态度就更坚决一些。因此,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鄙视法金汉,这有可能是因为战略观点不同,也可能是因为嫉妒,或许这两种原因都有。法金汉占据着德军中两个最高的职位,他拥有指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权力,其他德军高级指挥官都必须听从他的指挥,但是,由于德军伊普尔战役损失过重,法金汉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坦南堡大捷和马祖里湖的胜利,为兴登堡在公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接近霞飞在法国公众中拥有的地位。兴登堡不打算用自己的声誉支持法金汉。在鲁登道夫不断刺激下,兴登堡利用一切机会削弱法金汉,他公开扬言法金汉不适合占据如此高的职位,鼓励自己在皇室、政府内部的追随者去说法金汉的坏话。法金汉则给予兴登堡以类似的回击。

俄国人所面对的形势本来应该较简单一些。像法国和英国一样,俄国只有一个敌人需要打败。但是,俄国人却有内部分歧,所以形势反而变得不确定。俄军总参谋长是沙皇的堂兄大公爵尼古拉,他身高足有6英尺6英寸(约2米),瘦得像一根柱子,极具军事指挥才能。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计划利用自己手中的巨大兵力入侵德国,结束东线的战争。但是,他的政治地位却不牢固。他蔑视修道士拉斯普廷(Rasputin)。有一次,他曾警告拉斯普廷,如果拉斯普廷胆敢访问俄军总部,就会被绞死。这也许就是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不信任大公爵尼古拉的一部分原因。皇后亚历山德拉认为尼古拉觊觎皇位。尽管俄国在1915年的最高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德国置于临死前的混乱之中,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却还没有确定。俄军总参谋部的一些强势成员要求直接攻击德国的心脏地带。另一些人则想先穿越喀尔巴阡山脉,干掉奥匈帝国,演出一幕消灭德国的前奏。大公爵尼古拉由于缺少沙皇的指导,难以化解总参谋部内部的分歧,形不成最终决议。他倾向于让所有人都满意。

土耳其人参战了,这个新情况让所有交战国都感到意外,大家都认为这个变化实属多余。奥斯曼帝国在1914年的时候是一个腐败落后的国家,在经济上、军事上都很懦弱,根本无法与欧洲强国竞争,甚至没有资格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强国的伙伴。无论与哪个国家结盟参战后,奥斯曼帝国都很有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领土。青年土耳其党在1908年夺取了君士坦丁堡的控制权。此后爆发了巴尔干战争,虽然国家有损失,但这个党却紧抓住政权不放。后来,欧洲出现八月危机,青年土耳其党认为这是一次天赐的良机。所以才会突然出现欧洲人都在想与土耳其结盟的新情况。这个变化让人感到既惊奇又突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