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攀作为传胪,负责唱名,一个个念出高中的士子名字。念毕,300名士子在状元王烈的带领下,向杨竞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辽王令,新科状元王烈授梅河县正七品县令;榜眼尹书授正七品银州县县令;探花郑愈授正七品松江县县令。毕攀等二甲十人授从七品,分各厅观政,六个月后任实职。宋护等287人授正八品,分各县、各司观政,六个月后任实职”
“臣等叩谢大王”王烈等300人齐声唱谢。现在这300人都有了官职,可以称臣了。
杨竞没有采用进士的称号,化用了后世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用来称呼一甲、二甲和三甲。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和朝廷取士产生区别,一是可以降低阻力,二是可以为以后另起炉灶打下基础。
降低阻力很好理解,传统的读书人觉得这300人不是进士,没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但当金榜发布,只要参加考试的人都上榜,且直接授官以后,一个个都嫉妒的眼红。
杨竞简短接见了王烈、毕书和郑愈以后,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吴晋了。什么状元游街啊,鹿鸣宴啊,都是吴晋在张罗。
“李德全,发布两条王令。一是命工厅在崇文殿右侧起一高阁,阁高三层,命名为文渊阁。二是成立翰林院,翰林院驻文渊阁,以吴晋为翰林院使,晋吴晋正三品。周明主持省考有功,由正六品礼厅员外郎晋升从五品礼厅郎中”
省考顺利结束,作为主考官的吴晋,和副主考的周明都官升一级。这也是惯例,主持完科举考试的大臣都会升官。
忙完这一切,杨竞回到偏殿休息去了。
第二天,李德全来传,说是吴晋求见。杨竞在承运殿召见了吴晋。
“臣谢大王拔擢”看见杨竞,吴晋首先谢恩。
“长平不必如此。孤早就说过,卿乃孤之子房也”杨竞笑道
吴晋也笑,他也明白,自己的前途命运算是和杨竞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若是杨竞失败,自己也难逃一死;若是杨竞问鼎天下,他就是当朝第一人,所以杨竞信任吴晋,吴晋对杨竞忠心耿耿。
“长平,这次录取的300名学士、硕士和博士,要好好利用起来。你分管吏厅,要仔细观察他们,是人才的要大胆使用,不要吝啬官位。”杨竞在封官上很大方,只要忠心且有才华,杨竞真是不吝升赏。
“殿下放心,除了一甲那三名博士直接做官以外,其余297名全部观政半年,根据各自才能,半年后安排岗位”
“另外,发出通知,省考三年举行一次,想要参加省考的,必须在千华书院学习满三年,或者参加朝廷科举考试,获得举人身份的,方可参加”
“殿下此举甚妙,臣会安排宣传司把这个政策宣传出去,特别是宣传到关内,这样会吸引很多人才来襄平任职”吴晋笑道。
“孤还有一个大事要和你商量”
“请大王示下”
“教育体系改革”杨竞严肃的说,“半年前我们从长安来到襄平,通过和突厥、奴真两仗,我们算是在襄平站稳脚跟了。如果不出意外,看今年的气候,收成应该会不错。田赋入库几千万斤粮食不成问题。有兵有粮,就有了一切。我们得考虑培养自己的人才了”
“殿下所虑极是”
“这样,你组织礼厅拿出个方案,我们在细琢磨一下”
“臣领旨”
大梁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各郡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郡科举生员,也就是秀才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朝廷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长安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梁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这就是大梁国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