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元凌忽然想到一事,忙道:“陛下,这他们都去工部了,臣呢?是不是也?”
&esp;&esp;李世民哑然失笑,望向阎立德。
&esp;&esp;阎立德忙道:“求之不得。”
&esp;&esp;“好!”李世民双手一合道:“朕就给你一个员外郎的职位,好好干,功成了,另有重赏。”
&esp;&esp;元凌压根不在乎员外郎是多大的职位,只要能入工部,能够接触这个时代的建筑,别的根本无所谓。
&esp;&esp;李世民饱含期待的看着元凌一眼,先对阎立德道:“阎爱卿,你留下与商王商讨细节。”接着又看向元凌道:“朕就不打扰你们了,待筒车功成,你且入宫来,你我兄弟好好的叙叙旧。”
&esp;&esp;元凌有些受宠若惊,不明缘由。
&esp;&esp;李世民带着几分兴奋,昂首阔步的走出了大安宫,忽的又顿住脚步,回头道:“太子,你这十六叔顽劣成性,这一时顿悟竟做出这番成绩,可见潜力非凡。汝当与之多多往来,或可成为助臂。”
&esp;&esp;李承乾面色微变,似乎听出了自己的父亲若有所指,带着几分惶恐,脸色泛白道:“儿,儿臣知道。”
&esp;&esp;长孙无忌回头看了一眼大安宫的匾额,心底嘀咕了一句“运气真好。”
&esp;&esp;李世民的心情没有人比长孙无忌更清楚了。
&esp;&esp;讨伐高句丽是李唐未来大计,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心病。
&esp;&esp;现在这大计上有一个绊脚石……魏征。
&esp;&esp;魏征前后三次上疏硬生生压下了讨伐高句丽的进程。
&esp;&esp;相比开疆扩土,魏征更加在乎民生。李唐王朝自李世民接管以来从未解除备战状态,先后平定突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以所向无敌之态,打出了唐王朝的威势。
&esp;&esp;可要知道自李世民即位至今不过十三四年。
&esp;&esp;高句丽又与之前的几个国家不同。
&esp;&esp;高句丽一直与汉家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属于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贪婪的吸吮着华夏文化,因地利原因,他们的建筑业非常发达,城池都是依山而建的山城,易守难攻。
&esp;&esp;论及士兵作战能力,唐军可谓天下无对,将以少打多应为常态。但攻城与野外对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esp;&esp;依王朝当前的经济根基来说,确实支撑的起对高句丽的战争,可万一陷入焦灼,不能速胜就会出现大问题,尤其是粮草这一环节。
&esp;&esp;不解决粮草问题,魏征绝不同意展开对高句丽的战事。
&esp;&esp;李世民终究不是杨广,没有一意孤行,强压下这份心思,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esp;&esp;隋末大动荡,天下人口锐减四分之三,四千万人死于战祸,还有很多人为了活命,逃避徭役打断自己的手脚,导致人力严重不足。
&esp;&esp;想要在当前饱和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赋税,如何节约人力是现在关键要务。
&esp;&esp;元凌在这个时候发明了筒车,与大唐当下的政治前景来说无疑是一次雪中送炭。
&esp;&esp;筒车加上先前之事,直接导致了李世民短期内对自己这个弟弟的好感上升到了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