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鼎耳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移鼎。
有人说把鼎抱起来就走,搞个鼎耳不是多此一举吗?那这人肯定没下过厨房。
铁锅被烧得通红的时候,手一碰就烫掉层皮,没有那长长的木头锅柄,这锅端不起来。
装满食物的青铜鼎,不仅烫,而且重,需要借助结实的鼎耳去抬。现在这个鼎的耳朵脱落了,那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它架在火上继续烧烤,干着急,搬不动。
鼎里面的野鸡肉啊,肥肉啊,这些美味统统没办法吃到嘴里。而且再烧下去,通通烧糊。
就在我们后悔莫及的时候,突然落了一场雨,把鼎下面的火给浇灭了。一锅美味总算保住,我们无需再后悔。
鼎耳看起来作用不大,好像只是个装饰件,可有可无。但鼎能没有耳朵吗?不能没有。
这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对于个人来说,没有无用的岗位,没有无用的人才,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如果好像被闲置了,高薪啊、福利啊、荣耀啊都不属于我们,不必愤愤不平,只管尽职尽责用心做好自己的事。这个岗位迟早会被需要,会被派上用场。等那及时雨一样的机会到来,我们尽职尽责把握住它,那就大吉大利了。
第二个道理,对于领导者来说,需要尊重每一个岗位,重视每一个人。
你把国家,把企业搞得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兴旺得不得了。结果在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上跌一跤,因小失大,你后悔莫及。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设这个岗位,用这个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总有一天他会像及时雨一样帮你解决大问题。
明成祖朱棣很头疼,因为他爹明太祖朱元璋把丞相制度给废了,临死前又顺手把锦衣卫这个机构也给废了。
朱元璋总觉得丞相制度很碍事,凡事皇帝说了算就好,关丞相什么事?
用明成祖的话说,这是我们老朱家的事,你们这些外姓不必多言,照做就是。
于是他借胡惟庸一案废了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凡事事无巨细都由自己亲自处理。
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吃惯了苦,当然能夙兴夜寐,日理万机。但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觉,打了鸡血一样平均两分钟处理一件政事,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他也熬不住,坚持了七八天就偃旗息鼓。
到后来,他也不得不设所谓四辅官协助批阅奏章。不久又撤销四辅官,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诸阁大学士,品秩不过正五品,主要职权是顾问。这或可视为内阁的雏形。
明成祖只需把族谱往上翻一页,祖上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这不影响他出生时,已是钟鸣鼎食的王子。他哪吃得了没日没夜批阅奏章这份苦?
但他也没办法。门下省,尚书省早已废了,唯一的中书省也被亲爹干废了,他需要遵祖制不再设丞相。
看着堆满案头,卷帙浩繁的奏章,明成祖扶着额头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公元1402年,明成祖起用一些品级不高的翰林院庶吉士作为文职秘书,帮他阅读奏章。阅读规则很简单,凡是言语冒犯、没有实际内容的奏章统统销毁,其他奏折则留下来,按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分门别类送给皇帝批阅。
不久,他干脆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人入午门,轮值文渊阁,称为内阁。内阁制度由此建立。
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辅。但他的权力远远赶不上后来的首辅大臣们,更赶不上前朝的宰相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