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8集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画外音]以上内容就是商鞅在政治领域内实施的变法,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废除世卿世禄制,使优秀的社会精英补充进入政权,使政权充满活力,建立军功爵制,打击了世袭的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行连坐制,把全国的老百姓编织成一个网络,便于中央集权,综合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之下,商鞅在政治领域内实施的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是有利的,而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制度的变法,另一个就是经济制度的变法,那么商鞅在经济制度上,又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呢?

下面我们介绍他经济(改革),商鞅经济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两条。第一条,叫废除井田制,重奖耕织富国,就是这一条讲的是富国的办法,怎么让国家富强起来,废井田,要讲废井田我们先介绍什么叫井田,商周进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把这一方土地,比如这一方土地900亩,按照井字形,水井的井,按井字形分为九块,这一块叫一区,这一世是一百亩,中间这一区叫公田,周围这八区叫私田,这私田每一区一百亩,给一户农民来种,然后中间这一区,是由这八户人家共同来耕种,这一区打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这就是井田制,这个井田制,它有一个毛病,井田制的毛病,在于每一户农民,他家里耕种那个土地,就是那一百亩,这个受很大的限制,为什么商周能实行呢?商周时其这时候的工具不行,生产工具不行,到了为什么商鞅这什时候要变呢?商鞅这时候已经使用了铁器,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了,你还叫我种这一百亩地,显然土地不够了。所以这个时候呢,商鞅就实行了一个办法,废井田,他怎么废呢?他是这样的,首先把这个亩扩大,过去的一亩多大呢?一百步,一百步宽,一百步长,这就是一亩地,现在改成是二百四十步是一亩,那这一亩比过去的一亩就大得多了,你同样是一百亩地,比过去的一百亩地多了两倍多,土地多了。

再一个,我减少赋税,第二个我叫奖耕织,男耕女织,那我怎么样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呢?你不能够当兵,但是你种地打的粮食多,你作为一个妇女,你织的绢帛多,只要你的产量高,我也给你奖,奖了以后你也可以升爵,升你的爵位,这又是一条。再一条,强制分家,商鞅变法规定,一个家里边,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两个成年男子,意味着什么,就是父子两个,或者兄弟两个,必须分家,如果不分,“倍其赋”,就是你的税给你加倍,为什么要分家呢?分家不是增加户数了吗?强迫你分家,只要一家有两个男人,到了成年,必须分成两家,然后我征税的时候,我按户数增加来收税,你这一分家,户数增加了,那么我国家收的税也就增多了,所以这样一来,几年之间国家就富了,那么国富了以后,还有一个问题,国富了怎么强兵呢?

经济制度上第二句话,叫主民客民分业,重奖杀敌强兵。这里我先介绍什么叫主民,什么叫客民,商鞅变法是这样讲的,这个商鞅把原来秦国的农民叫主民。当时秦国你知道,它称霸西戎以后,它的土地面积很大,人口少,而和它相邻的是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赵、魏三国,这三国呢,人口多,土地少,商鞅就想了一个办法,我怎么能够把韩、赵、魏三国的农民吸引过来,到我秦国来种地,那就想办法,你只要来,我就给你地,而且我给你地,而且我给你房子,三年还不服劳役。这样呢,韩、赵、魏的很多农民,就被吸引到秦国来了,从韩、赵、魏三国到秦国的农民叫做客民,客人的客。主民跟客民不一样,商鞅变法规定的是,主民主要是当兵,客民主要是种地,你想想为什么这样做啊,主民可靠,他是秦国人可靠,打仗肯定很卖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当兵容易立功,当兵很简单,当那儿砍一个脑袋回来,就升一级,所以让主民去当兵,让客民去种地,主客民分业。这样一来,就使秦国的士兵主要由秦国的农民组成,而韩、赵、魏三国的人来了以后呢,主要是为他们种地,那么这些当兵的人,怎么让他去杀敌呢?商鞅采取的办法是“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史记集解》引《汉书》,就是杀一个敌人,带回来一个脑袋,回来就升一级。这个办法它实际上是把人性恶的一面给充分调动起来了,所以后来六国人说秦国的军队叫虎狼之师,为什么称它为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一上战场打仗,个个眼都红了,那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回去拿着人头报账,一报账就升官,就升爵位,所以这个秦国的士兵打仗的积级性空前提高,甚至于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比如说两个秦国的士兵,追一个敌人的士兵,追着追着那个敌人的士兵消息不见了,那怎么办呢?其中的一个秦国士兵,他可能把另一个秦国士兵的脑袋砍下来,带回来了,我掂一个人头,就升一级啊,所以那个秦国的士兵上了战场以后,千方百计地想带回来的东西就是人头,所以你说这个秦国的士兵到了战场上,那不跟老虎跟狼,野狼一样吗?所以六国人称他为虎狼之师啊,为什么他后来那么能打,就是他有一个很强的一个刺激在鼓励着他。

[画外音]商鞅的变法措施,既涉及政治制度,又涉及经济制度,这样一来,他的变法就必然要触及到那些世袭贵族的既得利益,我们可以想像,当那些贵族的既得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他们肯定是不支持变法的,而且很有可能还会阻碍变法,所以商鞅在变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那么,商鞅又是怎样冲破阻力,将变法推行下去的呢?

我们上面讲的商鞅变法的那么多东西,商鞅不过是一个从魏国过来的一个客卿,他能够变法,全靠秦孝公的支持,所以孝公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你光有支持还不行,那么商鞅在变法中间,遇到了那么多阻力,商鞅怎么样破除阻力呢?第一,叫树威信,商鞅要变法必须树立起来变法的威信。商鞅想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在历史上很名,叫“立木为信”,立木为信的小故事,因为他知道,令而无信,比那个言而无信,它的危害更大,这个国家的政令,一定要讲究信用,如果国家的政令令而无信的话,没有人会执行,就是你贯彻不下去,商鞅想了个什么办法呢?他在那个秦朝的国都,国都“商场”的南门,竖了一个三丈高的大木桩,然后下了个命令,说谁能够把这个三丈高的木桩,搬到这个“商场”的北门,赏十金,这个事很简单,赏金很重,没有人相信这么简单,给十金,谁都不搬,这不是闹着玩儿吗?商鞅一看没人动,好,增加奖励,谁能够把这个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奖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人来一试,结果有一个人愣是把这个木头,从南门移到北门,商鞅立即兑现五十金,这个事情立即就传开了,传了一个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商鞅说话是算数的,这就叫树威信。

第二条,叫惩贵戚,要严惩违法的贵戚。因为大家知道,老百姓在法律面前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老百姓没有靠山,所以遇到国家的法令,老百姓最比较容易守法,谁爱违法呢?贵戚。因为他们有背景,家里有靠山,所以他们敢违法。商鞅变法的第二年,遇到了一件事,秦孝公的太子犯法了,怎么办?太子犯法,太子是嗣君啊,他将来是要继位做国君的,你不能把太子给法办了,那怎么办呢?商鞅变通,太子不是有老师吗?太子犯法了,太子不能罚,我罚他的老师,史书记载,叫“刑其傅,黥其师”——《史记·商君列传》,就是对他的傅,师傅的傅,对他的师傅,就是他的老师,这个人叫公子虔,给了他一个重罚,然后对他的老师,另一位老师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连太子的老师都要受罚,代太子受罚,你想想这个处罚力度多大。而且太子这个老师他很不争气,四年以后又犯法,这下商鞅不客气了,按照法律的规定,他要受劓刑,什么叫劓刑呢?把鼻子割了。所以秦孝公一死,他这个受过处罚的太子一继位,被割了鼻子的他这个老师,立即诬告说商鞅谋反,然后这个继位的这个太子呢,是秦惠文君,秦惠文君就下令,抓捕商鞅,因为太子也恨商鞅。

商鞅从京城得到消息以后,就赶快逃了,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商鞅为什么逃,就是因为他执法特别严,得罪了太子,得罪了太子的老师。商鞅想逃到哪儿去了,想逃到魏国去,他不是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过官吗?他要逃到魏国去,他想魏国人能够接受他,结果跑到魏国的边界,魏国的边防人员禁止他入境,为什么禁止他入境呢?因为商鞅曾经带领他的军队把魏国的原来的都城安邑给占了,占了以后这个魏惠王就没有办法,就把他的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就是今天河南的开封,魏惠王在迁都的时候,非常遗憾地说了一句话,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我最后悔的是我没有听公叔痤的话,要么用商鞅,要么把商鞅给宰了,你现在不宰,现在他把我给整得这么苦,魏惠王后来非常懊悔,因为有这么个事,所以你想想商鞅逃到魏国去,魏国能收留他吗?魏国不但不收留他,而且把商鞅抓起来,武装押送给他送回秦国,那不就死路一条吗?送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送回去以后,商鞅就被继位的太子秦惠文王给车裂了,很残酷的刑罚,就是把人的四肢绑在不同的车上,然后赶着这个车,让它一拉,把这个人体给肢解了,活活地给肢解了,所以商鞅最后是车裂而死。

那么我们最后要谈一点就是对商鞅的评价问题,我们应当承认,商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卓越的政治家,他适应战国后期的形势,采取了富国强兵的办法,在政治制度跟经济制度上一系列的改革,使秦国迅速地从二三流的国家,一下成为七国中间最强的国家,所以秦国的崛起,商鞅是个关键性的人物。但是强国也有强国的麻烦,因为秦国崛起速度过快,引发了六国的高度关注,六国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它也得找出来一条应对策略,这样秦国才能继续完成它的崛起之路。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秦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讲,谢谢大家!

05:合纵连横

[画外音]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到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国家,其他六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和秦国抗衡,秦国的强大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担忧和恐惧。在这种局面下,六国要生存,就必须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国为了继续崛起,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而推行这条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纵横家,苏秦和张仪。那么,六国的生存策略是什么呢?秦国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苏秦和张仪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合纵连横》。

在当时整个战国的天下中间,只有秦国是超级大国,其它六国没办法跟秦国抗衡,出现了这么一个局面。所以,在这种局面之下,六国要生存,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存策略,而秦国面对六国的生存策略,它也得找出来一条应对策略。其实这两个策略,关系到当时的天下,也关系到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代表了两种策略,这两个人是谁,是我们这一集要讲的重点。

第一个人叫苏秦,他是东周洛阳人,据《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苏秦早年游学,在外面一方面求学,一方面求官,最后是一无所成,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回到家里以后,他家人都嘲笑他,说人家出去都在打工,打工挣钱,说你出去干什么呢?你不打工,你叫什么呢?《史记》的原文是三个字,叫“事口舌”——《史记·苏秦列传》,就是你整天在外面练舌头,换成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你天天练演讲,你能靠舌头挣钱吗?所以你混到今天这个狼狈不堪的地步,活该!全家人都嘲笑他,所以苏秦搞得非常狼狈,回到屋里无话可说,回到屋里把门一关,看到屋里堆了那么多书,感到很惭愧,我读了这么多书,竟然不能混一口饭吃,得不到荣华富贵,他就下决心,一定要读好,找了一本书,找了一本兵书,认真读,读了一年。

一年以后,苏秦很兴奋,他说我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我用这个方法,我足以说服天下所有的国君,这是苏秦未出名之前时候的一件事情,这是《史记》里记载的,《战国策》也记载了,不过《战国策》的记载,跟《史记·苏秦列传》的记载稍有不同,它记载的是苏秦先去跑到秦国找那个秦惠文王,就是杀商鞅的秦惠文王,他去游说,游说完了以后,秦惠文王不用他,他回来了。这个回来《战国策》,写得比《史记》还生动,说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战国策·秦策》,就是苏秦回来的时候,非常憔悴,脸的皮肤也黑了,这个带着满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回到家里就更糟了,“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战国策·秦策》,什么意思呢?他老婆看他,这么狼狈不堪地回来了,照样在织布机上,咣当咣当织布不理他,他嫂子不给他做饭,他爹妈不跟他说话,回到家里非常狼狈,这个对苏秦刺激很大,然后苏秦就读书,读书想瞌睡了,就拿上锥子照自己的大腿上一刺,血流至足,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悬梁刺股的,那个刺股的故事,就是指的苏秦,所以这两个,一个《史记》的记载,一个《战国策》的记载,都写苏秦当年未发达的时候很不得志。

但是苏秦一旦发达了,家里情况完全相反,《战国策》记载说,苏秦说服了燕王,说服了赵王,前往楚国去的时候,这个时候,苏秦就大不一样了,高车驷马,众多随从,他的父母亲,听说苏秦回来了,清宫除道,郊迎三十里,清宫,打扫房子,除道,把地打扫干净,他爹妈亲自干的,郊迎,跑到郊外三十里地去迎接他,然后,他的妻子,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战国策·秦策》,他的妻子都不敢正面看他,侧着眼睛看,支着耳朵听,“嫂蛇形匍匐”,他的嫂子就在地下趴着,跪着、爬着,就像一条蛇一样,叫“蛇形匍匐”,“四拜自跪而谢”,拜了四拜,向他道歉,苏秦就问他嫂子,“嫂何前倨后恭耶”,为什么以前我回来,你对我那么傲慢,这次回来对我这么客气,为什么呢?“嫂答曰”,他嫂子回答的话,“以季子,位尊而多金”——《战国策·秦策》,季子是苏秦的小名,是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又有那么多钱,所以我才这样对你,所以苏秦早年,他曾经是经历过这么一段变化的,也是战国时期,也就是秦惠文王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纵横家,当时他叫纵横家,这是我们要讲的,苏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秦学完以后,就开始出去游宦了,求官了。他第一个求见的是周显王,就是周天子,这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很弱了。结果到周天子那儿去,周天子他身边的人平时就看不起苏秦,所以第一次去没有成功。他第二个去的,是见秦惠文王,到了秦惠文王那儿以后,夸了好一通,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