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杜邦家族传记 > 第一章 再会法兰西(第1页)

第一章 再会法兰西(第1页)

钟表匠之家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与纽约州之间,克里斯蒂娜河与白兰地河的交汇处,有一座面积仅为45平方公里的城市。从地图上看,这个名为威尔明顿的城市毫不起眼,但却具备重要的历史与经济地位。这里不仅有整洁如新的市容,有225公顷绿树成荫的公园,有顶级的餐饮场所和娱乐场所,更因“世界企业之都”而闻名遐迩。全球五百强企业中的半数以上,都在威尔明顿市设有经营机构,其中与这座城市最具历史渊源的名字,正是本书主角——杜邦。

杜邦,是一家血脉延续了数百年的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在今天共有6000多名家族成员,其中250位家族成员,组成共同族系的持股公司与信托公司来控制大型企业,他们被称为“大杜邦”。而“小杜邦”成员所经营的企业,则高达数千个,其名称不可胜数。正如《纽约时报》曾经评论的那样,一直以来,杜邦家族以威尔明顿市的杜邦公司为中心,通过遍布全美五十州的各大企业,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这个名字如同根深叶茂的擎天巨树,非一日而能长成,其势力范围的发展与分布,成为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经济发展的见证。

站在杜邦企业集团总部恢宏大气的门前,慕名而来的人们很难想象,如此宏大基业的源头,只是一家小小的钟表店。

杜邦集团的创始人皮埃尔·塞缪尔·杜邦·德·尼莫尔,于1739年12月14日出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钟表制作匠,或许是职业的原因,他性格勤勉刻苦,在他看来,幻想和嬉戏就是对生命的浪费,更是亵渎神灵的罪过。

皮埃尔出生之后没多久,就被父亲送往奶娘处喂养,然而奶娘的奶水不足,父亲便为儿子重新挑选了一个。新奶娘的丈夫是个酒商,出售各种白兰地,据说,这些酒营养丰富,以至没过多久,年幼的皮埃尔居然学会了在哄笑声中,皱着眉头尝上一口琼浆美味。

舌尖的白兰地滋味,并没有让皮埃尔身体健壮起来。他显然比其他男孩子瘦弱不少,到5岁时,一次意外摔倒又让他跌破了鼻子,留下的永久性伤疤让他直到成年时揽镜自照,依然感觉往事不堪回首。到少年时代,皮埃尔又在看护天花患者时染上病毒,导致右眼的高度近视。

与身体上屡屡受伤不同,皮埃尔从孩提时就表现出超群的智力。他上学成绩优异,被班级老师赞誉为天才,总是被选为代表,当众背诵文章、回答问题。即便如此,皮埃尔的父亲依然执拗地认为,他必须学习制作钟表手艺来传承家业。

幸运的是,母亲阻止了这个计划,也改变了历史。

皮埃尔的母亲名叫安妮·亚历山德林·德·蒙塔切妮。她出生在名门世家,这个家族曾经与法国大贵族长期联姻,由于家道中落,安妮成人之后只能帮助兄弟从事钟表制作业,并最终嫁给了同行。尽管如此,在她身上依然保持着接受了良好教育而形成的品德修养。安妮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断灌输给成长中的儿子,对他寄予无限希望,相信他能开启新的命运篇章。后来,长大成人的皮埃尔曾在书信中深情写道:“我所能取得的一点成就,都要归功于我的母亲。”

尽管母亲保护了皮埃尔继续求学的梦想,但她却因为健康问题而在1756年去世。由于母亲撒手人寰,父子俩的关系更加恶化了:父亲想方设法希望皮埃尔能按照他规划的人生路径走下去,皮埃尔因此痛苦不堪。有一次,他甚至准备用佩刀自刎,在最后关头被仆人发现,并夺下了他手中的利刃。父亲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无动于衷,反而痛打了皮埃尔一顿。

挨打之后,愤怒的皮埃尔选择了离家出走。可惜生活并不是充满英雄主义的励志电影,他很快发现自己走投无路,只好面对着父亲的讥讽嘲笑,默默回到家中。

这次失败的离开,让皮埃尔发现了自身力量的渺小,他开始选择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以便能早日摆脱父亲的压制。他整日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从医学、历史到政治、商业,几乎都让他沉醉其中。或许终究会担心儿子真的一去不回,抑或是年岁变大而日趋和善起来,父亲终于放弃了对皮埃尔的改造,任由他沉迷于学术研究。

让父亲改变了态度的另一个原因,还包括皮埃尔对女性的眷恋与追求,这展现出他已经成为男人,而不再是男孩。从童年初识开始,皮埃尔就异常迷恋玛丽·勒·迪伊小姐,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因此,当小姐的监护人通过媒人,为她找了个岁数较大的男人时,皮埃尔和玛丽坚决表示抵制。监护人最终同意给皮埃尔两年期限,要求他必须在这两年内独立起来,证明他有充分的能力,为未来家庭创建幸福的生活。

生平第一次,皮埃尔·杜邦拥有了强烈的进取欲望,他意识到自己之前是在漫无目的地反抗父亲,而为了爱情,自己必须比父亲拥有更多的金钱,获得更大的荣誉、攫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才是真正可行的目标。由此,皮埃尔对深奥的经济学表现出了超越其他学科的浓厚兴趣,围绕研读的著作,他形成了各种见解,由于身处巴黎,他很快凭此认识了弗朗西斯·奎斯内伊。

奎斯内伊曾经是德·庞帕杜侯爵夫人的私人医生,而庞帕杜夫人是法国国君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妇,拥有国王授予的贵族纹章、土地和城堡。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时的法国,“情妇”在贵族圈层中,是并不带有任何蔑视的称谓,而庞帕杜夫人也几乎就是实质上的法国王后。她不仅聪明高雅,热爱艺术,同时还对政治与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例如,她热衷于倡导重农主义经济学说,认为一切财富都起源于大自然,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土地。

恰好,皮埃尔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曾经写过两本小册子,反驳前人所提出的纳税建议,倾向于支持重农主义经济学说。这让奎斯内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1763年,奎斯内伊将皮埃尔引荐给了庞帕杜女士。这次会面并没有留下完整的记述,但庞帕杜夫人必然肯定了小伙子的学术研究,因为在会面结束之后,他就在奎斯内伊的鼓励下,写出了对谷物贸易的研究著作,并准备将之出版以献给庞帕杜女士。

1764年4月,这本名为《对国家财富的观感》学术著作诞生了。从文采上看,这只是一篇枯燥乏味的偏于技术性的长文,也不乏对庞帕杜女士的吹捧,但其中却巧妙传递了发展农业资本主义的新思想,雄心勃勃地宣扬重农学派的理论。在当时暮气沉沉的法国经济学界,犹如一阵清新之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虽然书籍尚未付梓,庞帕杜女士就撒手人寰。但奎斯内伊在王宫中的影响依然存在,他热情地向贵族们推荐皮埃尔的这本著作。

1764年夏季,雅克·杜尔果偶然间看到了这本著作。杜尔果是贵族出身的金融家和资本家,后来曾经担任过路易十六手下的审计大臣。皮埃尔的这本著作,让他倍感惊喜。随后,杜尔果决定起用这位青年才俊。

事业之神就此对皮埃尔展露出迷人的微笑。杜尔果将多项经济研究的任务交给了他,在了解到婚约即将到期时,杜尔果还任命他担任御用刊物《农商与财政杂志》的编辑。1765年9月,皮埃尔·杜邦领到了固定的王室薪俸,虽然地位不足以显赫门庭,但他起码成为了法国封建王室政治体系中的一员,这让他有了充足的勇气与自信去迎接未来的挑战。经过恳求,他终于得以在1766年元旦与心仪的玛丽成婚。1767年10月1日,这对夫妻的第一个孩子维克多·杜邦降生。又过了3年,玛丽再次怀孕。在欣喜和期盼中,皮埃尔想到杜尔果的知遇之恩,他试探地问道,是否能请对方成为第二个孩子的教父。

“完全可以,亲爱的杜邦。”杜尔果高兴地说道,“如果是个男孩的话,为什么不叫他阿尔蒂尔·伊雷内,作为我们对自由与和平的纪念呢?”

1771年6月24日,这个寄托了人们无限祝福的孩子诞生了。阿尔蒂尔·伊雷内·杜邦,将在日后缔造繁荣数百年的企业帝国。

尼莫尔的贵族

历史的演绎进程,从来都不是凝固文字所能完全概括的。相反,它包含了时间长河中诸色人等的命运轨迹的交织与变幻,融汇了无数生命历程中被折叠起来的喜怒哀愁。在杜邦家族历史的开篇中,最重要的剪影正是少年时代的皮埃尔·杜邦那灯下苦读的身姿。而此时的他,并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跻身贵族,更未意料到之后猝不及防的痛苦。

1784年,皮埃尔·杜邦已是不惑之年。十余年来,他的仕途与法国王廷腐败昏庸的大背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鲜明对比。从微不足道的编辑起步,他平步青云,逐步担任各级官职,其中包括路易十六统治下的商务总监。随后,他又和新的政治靠山维尔让纳一起,参与了英美之间的早期谈判,促成两者于1783年缔结和约,让美洲大陆上从此诞生了法兰西的新盟国,在相当程度上打击了死敌英国。

在谈判的过程中,皮埃尔凭借其过人的见识、坚毅的性格、灵活的手腕,与起草《独立宣言》的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富兰克林等人成了知己好友,更不用说由此获得的国内好评。为了表彰他所做出的贡献,1783年12月,路易十六正式册封皮埃尔为贵族,其府邸位于尼莫尔的布瓦·代·福斯。

在这座崭新的府邸旁,环绕着碧绿的草坪,被园丁精心修剪,流露出主人对洛可可建筑艺术的醉心追求。宅邸背后的丘陵之间,有着稀疏点缀的翠柳、悄然经过的塞纳河支流。如此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杜邦家与这里的民众居住在一起,绿树掩映中的白色墙壁与红色屋顶相映成趣,这个村落又因此被称为“红屋顶之村”。

即便如此平和的生活环境,也无法让皮埃尔的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他深知,虽然在自己的尽力斡旋之下,英美达成了和约,但法兰西依然前途未卜。

路易十六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显得拙于应付而狂妄自大。他和奥地利帝国缔结了政治婚姻,娶了玛丽·安托涅特为王后,由此而安心享受着极度奢华的生活。在轻歌曼舞与灯红酒绿的沉醉中,法国王室几乎没有人能看到国内因长期战争而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也看不到重税下越来越不安分的民意。

正当皮埃尔忧心忡忡时,爱妻玛丽在1784年9月骤然去世,年仅45岁。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从悲痛的情绪中缓和过来。

这天,皮埃尔专门让两个儿子来到起居室。从玛丽离开后,皮埃尔不愿让任何人走进这里打扰自己。此时,长久紧闭的窗棂终于被他推开,微弱的阳光从云层中透射出来,映照到室内。当微风拂起,窗帘的一角从雪白的玛丽石膏塑像上轻轻飘过。

皮埃尔久久凝视着石膏塑像,直到听见两个儿子走进房间的脚步,才转过身来。在他的身旁,放着一张宽大的橡木椅子,高高的椅背上套着新皮带,皮带内插有一把镶嵌了黄金家徽的重剑。

17岁的维克多·杜邦,站在父亲面前。他身材高挑,看父亲甚至需要俯视,实在并不像是个孩子。维克多并不喜欢父亲那种保守严谨的气质,但他自己虽然仪表堂堂、身材魁梧,做任何事情却都缺乏毅力,略显华而不实。

维克多侧面的,是次子伊雷内·杜邦,他此时才14岁。虽然年纪尚幼,但他同样敬爱着过早亡故的母亲。他的蓝眼睛清澈而灵敏,性格略显腼腆,与喜欢浮华的哥哥相比,他做事认真谨慎,继承了更多为父亲所欣赏的特点。

老皮埃尔严肃的目光缓缓扫过两个儿子,然后落在椅背上的那把剑。过了一会儿,房间里响起他沉着的声音:“伊雷内,拿起那把剑,插在腰间!”

伊雷内遵命,将椅背上的宝剑连同皮带缠在腰间。等他装束已毕,右手便拔出了剑。与此同时,父亲和哥哥也拔出腰间的剑,三双手高高举起,三剑在空中分别划出一道弧线,随后锵然相击,碰撞在一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