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张英作者简介及作品 > 序三(第1页)

序三(第1页)

张英戏剧作品

对传承非遗剧种弦板腔的积极贡献叶文恒

张英先生有八部戏剧作品由乾县弦板腔剧团搬上舞台,还出版了两部研究弦板腔的理论著作,对弘扬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做出了积极贡献。

弦板腔是陕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宋代,广泛流行于陕西关中的乾县、礼泉、兴平、武功、周至及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合水、兰州等地。新中国成立前,弦板腔一直以民间皮影演唱的形式流行于民间。清末民初,是弦板腔皮影戏的鼎盛时期。盛行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间弦板腔皮影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瓶颈,面临危机。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对弦板腔这一优秀地方剧种进行过两次抢救。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贯彻党的“双百”方针,陕西对阿宫腔、碗碗腔、弦板腔等优秀地方剧种进行抢救,乾县承担了抢救弦板腔的试点任务。

这一试点的巨大成果,就是把弦板腔由民间皮影搬上大戏舞台,这是弦板腔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但搬上舞台的弦板腔,除保留音乐唱腔这一弦板腔特性外,其他如导演、演员行当、舞台调度、功法程式、演员表演、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都必须向大戏舞台化靠拢。

因为皮影戏的脚本是在三尺幕布上平面呈现的,皮影戏剧作者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就不考虑舞台戏的呈现手段,因而造成原来皮影戏的演出文本已经不适合大戏舞台的演出要求。

1960年,在乾县人民剧团改为专业的弦板腔剧团后,选用什么剧本,就成为乾县弦板腔剧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时解决的路子有两条,一条是移植秦腔等兄弟剧种演出的舞台剧目,另一条是自己改编、创作适合大戏舞台演出的新剧目。这时就有了丁明、张汉的《紫金簪》《九连珠》《取桂阳》等新编传统剧目的出现。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全国性的现代戏创作会演出现高潮,乾县弦板腔剧团也要创排现代戏来适应这个新的形势要求,先后创排了《五峰山下》(作者丁明、陈勋)、《鸿雁高飞》(作者张敬群)等五部现代戏参加了咸阳地区戏剧会演,其中就有张英先生创作的《相亲礼》《五七浪花》《山村小店》三部戏。特别突出的是《山村小店》,于1971年、1972年连续两届代表咸阳地区参加陕西省现代戏创作会演,获得优秀剧目奖。剧本先是由《陕西日报》全文发表,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陕西日报》美术编辑樊玉民还把该剧改编成连环画。相继有西影演员剧团、易俗社及省外院团用不同剧种移植演出,这在当时反响很大,对扩大弦板腔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时期正是弦板腔搬上大戏舞台后的第一次辉煌时期,弦板腔现代戏创作排演取得成功,打破了民间皮影弦板腔只演古典戏的传统,是一次创新,也是辉煌时期的亮点之一。

对弦板腔的第二次抢救,是在21世纪初。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流行音乐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更快捷方便、更具时代气息。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整个戏剧行业出现了低迷状态。

弦板腔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走下坡路,90年代逐步陷入困境,票房收入减少、财政断供、人员流失、剧团解体、剧种濒危。

这种局势引起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2006年,弦板腔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抢救、传承非遗剧种的政策。

乾县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保护、抢救、传承国家级非遗剧种弦板腔的具体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2008年县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决定重新成立乾县弦板腔剧团,于11月5日隆重举行挂牌仪式。

从此,乾县弦板腔剧团成为该剧种“天下第一团”。天下第一团要真正承担起保护、抢救、传承弦板腔剧种的历史重任,就必须不断出新戏、出人才。

为此,作为县文化主管部门,我们把创排新剧目作为培养新人、传承弦板腔的重要举措。从2011年至今,我县相继有《福寿图》《红烛魂》《范紫东》《迟到的忏悔》《南北岭的变迁》《重返光棍沟》《姐弟俩》等七部新创作剧目参加省、市艺术节或被列入精品资助项目,其中五部是张英先生创作的。他创作的《范紫东》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和编剧、作曲、表演等九项大奖,并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迟到的忏悔》获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编剧奖”“文华剧目奖”“文华作曲奖”等多项大奖。在陕西省第二届廉政文化精品创作评选表彰活动中获“文艺剧目类一等奖”,其剧本和曲谱被国家百戏博物馆永久收藏。《南北岭的变迁》获2022年咸阳市精品项目资助,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重返光棍沟》参加了咸阳市第一届扶贫剧目会演和咸阳市第二届艺术节,获表演奖和剧目二等奖。《姐弟俩》获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项目资助。这些新创排剧目参加省、市艺术节、文艺会演及全国艺术节展演等活动,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播放。此外,作为稀有剧种进京汇报演出,去昆山参加全国百戏盛典,赴山东参加第二届黄河流域演出季等活动,弦板腔在省内外影响力、知名度大增,创造了大戏舞台弦板腔的二次辉煌,使人们看到了振兴非遗剧种弦板腔的希望。这个希望在于,通过创排新剧目,为弦板腔的传承发展锻炼、提高、培养了一批人才。

我们的编剧张英的戏剧作品不但在弦板腔演出中连连得奖,《苦寒梅香》《漂亮的尾巴》剧本还被渭南、铜川等地的几个演艺公司排练演出,《剪花娘子库淑兰》获得第37届田汉戏剧奖剧本奖一等奖。

乾县人创作的戏剧作品走出乾县、走出咸阳,获得国家级奖项,这无疑扩大了乾县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我们的作曲袁方,为《福寿图》《范紫东》《迟到的忏悔》谱曲,连续三届获陕西省艺术节“优秀作曲奖”“文华作曲奖”。弦板腔的主奏乐器二弦手任勇、板子手张尊超,已经培养成为弦板三杰中马怀玉、陈文蔚的第四代传人。我们的演员队伍的演唱技艺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丁碧霞,在这些新创排剧目中,担任导演或副导演,在排练中,把她一生的表演艺术积累和在舞台剧表演中借鉴的皮影戏的经典表演程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演员,这些年轻演员在陕西省艺术节也屡屡获表演奖。

张英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但为传承弦板腔做了积极贡献,也为乾县的文化大县建设做出了努力。在建设文化大县中,我们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着力打造三张文化名片。第一张文化名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张英先生新创作的五部剧目对弦板腔二次辉煌做出的贡献,就为这张名片增色不少。第二张文化名片是乾县籍文化名人、秦腔巨擘范紫东。我们除建立范紫东纪念馆,出版了《范紫东研究》专刊外,张英先生创作了大型剧目《范紫东》,用艺术形象把范紫东呈现在舞台上。该剧参加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通过电视和网络播放,把范紫东坎坷多彩的戏剧人生,把范紫东戏剧创作思想和取得的成就,在更大范围传扬。第三张文化名片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在第一届乾陵杯全国象棋比赛开幕式上,演出了张英先生创作的《女皇梦棋》,用戏剧作品宣扬武则天、宣传乾陵,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了解乾陵里沉睡着一个怎样的不凡女性。

张英先生除用戏剧作品为传承弦板腔做出积极贡献外,在弦板腔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而这些理论成果,对他提升编剧水平,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帮助很大。弦板腔的理论研究一直是个空白,由黄琦先生任主编,他和范荣昌等人任副主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一书,填补了这个空白。他和袁富民、范荣昌三人合作承担文化部批准立项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弦板腔》一书,又对弦板腔的发展从历史渊源、表演艺术、音乐艺术、文学世界、习俗生态、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2010年,他写的《乾县弦板腔六十年发展述评》,对搬上大戏舞台的弦板腔,分“传承发展”“辉煌鼎盛”“困难坚守”三个时期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评述,很有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后被《乾县文化志》转录。对于民间皮影弦板腔,几百年来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但是,研究弦板腔的发展历史,不能只研究搬上大戏舞台后的六七十年,而丢弃起根发苗的前七八百年。在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张英先生从调查、总结、整理民间皮影老艺人资料入手,先后整理出《弦板三杰——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一位顽强坚守的弦板腔老艺人胡永春》《弦板腔名老艺人王天德》《张国正皮影世家》《活霸王孟文秀》《弦板腔新一代传人张教练》等资料,并通过这些老艺人,或通过他们的传人、亲人、知情人追根溯源,挖掘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他还从自己戏剧创作的借鉴需要出发,特别深入地调查了弦板腔皮影戏的演出文本,了解到各地皮影班社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有118部。他按题材内容归类为七大系列进行研究,即“神话系列”7部、“春秋战国系列”10部、“三国系列”42部、“隋唐系列”9部、“杨家将系列”4部、“民俗题材和捎戏”13部、“其他历史剧和传统剧”33部。综合分析得出这些剧目的共同特色,一是受民间说唱话本影响很大,重叙述而缺乏抒情和写意。二是偏重打斗的“武戏”占绝大部分。三是由于皮影戏是男前手一人男女同声同调唱到底,且多唱“武戏”,所以戏剧文本女性角色极少,基本是行内戏称的“公戏”,生旦净丑行当搭配严重失衡。

他寻找出弦板腔皮影戏文本不适合舞台大戏演唱的根本原因,这对大戏舞台弦板腔遴选剧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使自己懂得写舞台戏脚本时如何改进,应借鉴什么、扬弃什么。他还和民间皮影老艺人探讨了皮影戏的表演特色,总结出了“以生角为主的‘唱’功特色,以方言俗语为基调的‘念’功特色,以上身表演为主的‘做’功特色,以绝活为主的‘打’功特色”,这与舞台大戏“四功五法”的表演程式截然不同。他还对比研究大戏舞台弦板腔的戏剧文本特色、“四功五法”特色是如何运用服装、道具、化装、灯光、布景等不同于皮影戏的艺术手段刻画人物、营造气氛、烘托剧情、再现环境、创造空间的,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上充分学习运用,使自己的戏剧作品适应大戏舞台演出。所以,他在创作戏剧脚本时,就为导演、演员的二度、三度创作打下基础,预留了发挥空间。许多导演和演员都觉得排演张英写的戏很顺。所以说,张英先生对民间皮影弦板腔和大戏舞台弦板腔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理论研究,一方面,对保护、发展、传承非遗剧种来说,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理论指导价值;另一方面,用他本人的话说,对他自己戏剧创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

张英的戏剧作品和理论研究对弘扬、发展、传承非遗剧种弦板腔的贡献是巨大的,对文化大县建设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我们祝贺他的戏剧作品集出版,也期望他永葆艺术青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

(叶文恒,系乾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