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了几天,朱元璋坐船去往广州,如今南京已经天气寒冷,广州却是热的要命。
深港码头,人群像蚂蚁一样移动,密密麻麻。
高大的龙门吊,巨大的绞盘,一块块钢板被吊起,口号声震天响。
朱雄英有片刻的恍惚。
想起安南的场景,几十万人被驱赶,修路架桥,开山挖河。
那种场景也许再也见不到了。
朱元璋的到来,让整个广州府更加热闹。
大小官员跪满整个院子,三呼万岁,朱元璋坐在府衙大堂,声音低沉而有力。
“众卿平身,朕至广州,军民安定,乡里繁荣,朕甚感欣慰,广州作为试点,推行分田,效果斐然,每项政策事事争先,这都是臣工们的功劳,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赏!”
朱雄英坐在朱元璋身边,被朱元璋握着一只手,这个时候的朱雄英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皇上,什么是臣工。
那种颠覆三观的事实,随着每一声声万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朱雄英的灵魂。
每一个人的眼睛里充满狂热,小心翼翼,却又丑态百出。
他们拼命的掩饰着自己的不足,绞尽脑汁的想着华丽词藻,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话,夸着自己的政绩。
展开自己最美丽的羽毛,像孔雀开屏,却不知,坐在高台上的朱雄英,一眼就能看到,开屏之中,那个最丑的屁股。
朱雄英从最初的煎熬,慢慢变得习惯,最后是欣赏。
偷眼打量朱元璋,朱元璋正看着朱雄英,一脸笑容。
这一刻,朱雄英明白了,自己的皇爷爷在做什么,他在教自己,怎么去做一个皇帝,去做大明的皇帝。
朱雄英轻轻的坐直身体,收了脸上的笑,眼睛里无悲无喜,一脸肃穆。
去想,去看,认真听,听下面臣工的心跳声。
夜深人静,行宫二层大殿依然亮着灯光,这座行宫是今年刚修建的,保留了大明风格,主体采用钢混,透明的玻璃,两层结构,屋顶采用飞檐挑拱。
高大而又威严。
朱元璋半躺在软榻上,朱雄英坐在矮案后批阅奏疏。
每一本奏疏朱雄英都看的津津有味,什么是读书人?
看看奏疏就知道,谁的文化水平高低,一眼明了。
几千字,引用经典,组词造句,极尽奢华。
朱雄英感觉,背诵一遍滕王阁序并不难。
朱雄英再次翻开一本奏疏,娟秀的字体跃然纸上,临安公主突然闯进朱雄英的脑海里。
这是一份数字统计奏疏,洪武十四年,从开年到现在的统计。
金陵商贸,支出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