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然而,当下却存在着一部分令人揪心的现象,一些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出现了不去上学、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即便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介入,也常常面临诸多无奈与困境。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缘由,探寻有效的解决途径,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
二、家庭管理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一)忙碌与忽视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根本无暇顾及。比如,有的孩子在学校已经出现了多次逃课的情况,老师多次联系家长,可家长却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没能及时去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被父母忽视,对上学也就越发没有了积极性。
(二)教育观念偏差
部分家长秉持着错误的教育观念,一种是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无论对错,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养成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缺乏规则意识,不想受到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自然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想去上学。另一种则是完全放任自流的态度,认为孩子的成长应该顺其自然,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使得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如同脱缰之马,肆意妄为。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中父母之间频繁争吵、感情不和,甚至走向离异,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家庭氛围中变得敏感、焦虑、缺乏安全感,内心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排解,进而将这些情绪发泄到学习或者社会交往中,出现逃学、在外面惹是生非等情况,而且也很难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家庭管理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失去了最重要的引导力量,导致他们在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对待学习和社会规范的态度。
三、未成年人因家庭管理缺失产生的心理分析
(一)归属感缺失与寻求关注
当家庭无法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内心深处的归属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在家庭这个本应最温暖的地方都感受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就会通过一些极端或者反常的行为来试图引起外界的关注,比如故意在学校违反纪律、不去上学等。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哪怕是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议论,也好过在家里被完全忽视,这种扭曲的寻求关注的方式往往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他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问题所在。
(二)自我价值感的迷茫
未成年人正处于建立自我认知和探索自我价值的阶段,家庭管理缺失,意味着他们缺乏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反馈,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陷入自我价值感的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做什么,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从而对学习这种需要付出努力且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明显回报的事情失去兴趣,觉得上学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进而选择放弃学业。
(三)心理防御机制下的叛逆
面对家庭管理缺失带来的心理伤害,很多未成年人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表现出强烈的叛逆行为。他们对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教导置若罔闻,故意做出与要求相悖的事情,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独立和强大。例如,父母让他们好好学习,他们却偏要逃课去玩游戏,这种叛逆其实是他们内心脆弱、渴望被理解和正确引导却又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在叛逆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做出违反法律的行为。
(四)情绪调节能力的欠缺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一次考试失利、和同学的小矛盾,都会让他们陷入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进而通过逃避上学等方式来躲开那些让他们感到痛苦的场景。而且,在不良情绪的支配下,他们也更容易冲动行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可能就会采取过激的手段,触犯法律红线,而自己却全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违法了。
四、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的具体体现及危害
(一)对法律认知的匮乏
很多未成年人根本不清楚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偷拿同学的一支笔、在街边顺手拿走别人晾晒的小物件等行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仅仅是觉得好玩或者自己需要而已,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已经属于盗窃行为,触犯了法律。还有些未成年人在参与打架斗殴时,只想着出一口气或者显示自己的威风,却不明白这种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严重的身体伤害,同时也是违反治安管理甚至构成犯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