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情浓,分开了好多天,年轻的小夫妻不免贪婪了些。第二天,两个人都懒懒的不想起床,起床的时候,太阳都三杆高了。
今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也是家家户户集中大扫除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日子。
大扫除是可以忽略的,屋里一个大桌子,一个小饭桌,两把大椅子,三个小凳子,就这些家什儿,天天用天天擦,也用不着啥大扫除。
女人出门总是很麻烦,历朝历代都这样,少有例外。
李春芽头发梳的油黑发亮,女式劳动头用皮筋抓了个短辫。
棉袄外面罩了一件碎花红底的褂子,蓝色的劳动布的裤子,轮胎底灯芯绒面的棉鞋。
虽然是平常打扮,但依然掩饰不住凹凸有致的身材。况且在喜欢的人看来,怎么打扮那都是天仙。
女人脸上搓了些雪花膏,又给牛儿的脸上搓了些。牛儿自己爬到床上,找出自己的那顶棉皮帽,戴在头上。拽着妈妈的裤子,在妈妈的身上蹭来蹭去。
一家三口步行去村南头的集市赶年集!牛儿听说要去赶集,兴奋的提出好多的要求,无非就分成好吃的和好玩的两大类,具体想要啥他也说不上来。
林中阳抱着牛儿,春芽挎着竹篮子跟在男人身边,边走边盘算着,“写对子的红纸得买两张,姜丝果子得买一斤,羊角蜜得买一斤。。。。”,
“不用算了,到时候见样买二斤!把钱都花了。”林中阳笑着打断了妻子的话,
“就你大方,以后的日子咱还过不过了呀?”李春芽白了一眼男人,不满地说,“日子还是得算计着过,咱又没有其他的来项。”
“好好好,老婆大人永远都是对的。”林中阳把牛儿架在脖子上小跑起来,“走喽,买好好吃去喽!”
“你俩慢点。。。。。!”李春芽在爷俩身后大声的嘱咐着。
集市不大,人也不多,大都是卖些自留地里的农产品或者鸡鸭子鸡蛋之类的,再就是卖一些手工做的小孩子的玩具之类。
另外还有个剃头的挑子,几个卖油条的,卖烧饼的,卖狗肉的,卖花生的也是趁着年集管理不严的空档,出来赚几个过年的钱。
挑剃头挑子的是位姓焦的老头,老旧的扁担油光发亮,一头挑着火炉和焦炭,另一头是板凳和剃头工具,火炉上冒着热气,在寒冷的冬季里显得特别温暖。
焦老汉解放前就挑挑子剃头,没讨上老婆,捡了个男孩养着,一个祖辈贫农的五保户,没有谁会跟他过不去,日子倒也过得平静。
赵家的狗肉,王家的烧饼,孔家的油条那都是祖传的手艺。
他们挎着藤篮在人流里穿来穿去,也不吆喝,大家都认识他们,也都知道他们的篮子里面卖的是什么东西。
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也不需要挂上幌子来说明。
尤其是赵家的狗肉,那是赵家人祖辈的秘方。几毛钱的狗肉用荷叶包着,吃一口,那真叫一个香啊。
那时候的集贸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但是市场已经有松动的苗头了,老百姓也自发的集中在一起交换些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从来就没有完全消失过。
市场上可买的东西并不多,农副产品自己家也不缺,想置办年货还是要到大队供销社或者公社供销社大楼去买,赶集纯粹就是为了溜达着玩。
在集市上给牛儿买了一根油条,两毛钱的狗肉,小家伙吃的油油乎乎的,也不吵着买玩具了。
。。。。。。
供销社大楼不远,两里地转眼就到了。说是“大楼”,其实就是一座宽敞高大的单层建筑的房子。
里面的人很多,走进去首先听到的就是买东西的社员和卖东西的售货员的问答声,声音此起彼伏,显得嘈杂又觉得热闹。
临近年关,货架上的商品还是很丰富。供销社东西有两个大门,西边大门的西侧是油盐酱醋等一些日常调料等,里面一溜排着大酱油缸,大醋缸,水泥垒的一个大盐池,上面木支架上吊着一杆用来称盐的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