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妙法莲华经读诵完整版 > 第71章 第71集(第2页)

第71章 第71集(第2页)

这个门就是佛陀施设的。那么这个门,这个涅盘之门,藏通别圆四教的修行者对这个涅盘,这个空性,各有各的看法。

我们看第一个。“若约教释,藏教于涅盘生安稳想,生灭度想。”藏教人,这个人就是小乘根机。我们知道,小乘根机对于生死轮回的痛苦有特别的厌恶,所以他对于这种空性的涅盘生安稳想。

就是他还没有死亡之前,把这个空性涅盘当作他一个安稳的地方。你看阿罗汉,阿罗汉有时候遇到暴风雨,他不想去托钵,他很简单,他就入灭尽定。所以他的空性涅盘现前的时候,他可以在这个地方稍作休息,他可以休息五天、七天。当然不能超过七天,如果超过七天,他出来以后身体就败坏,气血就完全断了。所以他能够在空性当中在今生作安稳想。

最关键的是他死了以后,他把空性涅盘当作灭度想。他认为这个是他唯一的一生修学的皈依处,进去以后就不再出来了,就生灭度想。

这是藏教。

通教的菩萨就好一点,“如父过险”。通教菩萨对这个城堡他是怎么想呢?就是有一个父亲,他要经过这个灾难的险道,那么他是怎么办呢?他一脚在城内,一脚在城外。他为什么不全部进去呢?因为“忆其子故”。声闻人比较没有大悲心,所以他看到空性涅盘就一头整个栽进去了。通教菩萨好一点,他身体进去一半,他一半安住空性、一半面对因缘。为什么他不全部进去呢?因为他大悲心“忆其子故”,所以“从城入险”。他一方面安住空性的涅盘,一方面一半就进入这个三界的险道,扶习润生,而终究不以空性为证。这是通教菩萨,他进去一半。

那别教菩萨,他也不知道这个空性的涅盘——这个城堡是如梦如幻的,他也把它当真实。但是他好一点,他是把这个城堡用来防止危险。别教的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这菩萨道有时候疲累,疲累时他暂时入这个三三昧,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稍作休息,或者作一个防御。所以他从城门过而不入,他不以这个空性为究竟。

所以,藏、通、别这三教,它们的差别:藏教是全部投进去涅盘,他不再出来了;通教是身体进一半,他留一半,他要度化众生的;别教是基本上不进去,他是偶尔用来作一种防御的功能。但是这藏、通、别三教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把空性涅盘当作真实有。只有圆教的思想例外。

圆教的思想的角度,它不从因缘来看事情。从因缘的角度,那空性涅盘当然是真实的。他因为从心性的角度来看一切法是如梦如幻,所以,圆教思想认为说,烦恼是如梦如幻,生死是如梦如幻。既然烦恼是如梦如幻,那你就不必刻意去断它,你只要转变就好。所以,城堡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空性来调伏如梦如幻的生死。

所以,能够称为“化城”,那是圆教的圆满思想,因为他真的把空性涅盘当作唯心所现的一个假相。他借假修真,他可以受用,但是他不住。

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三乘共坐解脱床。很多人行菩萨道,他怎么说?他说,我不了生死,我生生世世在轮回当中陪着众生成长。这个根本就不合乎佛陀的经文,佛陀没有这句话。谁说菩萨不了生死的?三乘共坐解脱床,只是他们解脱的方法不一样。就是说,在生死轮回跟成佛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涅盘作过渡,只是你是用什么方式来了生死。你把涅盘当究竟,你生死了了以后你就不出来。你生死了了以后再出来,就是菩萨。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涅盘的,没有例外。

所以蕅益大师说,你不要以为圆教修学可以减少很多的过程。你说,欸,我圆教的,我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所以我看烦恼跟生死是如梦如幻的,所以我不需要了生死。执理废事!蕅益大师说:“譬如一刀千纸。”就是说,圆教的刀比较利,它切那个纸的时候,可以一刀千纸。但是,注意下面那一句话:“历历分明。”圆教了生死是快速的,但不是它不了生死,他这个刀切下去,这一千张纸还是历历分明。就是这个刀比较锐利,叫“一刀千纸,历历分明”。谁跟你讲说圆教人不了生死的?你是一个生死凡夫,你充满了烦恼,充满了老病死,你怎么行菩萨道?你自己的事情你都没办法解决!

所以我们看,藏通别圆四教都必须要操作空性涅盘,没有例外,只是他们操作的方法技巧圆教最圆满。因为圆教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如梦如幻,所以,他用如梦如幻的城来抵抗如梦如幻的生死。这个就是化城的意思。整个菩萨道一定要先解脱,先经过解脱道再经过菩提道,没有例外。这个叫三乘共坐解脱床。

这个<化城喻品>就是这样安立。就是,从圆教的角度,涅盘就是一念心性所现的一种寂静相而已,离开一念心性,没有一个真实的涅盘可得。这个是从佛陀的角度来看事情。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要义,先看其中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本经迹门,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显一佛乘之实相,法说周化上根,譬说周化中根,以下故有因缘周,令下根破执生解,舍权入实,方得授记作佛。本品经文大分为二:

我们先解释这段总说。

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分成两科,一个是迹门,一个是本门。迹门就讲到开权显实,讲到佛陀的智慧;本门就开近显远,讲到佛陀的功德。

我们先看第一段的佛陀智慧,佛陀智慧叫开权显实。开权显实,从理论上叫开权显实,从实际修学来说叫做会权入实,答案都一样,都是讲一佛乘。从理论就是开权显实,从实修叫会权入实。总而言之,把三乘的教法回归到一心真如,显一佛乘的中道实相。

那么这当中有三段的说法,第一个,法说周,摄受上根的,比方说舍利弗尊者;譬说周就是摄受中根的,四大弟子;以下的因缘说周又摄受其他的千二百弟子,这因缘说是摄受下根人。

为什么说因缘说呢?

“令下根破执生解,舍权入实。”二乘人对涅盘是很坚固地执着的,所以他必须要再教育,透过这个化城的思想,才能够放弃空性的涅盘,而入自性功德力,才可以授记作佛的。

二乘人,当然也不错了,能够了生死,也值得赞叹,这身为一个尊者。但是从成佛的角度,他有两点要改变:

第一个,就是他的智慧要再提升。就是他这个执着,对法执太重。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因为二乘人的根性对苦,痛苦,他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一般人痛苦过了就算了,二乘人对痛苦有很深的感受,“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对于曾经伤害他的轮回,是极度地厌恶的。人的情绪是相对的,你特别讨厌一个东西,你一定会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来取代,所以他对空性的涅盘也特别地好乐,他把它当作唯一的皈依处。

当然,在成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在操作的时候也会善用涅盘寂静,但是我们是善用而不是执着。而二乘人不是,二乘人是抓着涅盘不放。那你不放弃涅盘,你就没有菩提。心中的影像,不管这个影像再好,你抓住一个影像,你就不可能回归心性了。你执着镜子上的灰尘,你就永远回归不到镜子,这个灰尘不管它多漂亮。我再讲一次,灰尘就是灰尘,你执着灰尘,你就回归不了镜子,道理就这么简单。

所以二乘人第一个问题,他是智慧有问题,法执太重。在修学当中他曾经好乐的涅盘寂静,佛陀要他放弃,他有困难,就是智慧有问题。

第二个,他信心不够。我长时间在涅盘当中,我的心已经是心如死水,我能够再发菩提心吗?即便他理论懂了一点,你说我真的能够从空出假,重新燃起我度化众生的热情吗?他对自己信心是不够的。

他智慧不够,信心也不够,所以必须佛陀再讲<化城喻品>。蕅益大师说,其实下根人,就是所谓的千二百弟子们,经过法说、譬喻说,不是完全不懂。理论上是舍利弗尊者在法说开悟了,理论上说是中根人四大弟子在譬喻说开悟了,但是在座的下根人也点点滴滴得到了启示跟教化。只是他心中的两大盲点还要再一次突破:第一个是信心问题,第二个是智慧问题。所以佛陀必须再讲因缘说,彻底断除他的疑根,那就是讲这一段。

所以这一段是说明,佛陀讲完法说、譬喻说为什么要讲因缘说呢?因为这些人的心中有很深的疑根,必须要进一步地说明。

一、述说宿因。佛叙说过去久远,大通智胜佛弘化因缘,令下根声闻,忆念过去退大取小事缘。

因缘说有两个主题:一个讲他过去的因缘;第二个讲到一个譬喻,一个化城的譬喻。先看过去的因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