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到依报国土,我们看正报的身心。
寅二、纯是善道
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这以下有五段,来解释他的正报的身心。
第一,“无诸恶道,亦无女人”。这是净土的最大特征,它没有三恶道。就是它凡圣同居土当中只有人跟天,而且没有女众的身相,全部是大丈夫相。
第二个,具足神通。“一切众生皆以化生”。他是怎么受生的呢?他是化生的,他可能在树下,或者在花丛间,突然间无而忽有,而且他不用父母的滋养,他自然长大,化生。因为他没有男女的淫欲,所以他只能化生。具足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他有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这个是讲他的第二个,具足神通。
第三个,讲到他们精进学道。这些往生的人,“志念坚固”,精进修学智慧。
所以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土,它的佛跟他的眷属有个共同点:同愿同行。就是这个佛在因地的时候喜欢学法,喜欢说法,他招感的眷属就是一定是顺从本愿的。你不可能往生到一个跟你自己修行不相应的佛土,不可能。所以他这叫“志念坚固,精进智慧”。
第四个,“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身相庄严,当然他没有八十种好,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有佛陀有。
再看他的衣食的受用。“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法喜食是约着智慧,我们在佛法上的闻思,它自然就能够产生法喜的情况来滋养色身。第二个,禅定。你进入这个禅定的三昧乐,也可以滋养色身。
这个依正二报的国土是怎么来的,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说过,般若道的重点在智慧,方便道的重点在愿力。一个人从般若道从空出假以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发愿。发愿有三种愿,一般有三种愿:
第一个,摄法身愿。就是你希望你未来国土的正报的人是怎么情况。正报的菩萨,或者是声闻,或者是凡夫是什么相状。比方说你希望他是三十二相,他有神通,他有光明,都可以。这第一个,摄法身愿。
第二个,摄净土愿。你要发愿你未来的国土是什么情况。这是第二个愿。
第三个是最重要,摄众生愿。你希望往生的人是什么条件。
所以阿弥陀佛,为什么他的愿特别有特色呢?因为他有第十八愿,能够临终十念,临终往生。就是说,他能够来到众生法界接引。所以这个地方的摄众生愿,一般的愿,按照古德的说法,往生净土,他最低最低的标准,深入正定,行众三昧。没有一个散乱心人能够往生净土的,不可能。那么阿弥陀佛国净土是特别的地方,就是他摄众生愿当中有十八愿,临终的时候,他来到你的面前,开示慰导。他开导你,安慰你,跟你感应道交,这是他的十八愿的特色。所以这个应身佛的正报跟依报,都是在他刚开始的时候发的愿,慢慢去实践而出现的。
寅三、三乘甚多
有无量阿僧只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前面讲到正报跟依报,这以下讲到他的眷属。他“有无量阿僧只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这诸菩萨有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那声闻众呢,也是“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
一般我们看这个净土的眷属,声闻人的功德偏重在禅定三昧。因为声闻人,你证得我空,他也证得我空,这个是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你今天说,阿弥陀佛国土的声闻众眷属跟那一个佛土的眷属怎么比较呢?其实声闻的差别就是在禅定跟解脱这一块,他是以禅定跟解脱为主。那么菩萨的差别呢?在四无碍智。因为菩萨你修一心三观,他也修一心三观,智慧不可能有差别,这差别在四无碍智。就是从初地到八地都在修四无碍智。
寅四、总结庄严
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
佛陀把前面的依报、正报跟眷属的庄严做一个总结。“如是等无量的功德。”功德指的是他的正报的身心,有各种的禅定、神通、寿命、受用等等,跟依报的庄严,有大地跟住处、宝树、楼阁等等。有依报、正报庄严。
丑三、明劫寿法住
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只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应身佛是一个因缘所生法,他不是我们内心本具的,他是要靠因缘的修德创造出来。既然是因缘所生法,第一个,它有时间相,有空间相。它的时间相是什么呢?“劫名宝明”,它当时,就那一个时代的人,心中出现各种光明,叫宝明。“国名善净”,就是这个国土是他们具足清净无漏的善法所成。“其佛寿命无量阿僧只劫。”这个寿命对我们是很重要,寿命久远。“法住甚久”。佛灭度后,弟子们“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一般应身佛,我们看前面,阿罗汉前面的授记,大概二十小劫、四十小劫。这个富楼那尊者这一期的应身佛竟然是无量阿僧只劫,这个寿命非常久。当然,对一个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的圣人来说,时间就没有关系了;但对凡夫来说这个寿命很重要,因为你往生以后希望一劳永逸。
这个地方就讲到富楼那尊者他的因地跟果地的相互的关系。
癸二、重颂分二:子一、颂本迹;子二、颂授记
子一、颂本迹分二:丑一、总颂诸声闻本迹;丑二、别颂富楼那本迹
丑一、总颂诸声闻本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
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
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
以无数方便化诸众生类
自说是声闻去佛道甚远
度脱无量众皆悉得成就
虽小欲懈怠渐当令作佛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