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乔安娜好像还挺了解的,这就有些奇怪了,这跟苏景祯心想的不一样啊,一追问才发现,现在银行的经理每天都跟她联系,只要一有消息就会告诉她。
“这两个月雅虎正和一个风投公司接触,她委托了花旗的投资银行也去接触了,不过效果好像不太好,那个跟雅虎接触的风投公司好像有独吞的迹象。”乔安娜正在上班,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说了出来。
这是那个风投公司啊?眼光这么好?苏景祯心里还是蛮佩服的。
挂了乔安娜的电话,苏景祯就直接拨通了他的花旗私人银行专线。
“您好,苏先生,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吗?”客服妹纸的声音十分动听,苏景祯暗暗的点赞。
“我的律师跟我说,她用我的名义委托花旗投行去接触雅虎的事情有些意外情况?我来询问一下。”苏景祯直接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请稍等,我帮您转接到您的投资经理哪里去。”客服妹纸没有能力帮苏景祯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电话转走。
“您好,苏先生,我是伊莎贝拉是您的投资经理,您的问题,我们已经在处理中了,红杉资本与雅虎已经同意了我方的介入,目前正在对雅虎进行专业的估值核算。”电话一转过去,又是一个女的,不过这位就比较专业了,不但不需要苏景祯再次询问问题,而且还能立即的给出咨询问题的答案。
“你好,伊莎贝拉,不需要这么客气的,直接叫我苏就可以了。”听到好消息的苏景祯相当的高兴,对宣布好消息的投资经理也非常的客气。
“好的,苏先生,我简单的说明一下现在委托的进程,虽然最后的估值还没有出来,但我们花旗与红杉都有一套自己的计算方式,大致会把雅虎的价值估算为三百五十万到四百五十万之间。
因为红杉首先与雅虎接触,他们的胃口很大,想吃掉起码一半以上的股份,不过我们花旗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大的,在得到了你的全权委托之后,我们与红杉达成了协议。
无论最后估价是多少,我们会拿到大概两成的股份,红杉拿四成,雅虎的创始人手里剩余四成。”
苏景祯听了投资经理的话,脑里尽力的回忆着,他并没有想起最初雅虎在首轮融资的时候,出让了多少的股份,也不知道红杉最后拿到了多少。
不过现在自己能拿两成,那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按照花旗的估值四百五十万来算的话,自己只需要拿出九十万,就能插足进入雅虎的董事会,这世间已经没有比这更便宜的事情了。
“苏先生,作为花旗投行的一位专业的投资经理,我想我应该提醒你,现在这类网络公司非常的多,而且它们还没有创造出利润的能力,这完全就是非常不明智的投资。
我想你应该更加关注一下我们花旗为您推荐的其他投资产品,这些产品的利润或许不高,但胜在稳定与保险……”投资经理发现电话里面的苏景祯一直在沉默,不知道他现在会在想什么,于是便开始用语言来试探一下。
“我暂时不考虑这些利润比较低的产品,你们应该先把我的委托做完,不要让我的手续费白白浪费掉。”苏景祯一听,发现花旗好像不太看好雅虎,立即就有点发毛了,这可不行啊,一定要花旗把这事坚决的进行下去。
“这当然,您要相信我们是最专业的投资银行,或许我们可以再和红杉和雅虎协商一下,多拿一些股份?”投资经理口风转得非常的快,好像之前说的话根本不是她说的一样。
“我期待你们的战绩……”苏景祯果断的赞同了银行的建议,再三强调了一定要拿下雅虎之后,苏景祯挂了电话,看来以后要每天都打电话去骚扰这位投资经理了,原来现在雅虎的首轮融资已经到了这一步,还好没有来晚。
想到记忆中,微软曾经出价近五百亿收购雅虎,苏景祯的心就有点热乎了,或许自己在第二轮融资的时候就跟不上这些金融大鳄,但只要能保留住在雅虎的股票,那么在将来这份回报将会是无比的巨大,百分之一也有一亿美刀啊。
苏景祯转头看向了窗外的东河,心里有些振奋,又是坚实的一步。
作者君:2500字,算是小小的庆祝一下本书写到了150章。
么么哒……(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一章 实体企业在发展
三洋电机的投降,意味着袁光华与苏景祯甥舅俩的日本采购之旅正式的降下了帷幕。
签署了专利与生产线的转让合同之后,袁光华迅速的联系了外代,把设备都运回国内去,至于货款,他现在只需要先给两成,这是因为谈判团队的能力出色而获得的战果。
当然这也跟生产线是老旧设备有很大关系,毕竟生产线买回去能不能正常运转,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些质量上的问题,都需要在安装调试后才能知道情况,而三洋方面是要按照合同履行三个月保用保修的承诺的,在这个期限之前,尾款就不会结清。
先给两成,在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再给四成,三个月保用期每个月再付一成,总共是三成,最后还有一成在安装调试试运行三个月后,由双方验收及格了结清。
袁光华跟苏景祯都非常的谨慎,付款方面格外的小心,因为这些生产线本来就是二手货,还经历过地震,谁都不知道它到底能用多久,要是直接按照残破废品收上来的那还好说,直接碰运气就是了。
可三洋这条生产线不是,按照三洋电机那边的说法是完好无损的,不过小日本的话甥舅俩都信不过,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算方式出现。
三洋方面也很无奈,毕竟现在这条窗式空调生产线已经完全落后了,更何况总公司现在的经营理念并不是制作空调整机,而是想做核心零部件,做上游的生产厂商,这样压力小、利润大,所以袁光华的谈判团队提出这样的结算方式,三洋方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得知转让合同已经签署,苏景祯立即就通知商业调查公司的惠灵顿先生,让他立即带人前去日本,与那边的技术团队汇合,把移动式空调的专利完善,绕过德龙公司的那份专利,避免将来产品出口时的国际专利纷争。
而这时已经在国内的苏况,也是忙得脚后跟打着后脑勺,他不但要看着那些从日本买回来的机械到港转运,而且还需要尽快的找到生产铜线电缆的厂家。
知道苏况要忙不过来,袁光华只能催着香港那边的人尽快来帮忙,于是很快的,由袁光宗领队,叶钜文大律师与一位年龄接近五十的中年男人找到了苏况。
因为袁光华提前对苏况说过会有人来帮忙,加上电话一直保持联系,苏况也没怀疑这几个人是骗子什么的,直接就把手头的工作一一交出。
袁光宗家里就有香港招商局的关系,所以他接手了生产线到港及运输的问题,中年男人姓张,叫张鸿,以前是一位厂长,擅长合并与整合小工厂,是一位管理人才,袁光华这次请他出山,就是为了整合苏景祯旗下的这些产业。
叶钜文是律师,同时也经常往返香港与内地,经常接手一些商业合并案,对窗口附近的厂商也是非常的了解的,对内地的法律也很精通,所以他就是这个团队的法律顾问,另外还协助张鸿整合产业链。
抽出手的苏况也没闲着,他还需要尽快的落实袁光华与苏景祯这些产业的工厂到底开在那里,虽然之前已经做过了调查,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确定。
很恰巧的是,这个时候有业内的行家透露出了消息,在窗口有一家比较大型的工厂要举行拍卖,里面有着先进的生产线以及充足的人手,而且这家工厂还一直都在正常的运转的。
袁光华得到了消息之后,立即让袁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