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既然,题目中给出了两个未知数x和y,那么我们在理解题意后,首先要判断的是,是否可以在已知的线索中,可以间接的推导出其中一个未知数?……我一再强调,题目中的故事逻辑,通常是用来迷惑解题者,无需过多理会,你们必须要分析出,这里的y值,可以从第三象限的抛线规则中推导得出……”。
嵘城高中
高三六班的课堂上,数学课的张老师,正一边熟练的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推导公式,一边像往常那样,条理清晰的宣讲着一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然而,即便已经在教师的岗位上奋斗了多年,他还是没有办法,让教室里所有的同学,都能够跟上自己的思路,随着,送走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班,总整体上看,学生们的成绩,总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
此时,坐在教室第五排,靠窗户位置的「赵杰」,便是这个班里普通学生中的代表人物,他不是完全能够看懂老师那密密麻麻的板书,却也不是完全看不懂,那些环环相扣的知识点,一旦形成规模,在他看来,就像是海市蜃楼里的亭台楼阁,貌似清晰,但缺乏真实感。
虽然许多老师都会强调:“如果有不会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提出来!”。
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当众说出自己的不懂,往往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知识断层」较多的孩子,长时间的自信心打击,早已让他们变的非常小心翼翼,生怕问题问的太多,会被所有人当成「傻子」一样看待。
于是,在「礼义廉耻」与「怯懦害怕」的模糊分界线中。
许多原本可以被解决的问题,被「自然般」的藏在了台面之下,许多上课没有听懂的孩子,要么,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自学的方式查缺补漏,要么,就只能在不知不觉中,看着自己的知识缺口,慢慢变大。
……
“……我再强调一遍!大家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下……分析与解题的过程一定要快!否则,你很难在高考的考场上答完所有的题目!”:声音洪亮的张老师,又习惯性的重审了一遍,他几乎每节课,都会重审两三遍的考试要点。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因为「龙国」的高考,归根结底,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优质的教育资源始终是稀缺的,所以,为了能够更明确的将所有考生,按照「指定的要求」,清晰的划分出个不同等级……高考的试卷上,会普遍出现「难题多、题量大」的现象,高高在上的选拔者们,则依靠调控这些过程中的细节,来让整个选拔过程满足某种期望。
深知此「道」的张老师,有碍于教师的身份,很多制度层面上的话,自然不能与这些学生谈及,只有尽可能的将一些有利于学生们拿高分的策略,转化成为看似直接粗暴的技巧,反复强调。
毕竟,当他看到那些「同学」,歇斯底里、青筋暴起的呐喊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时,从业多年的他,还是不免升起一阵莫名的难过。
……
在教室黑板的上方,有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励志标语,而在黑板的左侧,挂着一个醒目的倒计时牌,上面用浓墨黑体与鲜红的数字,标写着:“距离全国高考,仅剩183天!”。
按照学校惯例,这是每一个高三毕业班,标准的「装修风格」,提示板上的红色数字,由每天值日的班委负责更新,而这看似简单的装饰,却像是悬在同学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散发着阵阵寒芒,诡异的让教室这种地方,也平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
在很小的时候,赵杰常常被父母与亲朋好友,称作是「聪明的孩子」,但后来,随着升学过程中,竞争环境的变化,他的成绩排名稳步下降到了「中不溜」的位置,人们对他的评价,也逐渐变成了「普通的孩子」,而那个「聪明孩子」的称号,也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形容别人家的孩子,甚至有几次,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导致出现了不及格的情况,赵杰也能够从别人口中,听到对方用「有点笨的孩子」来形容自己。
直到如今,父母为了能够鼓励赵杰,起的更早一点,睡的更晚一点,尽可能的把时间多用在提高学习成绩上,常常会用「勤能补拙」的成语,来激励自己。
赵杰不知道,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否正确?但他确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如果可能的话,几乎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想当个「差生」,天生就想在应试教育的竞争中,被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只是,基于某些复杂的原因,很多事情其实超越了他们在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范畴。
他们所能做的太有限了,他们却浑然不觉。
就像现在的「赵杰」,明明自认已经很努力的学习了,却还是只能保证有50%的概率考上大学,他不明白的太多了,就像是:
「为什么?自己明明下定决心要认真听课,却时常控制不住的走神?」。
「为什么?有些同学就是能够,比自己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点?」。
「为什么?常常感觉已经熟练掌握的题目,但一考试还是会出错?」。
……为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