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年四月三日,紫禁城的太和殿上,朱棣身着明黄龙袍,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在确定了詹事府官员的人选后,他终于下旨昭告天下: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这道旨意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大明的朝野上下激起层层暗涌。朱棣虽以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得位方式饱受争议,但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一举措,却遵循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自西周确立以来,历经千年,成为维护封建王朝皇位传承正统性的重要基石。
朱棣此举,无疑是向天下彰显其皇位传承的正统与合法,有助于稳定人心,减少因皇位继承问题而引发的动荡。毕竟,在封建王朝,皇位传承的正统性是维系王朝稳定的关键,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动摇国本。
对于朝中百官而言,太子之位的确定,让他们心中的一块巨石落了地。他们深知,当今圣上的次子朱高煦,不仅战功赫赫,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朱棣于危难,深得朱棣偏爱,而且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若不尽早明确太子人选,皇子间的夺嫡之争必将愈演愈烈,届时朝堂将陷入混乱,国家也将面临动荡。如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这场潜在的纷争,维护了皇室内部与朝廷上下的团结稳定。
首辅解缙等力荐朱高炽的大臣,此刻心中满是欣慰。朱高炽早年便深得高祖朱元璋喜爱,其身上所展现出的宽厚仁德与沉稳气质,颇得高祖赞赏。这些年,朱高炽在处理政务中更是展现出了出色的治国理政能力。他在北京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注重民生,发展经济,与明朝的长远利益高度契合。立他为太子,不仅有利于政策的延续性,更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且,如今他们这些内阁官员都兼任詹事府官员,他们从此将更加坚定地拥护太子,积极为太子出谋划策,协助太子处理政务,巩固其地位。他们期望在朱棣百年之后,太子登基能推行更多有利于自身及国家发展的政策。
对于那些原本处于中立观望的大臣来说,太子之位既定,他们自然选择顺应局势。在大明官场,政治风向的把握至关重要。此时,他们纷纷对太子表示尊重和服从,努力与支持太子的大臣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维护朝廷的稳定。他们深知,在新的政治格局下,等待太子登基后,再根据其政策和施政方向来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行动,才是明智之举。
然而,对于原本支持朱高煦的大臣而言,这一结果让他们如遭重击。虽然他们暂时有所收敛,但仍有部分人不甘心失败。在他们心中,朱高炽如今成为太子,并不意味着能稳坐太子之位。他们可以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企图寻找太子的失误或弱点,以便重新扶持汉王上位。但他们也清楚,这些行动必须极为隐蔽,一旦被朱棣和太子察觉,必将遭受严惩。
朱高炽得知自己被封为太子后,立刻上表谢恩。在表文中,他言辞恳切地表达了对朱棣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这份信任的珍视。他承诺,一定会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不负父皇所托,定当殚精竭虑,治理好国家。
此刻的朱高炽深知,成为太子,意味着他即将肩负起更为沉重的责任。协助父皇治理大明,绝非易事。他必须更加勤奋地向东宫大臣学习治国理政之道,日夜研读经史典籍,从历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决策能力。同时,他也要积极向朝中的贤臣请教,与他们探讨国家大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朱高炽明白自己以后要以太子的身份更加积极地参与朝政,协助朱棣处理各种政务。无论是琐碎的日常事务,还是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他都要全力以赴。他深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胜任未来的皇位。自己必须密切关注国家的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努力为明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朱高炽也明白自己必须更加谨言慎行,以免惹来父皇猜忌和不满。
朱高炽也明白,自己虽然成为太子,但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他的两个弟弟,尤其是二弟朱高煦,必定心有不甘。为了缓解他们的不满情绪,减少兄弟间的争斗,维护皇室内部的团结,自己必须表现出作为太子和兄长的宽容与大度。毕竟,他深知父亲朱棣是通过造反夺取侄子皇位,对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局面深恶痛绝。
同时,他也要培养自己的力量,积极选拔和培养一批像王珏这样忠诚于自己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朝廷的各个部门。今后更需注重对东宫属官的选拔和培养,期望他们能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协助自己处理东宫事务,参与朝廷决策,为将来登基后的统治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边,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后,得知自己未能成为太子,心中充满了不满与怨恨。在王府中,当四下无人时,他怒不可遏,一把将桌案上的东西尽数扫翻在地,满脸愤愤不平地吼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初靖难之役,是我带兵多次救了老头子的性命!在靖难中,我立下赫赫战功,也是老头子亲口对我说,‘如兄多病,汝当勉励之’。他自己不是嫡长子,靠造反坐上皇位,如今事成了,反倒又要食言而肥,搞起那套立嫡的说法来!”
情绪稍稍平息后,朱高煦心中依然充满不甘。他不禁想到,老大如今只是做了太子,即便将来继承皇位又如何?当年李承乾虽已被立为太子,但唐太宗李世民却以秦王身份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成为千古一帝。
他坚信,只要自己拒不就藩,凭借父皇对自己的偏爱,也不会强令自己离京。只要自己一直留在京师,就始终还有机会。
朱高煦明白,想要效仿李世民,就必须在朝中笼络大臣,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计划利用朝中的亲信诋毁太子,挑拨父皇与朱高炽的父子关系。只要父皇对太子失去信任和信心,动了废太子的念头,那太子之位就非自己莫属。
当然,除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他还打算削弱太子党羽。他盘算着让人诬陷、中伤太子身边的大臣,让太子无人可用。尤其是解缙这样力主老大为太子的人,朱高煦咬牙切齿地想:“只要让我找到机会,一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朱高煦心里十分清楚,想要实现这些计划,就必须搞到大量的钱财。这时,他不禁想到了王珏。他口中喃喃道:
“那小子短短几年就带着亲邻创下如此产业,此等大才,若是能为我所用,必能在短时间内聚敛大量钱财。只可惜这等人物最早被老大发掘,如今更是入詹事府为官。既然得不到,那也绝对不能留给太子!”
喜欢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