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这部电影由克拉克的短篇《岗哨》改编而成。作为编剧之一的克拉克被允许在影片里保持自己的思想。所以,它的叙述风格更象是克拉克的,而不是库布里克的。克拉克有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岗哨》中带来“天启”的黑色立方体更是上帝的变形。所以,每次黑色立方体出现时,都被放在与日月同辉,并且远远大于后者的位置。最后,飞船与众星的连线交叉,形成一个完整的十字架形状。而每次它快要出现时,背景里就会响起教堂圣歌般的音乐。这都给影片染上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
在该片结尾部分,长达十分钟的超越时空的画面。库布里克完全是以美学追求,而不是天文、物理学提供的知识为基础设计画面。甚至有人说,那个绚丽的镜头是以吸毒后的体验为基础设计的。不管怎么说,它在科幻片独立美学的形成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实际创作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影片,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内容很充实,主要把内容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思考的余地相对要小;而后者的内容较空泛,很多叙事信息都省略了,观众思考的余地相对要多。《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13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然而,由于科幻片题材本身的特点,一部新片和观众建立共同语境的过程较难,必须花费篇幅把前因后果交待清楚,所以,科幻中的情节片远远多于情态片。而《2001太空漫游》是极少数科幻“情态片”之一。甚至可能是它最出色的代表。
不过,由于这部电影里的特技和美学思想过于超前,并没有带起一个革命性的风潮。
早期科幻片中,《007系列》也算得上高科技科幻片的先导。它的第一集《诺博士》便是科幻题材。从那以后,这个系列中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交相辉映。到目前为止的二十集里,第1集《诺博士》、第3集《金手指》、第5集《雷霆谷》、第7集《金刚钻》、第9集《金枪人》、 第10集《海底城》、第11集《太空城》、第14集《雷霆杀机》、第17集《黄金眼》、第20集:《择日再死》属于科幻片。第2集《来自俄罗斯的爱情》、第四集《霹雳弹》、第6集《女王密使》、第8集《生死关头》、第12集《最高机密》、第13集《八爪女》、第15集《黎明生机》、 第16集《杀人执照》、第18集《明日帝国》、第19集《纵横天下》属于现实题材惊险片。恰好各占一半。
说这些《007》剧集是科幻片,不仅因为在这十集里出现了超越现实的技术成果,还因为邦德虽然是间谍,但他与之作战的,不是冷战对手的情报人员,而是科学怪人。这些人总想与人类作对,要么移民太空,要么迁居大海。这就与传统科幻故事的主题更为接近了。
由于《007系列》很早就开始走豪华大片路线,特技水平都达到同时代前列。所以,观看其中的十部科幻电影,几乎也就是观看科幻电影特技水平的发展史。在1967年的《雷霆谷》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虚假的飞船模型。而到了1979年的《太空城》中,太空城的内外设计都已经成熟。1971年《天上的钻石》里,太空武器发射的光波明显是绘上去的。到了最新一部《择日再死》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太空光束轰炸了。
人们观看《007系列》,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五花八门的高科技道具上。其实,该片另有一个重要创举,就是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技设施作为背景。如世界上最高的水坝,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等等。这是科幻片独特美学的一部分:技术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还在专门提及。
真正启动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的,要属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星球大战》的情节十分简单:帝国颠覆了共和国,起义军和镇压者之间进行大战。这个背景下,上演着父子情仇,武士格斗等情节。从故事上说,它只是复制了科幻文学史早期的“太空剧”。
早在1971年,刚刚出道的卢卡斯便拍摄了小成本科幻片《THX1138》。从科幻文学浓厚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卢卡斯,比他前面几代导演更熟悉什么叫太空剧。1977年,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财力的支持下,《星球大战》完成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在迄今为止制作的五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国反击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价值最高。这不仅因为它是五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剧,而且因整部影片渗透了宿命感与使命感。影片结尾卢克与父亲在搏斗中相认的场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说,去掉了和“杰迪武士”有关的情节,去掉了“堕落与救赎”这个宗教色彩的主题,那些单纯的太空大战情节吸引不了那么多观众。
卢卡斯在艺术上的潜力有限,制作完《星球大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后,便放弃导演工作,转而去搞电影特技公司“工业光魔公司”,研究新的拍摄技术服务于其它制作人。后来,由工业光魔公司提供特技服务的科幻片包括《星际旅行》、《终结者之二》、《外星人》、《回到未来》等许多部经典。工业光魔公司在诸多特技方面都有突破,其中尤以电脑动画特技为最出色。这种特技技术与当年的有声片诞生一样,彻底地改变了电影的风貌。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三章:高科技时代(1…2)
2004年10月10日,曾经主演过科幻片《超人》的里夫去世时,美国总统候选人布什与克里百忙当中不忘发电表示哀悼。与施瓦辛格这样的科幻片常客不同,里夫赖以出名的只有《超人》这个系列片,甚至只是这个系列的前两集。他能够赢得公众持久的关注,与电影《超人》本身的成功密不可分。事实上,《超人》第一集上映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就与夫人一起欣赏过了。
在1978年华纳公司新版《超人》之前,这个连环画人物曾经被搬上银幕,并且改编过电视系列剧。但只有这一版超人电影拥有巨大影响。这与它的特技效果密不可分。在这一版里,超人真得“飞”起来了。诸多特技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些特技掩饰着影片本身情节和内容的单调。
几乎同时,斯皮尔伯格登上舞台。他是在“电视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美国人。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读书远比看影视作品要困难。他的父亲曾经是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类似》的忠实读者,并且曾经把摄影机送给他作生日礼物。在父亲影响下,斯皮尔伯格从小便既养成了电影思维的习惯,并且选择把科幻作为其电影生涯的主要题材宝库。
很多人提到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代表作《大白鲨》,认为那是一部科幻片。不过,那只是一个现实题材的灾难片。1977年由歌伦比亚公司投资的《第三类接触》,才是他的科幻处女作。这部辉煌的巨片如果不是和《星球大战》同处一年诞生,本来可以赢得更大的荣誉。
1982年,环球影片公司投资的《E﹒T》被斯皮尔伯格奉献到观众面前。大获成功,刷新了世界电影票房记录。它也标志着艺术在科幻电影中的胜利。这部影片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无数观众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为止,儿童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各种类型影片里的主要角色。他们被用来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虚伪无情。这种表现手法几乎是斯皮尔伯格的特特标志。
在这个时期,一些系列科幻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异形》就是其中一部。1979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集。《异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那些冷酷无情的外星怪兽,还有主人公瑞普丽。它几乎是第一部鲜明的女性主义科幻片。瑞普丽是一个身份普通的宇航员,每一集开始时,她都不是事件的主角。但在其他人纷纷失败后,端普丽临危不惧,斗智斗通,最后解决掉异形恶魔。她可能不是银幕上最早出现在科幻片中的女强人形象,但却是最早拥有普遍影响的一个形象。
这种女性主义色彩在《异形》第三集里上升到顶点:瑞普丽随着救生飞船坠落在一个“流放地”星球上。那里只有几十个男性重犯。瑞普丽必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到这么个背景,观众自然要担心她是否被侵犯,遭遇性骚扰。但没有想到的是,观众看到的,却是瑞普丽出于性饥渴,主动向男犯人求欢。要知道,即使在所谓“性开放”的美国,观众也很难接受这类情节。
八十年代另一套值得称到的科幻片是《回到未来》。1985年由环球影片公司投资,斯皮尔伯格导演。名为“回到未来”,其实是一部怀旧片,是编导斯皮尔伯格等人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电影。影片中,主人公先后在八十年代、五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十九世纪冒险,然而,却从未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城镇。影片高度体现了时间旅行这个题材的魅力——今昔对比。这是科幻迷和普通观众都感兴趣的内容。
1987年由兰克和俄里翁公司推出的《机器战警》,后来也发展成一套成功的科幻片系列。这部电影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常被低估,被视为只会打打杀杀的情节剧。实际上,《机器战警》体现着经常倾向左翼的好莱坞影人对右翼里根主义保守派上台的讽刺。影片中的“OCP公司”就是里根主义的化身。为大企业减税和大规模私有化,是里根政策的两个支柱。在该系列第一集开场不久那次高层会议上,OCP总裁钟的发言就直接点明这一点:因为减税,我们的利润大大增加了。现在是我们回馈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将医院、学校、甚至宇航局私有化!
当然,作为故事里已经现实的一步,OCP公司把底特律的警察局私有化了,并且不允许警察建立工会,不允许他们罢工。所谓“机器战警”,本来就是为对付警察罢工而制定的计划:它几乎不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