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大明好地主 > 第223章(第1页)

第223章(第1页)

效率这种东西,是最能反映一个政体是否腐朽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速度及其合理性,就是效率的本质。

像郑勇他们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一万人的住房问题,这在当今大明或者鞑清,或者别的任何一个政治体制,都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要说当今这颗星球上最先进的体制是郑勇的团队,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解决了住房问题,就完了吗?就要解散队伍吗?就要马放南山了吗?不,绝不。郑勇趁势打铁,利用这一套有机的组织架构还在,就继续向着被暂时搁置的玻璃器皿制造厂,发起了攻坚。

在攻坚住房的这一个月里,李四五已经充分的通过自己建造起来的一个作坊式的车间,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最终基本上获得了暖水瓶的研究和制造的技术与生产流程,他以文件的方式上报给了郑勇,而郑勇又在他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强大的后世信息,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之后就是集体讨论,并把最终的修订本发往山东,在获得了山东的认可之后,立即进行拆分,把需要在山东加工的部分留下来,剩余的再返回南京。

如此,南京部下达到了攻坚上海工商集团玻璃器皿制造厂的建设,时间正好赶得上,于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轰轰烈烈的玻璃器皿厂的大建设又开始了。

而就在他们进行玻璃工厂建造的时候,南京总部关于玻璃器皿制造厂的运行及领导管理班子的配套,职工的招募与组织,也都开始了讨论。

工厂建造完成之后,就要进人,立即组织试生产,之后就是利用过年这个重大节日,把暖水瓶正式推出去。

而在这个工作大致完全之后,关于造船所的一期工程,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就是效率。

与此同时,航运分公司已经有了八条船,其中三条为二千料,六条为一千料,加在一起就是一万二千料的一次性运力,在钱管事的调整掌控之下,这一万二千料的运力,立即就成行了。

这从另一点上,也加速了,各工程的进度,特别是山东到南京的运输,陆上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二,当然,到了冬季,北方进入到了冰期之后,海运到底还能不能正常运输,还在讨论中。

随着海运能力的提高,本来以前一些想要迁徙到江南的一些工厂或作坊,现在也暂时不动了,而是进行扩产。

如今山东的工厂已经有十几座,在厂的职工达到了三万多人,加上外围的商业等,整体上就有近五万人了,这可是一支非常大的队伍,随着上海工业基地的逐渐建设,这一个数据也将会随之上升,郑勇给自己制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总体要达到十万人级别。

其实,江南的桑,麻以及棉花的种植量越来越大,而相应的粮食产量却越来越低,这对于正经历小冰河期的现实环境,其实并不友好。

可是,郑勇却无力改变,因为,他是无法掌控整体的,他只能掌控自己的这个小团体,他只能保证自己这个小团体的效率,以及生存的安全性,别的他也顾不上。

十万人啊,这十万人可是都需要他来养,一个马虎,就会出事情,所以,他无暇顾及其他,而是专心的发展壮大,以便获取最大的利益,以便让自己发展的更快。

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生存与发展,为了生存就必须发展,而为了发展也就必须首先解决生存问题。

这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生存与发展,其实是谁也离不开谁,是结合在一起的。

郑勇他们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努力的工作中,暖水瓶的样品被制造了出来,第一批二十个,都被中高层给分了,每人每天都在使用,都在观察,都在记录。

如此,过了半个月,一叠厚厚的反馈就送到了郑勇的手上。

郑勇认真的看着,把问题进行归类,然后列表,通过表格,就很容易看出来什么问题最严重,需要修改,什么问题还能容忍,等最主要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再对这些次要的问题进行改进,而这种不断的改进的就是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

郑勇把做好的表格,在中高层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之后,就发往了上海县玻璃器皿制造厂,由李四五进行一一的技术解决。

如此,两个月之后,第一批次的暖水瓶,终于以商品的方式,进入到了南京的销售市场上。

而当魏国公府试用之后,立即订了五十只。

当然,价格是没有那么的赚钱的,郑勇一再说只是成本价,不过,他还是要保证这样的商品是赚钱的,现在郑勇也缺钱啊。

有了魏国公府的带头,首先是勋贵,然后是官员与商贾,之后就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这东西非常的方便,现在可保温十个小时,就是放一天,也会有些许余温的,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天大概只要烧两次水就行了,这在以前,大家住烧热水是从来不间断的,家家户户都设置有专门烧水的丫环婆子。

现在好了,工作强度一下子下来了,而中层收入者,最是欢迎,想一想吧,随时都有热水喝,这可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一时之间,暖水瓶在南京供不应求,价格也因此开始上涨,郑勇在超过成本的一倍之后,就停止了价格增长,赚得当然是越多越好了,不过,作为供应商,还是要守住一些底线的好,不管是商业还是工业,信誉永远都是第一的。

于是,就有很多人到上海县玻璃器皿制造厂去坐等,如此,在保障徐家的销售量时,也会有一些剩余,会被他们捡到便宜,这样,来蹲守的就更多了。

当然,这么好的商品,也有人想要模仿,但是技术壁垒的存在,让他们望而兴叹,当然,也有一些人要来买技术,可是,这怎么可能?这里面不仅仅是暖水饭,还有玻璃品的制造,这些都还没有对外开放,属于商业机密。

因此,也没用等到过年,暖水瓶就已经大卖了,而且也不仅仅南京有需求,苏州也有,扬州也有……甚至,京城里也有商人来求购了。

于是,郑勇不得不对玻璃器皿制造厂进行了扩大,让产量提高了一倍,如此,也就完全消化掉了那一万人的劳动力,让他们从负面(只吃不干活)到了正面(通过劳动来赚吃赚钱)。

只一座厂就把劳力都消化完了,造船厂,不得不招募工人,上海县的人立即就不够用了,于是,有很多人,从各地被招了进来,上海县的人口和税收,持续上升,王县令,也因此而全面复活了。

有了玻璃器皿厂的暖水瓶,再加上造船厂的建设,让上海有一个种繁荣的迹象,由于这里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于是,商人也渐渐跟了进来,先是小商小贩,之后就是商贾,大型商行。

郑勇修的大型码头被利用上了,他派人在那里进行管理,这又是一笔收入啊。

王县令虽然眼馋的很,可是,却也无可奈何,因为,这一大片数十平方公里,他都给了兵营,这里成了兵营的地盘,他已经无权干涉了。当然,应该交的税,郑勇是足额上交的,也因此,王县令没有采取任何形式的行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