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岁宴的喧嚣渐渐散去,众人看到了太后和皇上对幼子的宠爱,沈眉儿在宫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尤其是她从皇后处接过来部分宫务,已经开始默不作声地培养起自己在宫中的势力了。
然而就在后宫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一片和睦时,前朝却渐渐地不太平了,有了风起云涌之势。
这一切的起因,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纠葛,只需一方稍作退让,便可大事化小。
三日之前,敦亲王允?在早朝上姗姗来迟,且身着戎装步入金殿。
这是很不合仪制的,青海战事已然尘埃落定,朝堂之上并非疆场,亦非凯旋归来之时,亲王却以武人之姿,身着战袍戎装,迟迟而来。
无疑是种炫耀武力的行为。
雍正尚未开口,言官御史张霖便挺身而出,直言弹劾,指控敦亲王大不敬之罪。
言官职责所在,监督礼仪制度,上谏君王,下责群臣,直言敢谏,历来备受尊崇。
然而,敦亲王性情粗犷,好武恶文,常以武将自居,对那些舞文弄墨、满口孔孟的文臣儒生向来不屑一顾。
他在朝堂之上虽未发作,但下朝之后却在路上将张霖拦下,挥拳相向,竟将张霖当场打昏。
按照祖宗规矩,言官是打不得的,更何况敦亲王有错在先。
此事一出,如巨石投湖,激起千层浪,文人仕子纷纷上书,要求皇帝严惩敦亲王,以正朝纲法纪。
然而,敦亲王却拒不认错。如此妄自尊大,雍正处置他并非难事。
但敦亲王劳军归来,备受瞩目,且年羹尧已经请求皇上轻轻放过,不能处罚敦亲王,难免引起武官和将士们的非议。
雍正为此焦头烂额,年氏一族势力日炽,对年羹尧的上书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加剧朝中文武官员的对立,危及朝廷稳定。
为了这个缘故,雍正待在御书房中苦思对策,整整一日没有出来。
后宫中皇后和年妃都按下不动,各自于宫殿内观望事态发展,等待消息。
反而是甄嬛第一个出头,当即就命流朱叫御膳房准备了燕窝庆字八宝鸭子,送去了养心殿。
不过她本就常常出入养心殿,倒也不算打眼,但那几个位居高位的嫔妃们,却都对她此举背后的意图心知肚明。
甄嬛向皇帝进言道:
“臣妾绝不敢因一己之私,而让皇上对敦亲王施以责罚。此刻,安抚人心、化解文武大臣间的嫌隙,方为重中之重。
此刻若处罚敦亲王,只会加剧朝廷武将的不满。他们,可都是手握重兵之人啊。”
见皇帝陷入沉思,甄嬛继续娓娓道来:
“皇上其实无需以处罚王爷来平息此事。文臣们情绪激动,不过是求一个公道。皇上只需给他们一个合理的交代即可。
最为妥当之法,便是让王爷亲自上门赔礼道歉。”
雍正闻言,摆手苦笑:
“要让敦亲王登门谢罪?他那般心高气傲,这简直比杀了他还难。”
甄嬛微微一笑,提出了一个妙计,让敦亲王福晋从中斡旋。
“常言道,英雄难过美人关。敦亲王对福晋敬畏有加,自然是言听计从。
若让敦亲王福晋前去劝说,定能马到成功!”
更是自告奋勇要亲自前去说服敦亲王福晋,为皇上分忧。
甄嬛温柔地附和着皇上,两人就此事翻来覆去地讨论着,红袖添香,陪伴在侧,以至于在养心殿里面待了整整一个下午。
永和宫的宫人都有些忧心,因为敬事房已经过来宣了,说皇帝今晚点的是沈眉儿侍寝。
现下被莞贵人痴缠者,难保皇上不会被她哄到碎玉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