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庆食言了,下班的时候,徐部长叫他一起出去喝酒。他的一个老战友路过这里,特意进来看他。元庆只好回来和舅舅,远航打个招呼说明天再请他们。
桂梅猜到父亲的心思,这下见元庆不在身边,和父亲,哥哥回到家里,一家人坐下后,她对父亲说,"爸,元庆不在,有事你说吧。"
"你让我说什么好呢,爸爸说了这栋房子是做给你们的,你妈妈,哥哥,还有艳艳都同意的,他们从来没有反对过。不能因为你妈妈一时没有想到元庆的事你就生气不在这里结婚。你让我们心里好难过,你赶紧搬回来还来得及。"
父亲说完,艳艳也接着说,"我们情同姐妹,本想回来能好好的生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爸爸做这栋房子是给你的,你都准备在家里结婚了,家具也买好了,电视都买了。突然又不在这里结婚了,人家会以为我这个做嫂子的不好。到时候袜子厂的姐妹知道了,会怎么看我呢?嫁给你哥哥是你牵的线,反过来人家说我把你挤出去了。人家不截我脊梁骨?要是被我父母知道,非骂死我不可,说我无情无义。我心里一直把你看作亲妹妹,在船上总牵挂着你,你赶快搬回来,不要让我太难过。"
艳艳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都有点红。桂梅心里也不好受,她是打定主意今天要把这事说清楚的,于是对大家说,"我东西都搬过去了,也捡拾好了,不用搬来搬去就这样吧。"
远航说,"就那点东西,明天我叫两个堂兄弟拉板车去几个来回就搞定了,缺什么再买,这样哥哥心里也好受点。"
桂梅咬了咬牙还是那句话,"不搬了,大家都知道我和元庆要在武装部结婚。"
母亲说,"姑奶奶你要怎么样才同意搬,你这样犟让父母一点面子也没有,你是不是要老娘给你跪下来求你?"
桂梅被逼急了,嚎啕大哭起来,"就你们面子重要,你们想过元庆的感受吗?想过我的感受吗?爸爸知道的,元庆是不肯结婚的,他心里好痛苦你们谁来安慰他。还有那个姑姑我现在都恨她了,自己儿子结婚她都不过问。你们知道吗?元庆现在很脆弱,最怕人说他闲话,他已经决定了,就不要再麻烦了。"
桂梅的哭声惊动了房间里看电视的奶奶,奶奶出来一看孙女哭了忙问,"妮子元庆又欺负你了。"
她擦干眼泪说没有。老人家又问儿子,"一回来就这么惹她不高兴了,不是说马上就要嫁么,怎么不见一点动静呀?"
邱伟心虚地对娘说,"这次回来就是准备这件事的。"
奶奶劝孙女,"妮子莫哭,你爸爸不舍得钱奶奶这里有,怎么房间里还是空的什么也没有买?我嫁给你爷爷那会光陪嫁的被子就四床,被面全是绸的,连冬天的火笼都有四个。"
桂梅问,"奶奶是不是冷呀?"
金荣说,"火笼给宝宝烘尿片了。"
这一夜,邱伟一直没有睡着,第二天起床后也不知道该去干什么。绕着新房转了几个圈后,他想找张俊聊聊天,他实在想不出现在该怎么办。
张俊见了他说,"是不是去船上了才回来?
"哎,你帮我想想办法,两个年轻人不听话,要在武装部结婚,就那一间房子怎么结。这里做了一整栋谁都知道是给他们的,这下一点面子都没有。"
张俊说,"这事我知道,我问过桂梅,她说得有道理。那个病对元庆打击很大,你多关心他,他们喜欢在哪里结婚就随他们吧。"
"我是想关心他啊,可能是我老婆不小心说错了什么。"
"不是你老婆说错了什么,而是你老婆什么都没有说,这个时候元庆很敏感。也许有病的人都这样,何况他又是那么聪明的人。我们这里有些风俗本来就不好,越能干的人说闲话的人越多,你怎么越来越不懂呢?"
元庆处理完手上的事后来到了县政府曹县长办公室,他看上去显得很年轻。四十挨边的年纪,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上嘴唇发着青光,厚厚的眼镜片在日光灯的照射下看上去有一圈圈的轮廓,显示那副眼镜度数不低。
元庆一进来他就说,"王元庆,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呀,你不是记者,发表的文章不少啊,尤其是在临汝报上,差不多每个星期都有你的文章,有时候还不止一篇,很有水平嘛。报纸上不说,很多人在我面前都说起过你,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牙痛,连那个姓李的医生都说认识你。好像认识你很荣幸,你是县里的名人嘛。"
两个"嘛"让元庆觉得头痛,他最不喜欢这种说话带"嘛"的调子,硬着头皮笑着说,"医生认识我不是好事,说明我找他看过病,否则他怎么会认识我。"
"有道理,听说你才高中毕业,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让我想不通,省报上你的文章我也看过,副刊上你的散文,评论我也看过,高中的文凭大学的水平。"
"曹县长一个劲的夸我,等下晚上又得让我多喝两杯,还是先向你汇报正事吧?"
"正事不急,报告我昨天就看过,按程序都会作安排,急也没有用。你说喝酒,文人都好酒。"
"这么说来,曹县长喜欢喝一杯了?"
"我师范毕业,在行署也写文章当秘书出身,自然会喝。元旦结婚不请我喝一杯?那我多没有面子。"
"小老百姓的事,县长大人怎么会知道?"
"我调查过你,你不是小老百姓,你是名人,能通天的名人。"
元庆听完久久说不出话来,眼前的曹县长说话直接,听上去虽然没有恶意,但有威势。心想自己怎么会引起他的注意,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曹县长见他没有说话又问了一句,"不打算请我吗?"
元庆笑了起来,"到时候你不是曹县长,我们同为文人,径须沽酒对君酌。"
"这才差不多,与尔同销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