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都会出错,大师也不例外。
近两千一百年前的西汉武帝征和年间,长安。
中书令司马迁正在奋笔疾书,一部旷世奇书即将在他的手中完成。他忍受了世间最耻辱的宫刑,失掉了男人最根本的标志,甚至老朋友任安惨遭腰斩都不能出手相救,全是为了悄悄写出这部五十二万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1'的力作。
这就是中国顶级史学名著《史记》。
华夏第一史家的大笔下,有声有色地活跃着众多的历史群像。
在这个从古到今都引人注目的群体中,有个生活在战国后期,名叫苏秦的说客别具特色。
据司马迁的描述,这个出身卑微,没有任何背景的苏秦,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用华丽冗长的辞藻,就硬是说动了当时的六大诸侯国联合抗击超级强权秦国,竟使得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国作战。他身佩六国相印,和自己的同学,为秦国服务的张仪亦敌亦友,相辅相成地并肩登上了事业成功的顶峰。
千百年来,尽管有人批评司马迁“好奇”,偏好传奇性的故事,司马迁之后一位叫刘向的宗室贵族兼学者编辑的史料集《战国策》里也记载了许多苏秦的故事,与《史记》的叙述多有不合,但几乎没什么人怀疑过苏秦事迹的真伪。20世纪的史学家杨宽曾怀疑过《史记》所载苏秦活动时间的准确性,也有法国学者认为苏秦的故事是小说式的杜撰;但他们都无法拿出有力的实证。多数人也就依然对司马迁关于苏秦的话深信不疑。
其实司马迁自己也不讳言对苏秦的记述并无百分百的把握,他在《史记·苏秦传》末尾的个人评论专栏“太史公曰”中这样说道:“世言苏秦多异,异时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说明老先生完全清楚有关这个说客的种种流传多有附会之辞。
司马迁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大师,但是伟大的人同样会犯错误。
太史公那时并不知道,就在南方靠近蛮荒边地的长沙,一座贵族大墓的椁室里,在那些跟随主人一起深埋地下的陪葬品中,有一个长方形的漆奁。里面悄无声息地躺着一卷卷竹简和绢丝的帛书,这中间除了著名思想家老子著作《道德经》的古本和长沙地区的各种地图外,便是苏秦在世时与人往来书信的抄本。如果看到这些文字的话,司马迁先生一定会吃惊地发现,他对苏秦的记载,至少在主要事实和年代方面完全错了。
时光飞逝两千年,直到公元1973年的冬天,那座大墓终于被当代的考古人员打开,成为著名的马王堆汉墓之一。苏秦的书信也就跟其它古籍一起再见天日,历史的真相在水面露出了冰山的一角。根据这些书信,今天的人可以大致勾勒出苏秦比较真切的生命画卷。
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如根据它演绎的那些传奇吸引人,所以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要远远超过读《三国志》的人。但苏秦是少有的例外,他的人生比史书上的记载有趣得多。
尽管有重大的记载失误,但司马迁、刘向等前贤的史籍仍能提供考察苏秦事迹的有力参照。
本是街衢闾巷中一介平民,却能够“起闾阎连六国”'2'的苏秦,他究竟有过怎样的人生?
'1'《汉书·司马迁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
'2'《史记·苏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
第一章 生于乱世
一。当名人没有成为名人的时候,他可能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受欢迎。
两千三百余年前,我们的先人正生活在战国时代。在东周一个叫乘轩里的村庄,年轻的未来超级说客苏秦还在寻找人生的方向。
这里讲的东周,并非当年的天子周幽王据说用烽火戏诸侯搞垮了西周天下后,他的儿子周平王跑到雒邑(今洛阳)建立的那个东周王朝。而是平王的后世子孙闹内讧分裂出来的一个小公国,跟它对应的还有个小西周国,它们之间的故事关联到苏秦和他兄弟的成功之路,后文还要详述。
关于苏秦的家世,史书的记载很不周详,就连他在家中子女间的排行都各有分歧。司马迁在《史记·苏秦传》里只说苏秦的下面有苏代、苏厉两个弟弟,没有提到哥哥,似乎他就是老大。其实这是老先生作为史家的谨慎,正因为史料不足,“世言苏秦多异”,他便只讲有明文载录的这三个苏家兄弟的事。在同一篇《苏秦传》里,太史公就还写到,苏秦曾被“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这样看来,苏秦不仅有兄长,还至少有一个妹妹。
到了别人那里却又是另一种说法,苏秦既非老大,也不是排行居中,而是父母膝下年龄最小的孩子。他的上面有四个哥哥,依次是苏代、苏厉、苏辟和苏鹄,“并为游说之士”'1',全都是说客。
苏辟和苏鹄的作为不见任何的记载,想来这二人即便真的存在,其成就也不是很大。在《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上留下事迹的除了苏秦,就只有苏代和苏厉。那么此兄弟三人究竟谁长谁幼呢?
根据《史记》所载,苏代最早参与政治活动是在燕国国君燕王哙的年代,也就是公元前320年到314年。对燕国在这期间的动荡,苏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据此推断,苏代这时理应是个有一定年龄和阅历,比较成熟的政客。
在马王堆出土的苏秦书信和记录中,写作时间最早的是在公元前312年给楚国名臣陈轸的献策,苏秦那时还只能“立于门”,站在门外,听“客有言”'2',打探些道听途说而已。应该是个资历尚浅的年轻书生。
苏厉在史籍上出现的时间就更晚,直到十几年后的公元前300年,苏秦陪伴燕国质子去齐国时才冒头。在苏代、苏秦开始游说列国的时候,他大概还只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由此看来,三兄弟中苏代应该居长,很可能就是苏家的大哥。苏厉的年纪最小。苏秦则居中,位列老二。
这位后来青史留名的老二,早先却是苏家人中最被看不起的一个。
古代民间流传过关于苏秦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苏秦的父母过生日,苏秦跟哥哥(应该是苏代)各自手捧着酿造的米酒奉到父母的面前。这大概是古时的风俗礼仪,成年的男人以此表达对双亲的孝心。
父母美滋滋地喝下了苏代的敬酒,赞道:“好佳酿。”看得出他们特别欣赏这个老大。
轮到苏秦小心翼翼地送上酒来,父母一见他近前便板起了脸,接过酒各尝了一口,立刻斥道:“酸酒。”
虽然肯定没指望能像大哥那样得到赞许,苏秦还是会感到惊愕,倒不是对自己酿酒的技艺有信心,而是因为这酒本就是从苏代那里借的。
苏秦的妻子这时也在旁边,见丈夫受窘,一急便脱口说了实话:“这是伯姆(大嫂)家借来的。”
哪想到父母听了这话更加生气,老父叱道:“你这不行时的人,过手便酸。”
“不行时”即不走运,也就是说苏秦乃倒霉鬼,好东西经他的手也会变味'3'。
这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传说,但苏秦当初在家里不受待见却是明载于史册的。
怎么会是这样,理当聪明绝顶的苏秦为何却摆不平和家人的关系?他的父母以及兄弟嫂妹妻妾又何以那般愚钝,竟然瞧不起这有大才大智的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