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夜里,薛公款待一位新来的客人。款待的方式是和其他一些门客坐到自家的堂内,围在取暖的火前吃夜宵。前面说过,堂是一种开放式的空间,三面有墙,正面却无门也无墙,百分百地对外敞开。这样的结构在天气冷的时候,保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一夜正是因为这个问题,薛公的堂内发生了冲突,还闹出了人命。
那时候没发明桌椅板凳,人们都是跪坐在地面的席子上。两条腿长时间给压在屁股底下,难免会发麻,需要活动活动。一位门客大概就是这样挪动了几下自己的身体,没留神便移到了那新来的客人与火堆之间,挡住了暖和的热量。
这客人看来也是个爆脾气,胸中涌起的愤怒立刻比面前的火堆还要炽烈。不过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找防碍自己取暖的那个人算帐,反而把气撒到薛公的身上,声称招待他的饭不好吃,丢下食物就要告辞离去。
这当然是要给薛公难堪,传扬出去还会坏了他招贤的美名。
薛公的反应是急忙起身,拦住了客人,什么也没多说,直接把自己手里的饭食递到他的跟前。
嫌给你的饭不好吃,那就吃我的吧,看味道是不是一样。
不管薛公心里怎么想,他这样仁至义尽的行动,实际是反过来把客人逼进了死角。
当时客人的脸一定涨得通红,发自内心的羞惭让他无地自容,愧悔已极中,血性的他竟然“自刭”,拔出刀或剑(可能是后者,那时的士人喜欢带剑)抹了脖子。
一个刚烈生命的消失,给薛公换来了更响亮的礼贤下士的名声,士人“以此多归”。薛公对各色人等不论能力强弱,阶层高低,几乎是来者不拒。甚至连两个被人看不起的街头混混儿,一个只会像狗一样钻墙洞偷东西,另一个只能表演学鸡叫的口技,人称鸡鸣狗盗之徒,薛公也照单全收。
鸡鸣狗盗总还算是一技之长,接下来的一个人却似乎什么手艺也不会,他的到来实实在在地考验了一把薛公的宽容度。
这个人在《史记》上叫冯驩,《战国策》里写作冯谖。他来见薛公的时候,脚下拖着一双草鞋,身上带着一把破剑,别人的剑柄上多少会有点装饰物,他的剑柄却只缠着草绳,十足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
跟接待别的来客一样,薛公谦逊地问冯驩:“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
委屈您远道而来,对田文有什么指教?
言语中的意思是问他有什么专长。
冯驩回答:“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
穷得实在没办法了,听说您招人,来讨口饭吃。
这也就是说,他除了把自己弄得很穷以外,什么本事都没有。
可能从来没见过谁如此坦率地承认自己无能,薛公觉得此人很是有趣,反正以他的实力,不在乎多养一个吃闲饭的。由着这份兴致,他不再多问,就命人把冯先生请进了馆舍。
薛公的馆舍分代舍、幸舍和传舍三个等级,待遇也高低不同。冯驩既然没什么本领,自然被安排在最抵等的传舍,每天的饭菜大概只是主食配蔬菜,没有大鱼大肉。
一无所长还能被赏饭吃已经很不错了,冯驩却偏不知足,竟然弹着那把破剑唱起了咏叹调:“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剑啊咱们走吧,这里没有鱼吃呀。
薛公并没有忘了有趣的冯驩,收留十天之后,他把管理馆舍的传舍长叫了来,询问冯驩的表现。传舍长便将冯先生整日练歌的情形如实地禀报。薛公听了以后,想来是觉得这个人脸皮厚得实在有意思,干脆下令让冯驩搬到有鱼吃的幸舍去住。
冯驩来到幸舍,才吃了五天的鱼,就又开唱起来:“长铗归来乎,出无舆。”
有鱼吃了,可是出门还坐不上马车啊。
薛公正巧又在向传舍长打听冯驩,知道他仍在放歌,心里应该会有些不高兴了,不过既然已经迁就了他一次,就把好人做到底吧,再次传令给冯先生搬家,到有车坐的代舍去。
又过了五天,薛公第三次问传舍长冯驩的情况,听到的回答是,冯先生的个人演唱还没完呢!这一回唱的是:“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自己有鱼吃,有车坐了,可是还没有钱养家呀。
薛公这次的反应照司马迁的说法是“不悦”'6',不高兴之后也显然就再没理冯驩。可是《战国策·齐策四》上却说,薛公询问左右,得知冯驩有一位老母亲,便派人“给其食用”供养她。这样人们终于听不到冯驩那令人讨厌的歌声了。
两种记载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件事情的前后变化,刚听说冯驩没完没了的要求,薛公肯定很生气,可等到冷静下来,就觉得还是给外人一个完美的印象更重要了。
冯驩在薛公家里一呆好几年,非但没帮着出过什么主意,反倒办了一件更让薛公生气的事。
'1'《吕氏春秋·处方》,上海书店1986年7月出版。
'2'《荀子·议兵》
'3'《战国策·秦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