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在北大听到的24堂修心课封面 > 第21堂课去智慧极必伤难得糊涂(第2页)

第21堂课去智慧极必伤难得糊涂(第2页)

两个星期后,阿芳和小张离了婚,但她不明白:以前自己和小张也没少吵嘴,怎么这一次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呢?

生活中,有不少老人就像故事中的阿芳父亲一样,非但不懂得灭火、压事,反倒有意无意的火上浇油,惟恐天下不乱,结果把芝麻绿豆的小事搞得无法收场。其实,孩子们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身为长辈,首先应该具备长辈的宽宏大量。如果不会做和事佬,就不要插手。很多事情,老人不插手,没准儿孩子们就自己解决了;老人一插手,惹一肚子气不说,弄不好还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生活的烦心事本来就够多的,何必添乱呢?

一个当不好家长的人,一般来说,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出色。先秦诸子之一的杨朱就遭遇过这样的尴尬:杨朱去见梁王,说治理天下就像翻翻手掌那么简单。梁王不信,说:“先生还是算了吧!你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亩大的菜园都除不净草,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是何道理?”

《王阳明全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杨茂的聋哑人,阳明先生不懂手语,只好和他笔谈。阳明先生首先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又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但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画地地回答:“能、能、能。”于是阳明先生就对他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嘴巴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的确,生活中少不了是非,绝大多数是非都是听来的,看来的,人家一句话就能让你暴跳如雷,一个眼色就能让你耿耿于怀,那人家岂不成了我们生活的导演?糊涂一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一马,退一步,与人方便,也是为了自己方便。

郑板桥说的好,“聪明难,糊涂更难”。该聪明时聪明,这需要人脑筋够用,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确不容易;该糊涂时糊涂,这需要人“拿得起放得下”,用超脱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烦恼,真正是大不易。

所谓“难得糊涂”,不是让人懵懵处世,任人宰割,而是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论语》中说:“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宁武子这个人非常厉害,在执政者有道时,他就显得非常聪明,执政者无道时,他就显得很愚笨。他的聪明孔子也能做到,但他的愚笨孔子却做不来。这里的“愚笨”,不是真正的智力上的愚笨,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糊涂:因为看透了事物的发展态势,明白自己再表现得聪明的话就会有灾难,所以不得不选择“糊涂”这一明哲保身的最有效法宝。今日世界,聪明人比比皆是,缺的偏偏是糊涂人。许多人往往以为有足够的智慧就可以保全自己,殊不知智慧本身才是致祸的种子。

别让小聪明害了你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于丹

有人说,如果哪天世界上搞个“最‘聪明’的民族大评选”,我们敢认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比如说在美国,申请信用卡和注销信用卡都是免费的,但是更换磨损的信用卡片需要缴纳5美元工本费。聪明的中国人需要更换卡片时,总是先销户再开户,从而节省了更换卡片的5美元。虽然这很简单,美国人却不会。

德国人更笨。据二战期间被困在德国的季羡林先生回忆说,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军的合围,法西斯德国败亡在即,大批德国百姓食物短缺、燃料匮乏,许多人被冻饿而死,迫不得已,德国政府只好允许市民上山砍柴。但是政府规定,只有那些做了标记的老、弱树和劣质树才能砍伐,没有做标记的严禁砍伐。结果,几个德国人为躲避战争跑到了慕尼黑地区的黑森林附近,当时刚刚下完雪,天气非常寒冷,他们想砍些树枝来取暖。谁知他们看到了一块“若想砍树必须得到州政府许可”的牌子,当时哪还有什么州政府?结果这几个德国人愣是守着大森林,活活的冻死了!

还有日本人、印度人、俄国人、阿拉伯人、非洲人……都没我们聪明。可是有一点,我们的成就却和我们的聪明不成正比。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往往“聪明”的过了头,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所谓的聪明,不过是爱贪小便宜罢了。

生活中到处都是爱贪小便宜的人。我的一位的哥朋友,曾经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清河附近有一家加油站,我(朋友)去那儿加过几次油。

第一次,我要加100块钱的油,当加油器的计价表蹦到99块钱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开始手工控制油枪,加到99块9毛9分时,立即打住。

“你的手够准的!”我假装夸奖他,实际上却有点不高兴——干嘛少给我加1分钱的油?

第二次,还是加100块钱的油。结果计价表快到末尾的时候,工作人员又改成人工操作,又是到99块9毛9分时打住。

第三次,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我问他:“你怎么每次都差我1分钱的油啊?”

他笑了笑,说:“现在油价这么贵,加油站不能赔了不是?”

第四次,他还是加到了99块9毛9分。我又问:“你为什么总不加满?”

他说:“我怕加过喽,老板吩咐过,‘宁可少加一毛,不能多加一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去那家加油站了。

其实,谁都不差一分钱,但是谁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的吃亏。加油站的做法看似每次都赚钱,但是丢失一个客户,一年得少赚多少钱?更何况再多的金钱都无法挽回客户的信任,而这样经营的话,丢失的客户恐怕远不止我的朋友一人吧。所以说,这种聪明还真不是什么好事儿。

在中国,“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对谁可能都不太陌生,但生活中很多人明明知道故事中的小偷很蠢,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大家亲自演绎一番具有时代特色的掩耳盗铃。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自作聪明且心存侥幸的病态心理。人可以聪明,也应该聪明,但自恃聪明,把别人都当成傻瓜,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只能是自取其辱。

一直以来,南京冠生园生产的月饼都是国人中秋赏月的最爱,南京冠生园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历史的车轮转到2001年中秋时,南京冠生园这个享誉百年的老字号却轰然倒塌,成为了人们咬牙切齿的对象。而且时至今日,它仍然在生死存亡的边缘艰难挣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毋庸置疑的业内老大死于非命呢?

原来,早在1997年,南京就有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月饼还未过保质期就发生了霉变现象。这一消息引起了某记者的注意,为揭开谜底,该记者对其中的一家月饼生产厂家——南京冠生园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跟踪调查,最终揭开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黑幕:

2000年中秋节过后,南京冠生园从各地回收了数以吨计的月饼,将其运进一座隐蔽的车间后,由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处理”:一些人负责剥去月饼的包装,另外一些人则用小铲刮掉月饼皮,剥出里面的月饼心,再把月饼心运送到半成品车间,经过重新搅拌和炒制,又“变”成了制月饼的原材料,最后被送入冷藏库。

时间过了一年,南京冠生园正式开工做新月饼的时候,那些在冷库中保存的月饼馅被再次利用,做成一个个令人垂涎的月饼……这种情况,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了。

消息传出后,相关部门立即派出了调查人员进驻南京冠生园,将其所有成品和原料予以封存,并发出紧急通知,命令全国各地的大小商家紧急将冠生园的各类月饼产品撤下柜台。与此同时,听到消息的消费者们开始一致抵制整个冠生园公司的所有产品。长时间内,冠生园的销售业绩都是零。为了尽量缩小影响,也为了给广大消费者一个交待,冠生园方面居然解释说:“陈馅再利用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一时间吓得消费者都不敢买月饼了。

即使到了2008年,面对某报记者,冠生园某负责人仍在为当年的事情欲盖弥彰:“我跟你讲,在全国范围内,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我跟你讲,月饼它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品,每一个厂家都想抢月饼这块市场。我跟你讲,月饼这个市场很难估量,没有一个厂家,除非你是个体户,做几个卖几个的……我跟你讲,这个东西呀,因为你们也不在这个行业里,我本身也不是做食品的,但是这几年我对食品慢慢也了解了。去年我曾经拿着这个题目跟卫生防疫站的人就坐在这个地方讨论过这个事情,他们自己本身都讲,我们现在就事论事的讲,政府现在在卫生防疫法里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说,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但是从消费者来讲,从消费意识来讲,为什么厂家它不能公开的这样讲,或者说承认这个事情,是因为消费者的心理状态……”

我们也不是做食品的,我们也知道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无论该负责人怎么“跟我们讲”,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也不敢再相信这种没理狡三分、明明是自己触犯了规则却拿规则不健全说事儿的人了。不知该企业负责人明不明白,那个掩耳盗铃的小偷,真正可耻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盗”,而在于他的“掩耳”。或许我们应该将南京冠生园的破产“归功”于负责任的媒体,但实际上导致冠生园轰然而倒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自己抛弃了最基本的行业规则。规则绝不只是那些白纸黑字的某一条某一款,还有一种规则叫天地良心。或许青春宝集团总裁冯根生的话,能给那些喜欢掩耳盗铃者些许启示:

当年我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有一段时间经常捡到钱。数额不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二三十元。后来师傅告诉我,那是他在考验我……是我的钱我要,不是我的钱我从来不会去想、去拿,这是我做人的原则,也是朋友们看重我的理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