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广东人,一个活跃在中国经济市场、影响着世界华商发展的群体,在新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的舞台上,纵横捭阖,引人注目。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市场战国时期,群雄并起,逐鹿全球。精明的广东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整合了海外的商业发展环境和资源,找准时机,准确投资,这使广东商人往往快人一步占据了市场的先机。
1.挑战自我,狠抓机遇
有这样一句名言:“第一个教大学的人肯定没有读过大学。”一个人永远也不要看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只有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才有机会自立门户,自己做老板。但具备做老板的资质和能力,并不意味着你就是成功的老板,还要看准时机、把握时机,适时而动,才能脱颖而出。
晚清以后,机器缫丝已成为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广东南海人陈启沅看准了这个商机,并在家乡投资开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开山鼻祖。
1854年(清成丰四年),20岁的陈启沅随其兄陈启枢到今越南经商,开办怡昌荫号,主营广东土绸、杭州丝绸等商品。随着资金的积累,又开设均和栈杂货店、均和昌酱园、裕昌和东京庄、盛其祥谷米行等,又向今胡志明市堤岸当局承办了怡丰饷当,并买下了一条“广东街”的楼宇。经过十几年的辛苦经营,成了堤岸华侨中的富商,完成了资本积累。
陈启沅在国内的一举成名是源于开办继昌隆机器剿丝厂。1872年,正值壮年的陈启沅决定回国开办剿丝厂。此举并非一时冲动,他在长期的丝绸贸易中,发现了国际市场对丝绸需求的商机,尤其是看到法国人在越南所设的缫丝厂,“机械制丝,产品精良”,遂萌发仿效的念头。陈启沅以商人的敏感,意识到若能利用家乡的原料,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再加上自己的经营经验,办厂肯定可以盈利。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他多次在越南考察、参观外国人开办的机器剿丝厂、化工厂,用心学习工业知识和剿丝技术,并完成了《蚕桑谱》和《陈启沅算学》两部学习心得式的著作。由此也可看出,陈启沅是一个具有儒雅气度的商人。
陈启沅经过对家乡的多次考察,决定将厂址设在南海县简村。南海蚕茧丰富,原料易购,所招女工,多为本村乡亲,便于管理,且女工离家不远,无需住宿,也省却了一笔经费。
至于缫丝的机器,陈启沅也是自绘图纸,指导工匠按图铸造零件,自行安装,边安装边改良,节省了大量资金。
陈启沅对缫丝厂的管理也有西方企业管理的味道。由于缫丝工人大多是本村或附近村庄招来的农家女,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女工从上午7时到下午5时为工作时间,中午包括午餐时间在内休息一小时。实行计件工资制,刺激了女工的工作效率。除工资外,年终还对熟练的缫丝女工进行物质奖励。为了让女工能安心工作,他还专门雇请村中老妇为女工做饭,省却了女工做饭的时间。
陈启沅特别设置了巡查制度,监管女工的操作,有时是公开巡视,有时是暗中巡视,一旦发现女工违规操作,就立即通知返工。另一方面,严把原料关,派人到东莞、顺德、香山等地收购蚕茧,就地设置焙茧场,采购员必须将湿茧焙干,才能起运。即使采购干茧,遇上雨天也要焙,以保证质量。
原料收购的及时与否是保证工厂运作的最基本条件。陈启沅严格实行公平交易,对急用钱的蚕农,可先借钱给他们,待蚕茧收成时以原料充借款。为了与当地茧市打交道,他对茧市小部分入股,“旨在彼此多一重关系”。
销售渠道能否顺畅则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陈启沅一开始将生丝交由广州的丝店出口。但这样做会使一部分利润流到丝商手中,并且也不利于了解市场行情。他于是出资在广州设立了昌栈丝店,派其子陈蒲轩主持,实现产销一条龙。
随着机器缫丝生意的日益兴隆,企业面临的矛盾也愈益复杂。由于机器缫丝会产生噪音和废气,工厂附近乡民对此意见很大,时常对丝厂有过激行动。而机器缫丝也影响了手工剿丝业的发展,行会组织经纶堂也时常发动工人围剿丝厂。
针对这些矛盾,陈启沅以慈善之举,争取乡民的支持。他开设了寿世堂药材店,请医生免费为乡民看病送药;开设义学,兴修水利,关照村中贫苦乡亲,与村民关系逐渐融洽。后来,当经纶堂工人要来丝厂闹事时,乡亲们会为陈启沅通风报信。
正可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审时度势,适时而动。这是为商者最重要的素质。
人生的得得失失就在于机遇的得失,有了一个机遇,抓住它,顺势而为,那么你就会一路胜策;相反,忽略它,远离它,那么就可能一生都陷在平庸之中。
2.言必言利,逐利而行
在岭南文化重实用思想的熏染下,广东人摒弃了北方人耻言利的传统意识,普遍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形成了重实利与务实的精神特质。
对广东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由外在的物质结构和功能构成的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更倾向于实在的内容和价值,更注重行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行动中不断修改调整自己的计划。先行动后思考、重实干、讲效益、求实用、重感觉、轻理论是广东人的特点。
据说新华社一位记者问一位广东农民:“你喜欢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这位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民回答说:“你看我这里搞的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我就喜欢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我就喜欢社会主义!”
这位广东农民的回答,典型的体现了广东商人重内容不重形式、务实不务虚的实用主义观念。类似的理论,还有惠州一位副市长提出的“米袋子论”和“黑匣子论”。米袋子论是说:早上你拿了米袋子出去.晚上你背了米回来就行,不管你是怎么把米弄到手的。黑匣子论是说:经济生活好比一只黑匣子,只要一边投入一边产出效益就行,黑匣子里面过程看不见也不用管它。这里并不是鼓励人们去偷去抢,而是讲要善于变通,要务实,注重实效。
因为重利与务实,广东人从商做生意的目的就十分坦然与明确,即是要赚钱。为了赚钱,广东人干得踏踏实实,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功夫空谈哲理、人生。人与人交往是因为有利益才交往。反之则视为浪费时间,做生意赚钱比一切都重要。
为了挣钱,广东不少商人远渡重洋,足迹遍布东南亚,甚至是欧亚太陆。一位英国人曾风趣地说:“只要有鸟的地方就有广东商人的足迹。”
近代东南亚商界的风云人物张弼士,出生于潮州一个贫寒家庭,成年后,他见家中衣食无着,便独自赴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巴达维亚谋生。他最初在一家米店当店员,有了一点积蓄后,开始独立经商,“经营数年,囊渐裕”,于是他创办裕和公司。张弼士具有非凡的商业
眼光与商业魄力,在长期经商的过程中,他悟出了这样的哲理:哪里有利可图,哪里就有自己的脚步,而且脚步必须快。
有一次,他听到别人说开垦荒地利润高,于是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认定这一行确实有利可图之后,花巨资开垦荒地,种植水稻、椰子、树胶、咖啡、木棉、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他看到英国人在其殖民地“专辟商场、开矿,皆获厚利”,于是利用殖民当局鼓励经济开发的政策,采用兼收并蓄、全面开发的经营发展方针,大规模利用银行贷款从事实业开发,也从中获得了暴利。
1877年是张弼士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候,他在苏门答腊日里创立笠旺公司,专门从事荒地开发,拥有树胶、椰子、咖啡、茶等各类种植园,仅胶园就有七八所之多,有了丰富资源后,又购置新式机器,以进行咖啡与茶叶加工,逐渐形成自己的工商王国,招募大量华人移民从事经济开发。
当时的华侨汇款回家乡主要靠水客带交,这样既不安全,又因交通不便而经常延误时日。他便在日里创办日里银行,以办理当地华人移民的侨汇为主要业务,还有信贷、储蓄、押汇等业务,是最早的华商银行家之一。日里银行采用近代银行手段处理侨汇,还较早开展电汇业务,能够将汇款人附言与汇款一起迅速送到收款人手中,由于侨汇安全快捷,深受华人移
民的欢迎。日里银行业务兴隆,成为张弼士扩展业务的金融基地。
接着,张弼士看到锡矿能挣大钱,又进军英属马来半岛的文冬、槟城以及印尼的亚齐。他在文冬创立东兴公司,从事锡矿的开发,又开辟了一条新的赚钱途径;在槟城创立万裕兴公司,开荒种植椰树及杂粮;在印尼亚齐创立广福公司,从事轮船业务。其业务不断向印尼及马来半岛的各项近代实业延伸。
张弼士抓住殖民当局鼓励经济开发的太好时机,利用东南亚地区廉价华人移民与土著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农业、矿产资源,以垦殖、开矿起家,业务遍及商业、金融、航运、房地产等行业,诸利并兴,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致富千万”,从一个一文不值的穷小子成为近代第一位东南亚华人首富。
可见广东商人的“言必言利,逐利而行”的实干精神,确实为他们带来了财富上的欢乐与满足。
3.品牌经营,信誉至上
在广州,宝马、可口可乐、宝洁、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的店面、标志、广告随处可见,其商品、服务随处可得。类似这样的许多知名外企,正是靠品牌为自己赢得了成倍于产品价格的价值,并且即使在企业由于某些外部、内部原因使得信誉有所损坏,品牌的魅力又可以使之受到弥补。品牌,既是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又是企业的创新理念升级的必然。目睹这一切,体验这一切,感受这一切,敏而好学的粤商们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如何建立、加强、巩固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