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波动引起的与今天的差别非常之大,大到一般人无法想象。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是,今天80%的中国人可能居住在当时的大海与湖泊里,而华北地区的气候很可能接近于今天的南方或印度一带,因为那里大象频繁出没。一个学者经常使用的比喻是,今天的黄河流域气候相当于今天的长江流域。
“在温度最高的时期,华北东部平原高度突降的部分被水淹没,其它的部分则成沼泽;山东实质上成了孤岛,水和沼泽将其与华北西部高原隔开;黄河在如今的豫中地区流入东海;沿海平原和沼泽以及黄河中游流域被森林所覆盖;长江中游流域的湖泊比现在的大,沿长江口海岸被水淹没。”
“对东海岸边大陆架和内地沿旧海岸线的古代海洋软体动物遗存所作的研究已揭示出更新世后期海陆变迁的循环过程,据有人估计,在距今4万至3万年间(大理冰期时),海平面比现在低约70…80米。在距今24000…22000年间,海平面上升了挺多,仍比现在底30…40米,但在距今18000…15000年间的末叶,海平面又退至比现在低110米。随着全新世的开始,由于冰块和冰川的溶化,海平面急剧上升,到距今7000年接近于现在的高度,大概在距今6000…5000年年间。在更新世后海侵高峰时,海平面至少比现在还高6…7米。从那以后至少还有三次波动,波动高度在4…5米之间,直到最近200年,此时出现了海退的趋势。”
这一海平面上下来回波动的结果对于当时的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冰期后的海侵高峰期,华北平原很可能上不存在。当时,华北一带人们居住的主要低地是位于西边高原东部的山丘以及山东高低附近的山丘。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当时人们居住的低地位于沿太行山的冀西部分,核心区在河南沿太行山和中条山一线,还包括沿泰山的山东地区及鲁东高地” 。
进入到“文明时代”,陶器与农业出现,虽然他们两者并不一定是如影相随,大多数的情况看他们是相互伴随产生的;渔猎活动却是农业产生之前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的活动。
新石器时期尽管有一些东部平原上的遗址,但是他们的突然消失也变得容易接受了,因为海平面在不断升降起伏。当人们评论说,既然那里不平稳怎么还会居住在那里,要知道这个情形跨越千年,所以一旦有几年看到可以居住的平地人们也会扩散而去,不用说相对的稳定经常是几十年几百年了。
基于以上的事实,这样一个史前遗址分布是必然的:多在西部高原山区,东部平原比较少见,尤其是在距离较远的时期。旧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址分布体现了这个特点,基本上是沿山分布,体现了他们既要依靠海洋生物过活,同时居住在高岗以避水灾。在今天人们喜欢的广阔的平原地区基本上看不到古人类活动的踪迹。或许我们也可以假设,那里曾经是有过人类活动的,但是被洪灾全部掩盖摧毁了。但是西部高原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他们的文化,因为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水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海平面波动期间,不仅中国东部的平原经常消失不见,东亚的文明人主要集中在中国“大斜线”的西北一侧,东南亚的许多岛屿不见了。假如行走海路,不用再穿行马六甲海峡,从泰国那里的某些低地或许就可以直接穿越过去。印度半岛经常泡在水里只露出几个小岛来,古人们开个独木舟沿着喜马拉雅山南侧划行,这条海上通道可以一直走过两河、顺着伊朗高原的南麓一直到达土耳其!
假如从印度这里向南,某些时候阿拉伯半岛可能只露出今天也门一带的高山,对面的埃塞俄比亚也有比较安全突出水面的大片地带。从东亚启程的人们从红海穿过,可以直接把独木舟开进地中海。红海与地中海在海平面比较高的时候是连通的,西奈半岛的一部分被淹在水里。欧洲曾经一片泽国,只有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高山作为岛屿凸出在海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可以在这些地区才可以发现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痕迹的原因所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也露在外面,所以有一部分人居留在那里并形成欧洲的爱斯基摩人——就是著名的拉普人 。
最后,不要忘记由于当时天气温暖,就在今天的西伯里亚一带高原很可能生活着一批文明人,那里有广大而安全的土地,他们在新石器时期南下而影响过东亚的北方地区;中国西北地区与苏联临近的阿尔泰山在气候与地理认识中也应重新考虑在新石器时期的特殊地位,那里很可能曾经是个发达的文明地区。
我认为人类航海的事情不仅是1万年就有了,而且是1万年之前就存在的事实,只是他们的船会很简单,但他们的勇敢弥补了技术的不足,所以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航海。
假如我们推断人类的语言能力从大约3万年前就开始出现了的话,那么思维随之出现,用石器就可以凿出独木舟来。不过人们最多提到的早期船类实际上更多是芦苇捆绑起来的小船,这不需要很先进的工具,只需要思维能力。但是很可惜,由于船类在水的这一特点以及木质或草类的特性,今天的考古很少发现。比较令人高兴的是,中国杭州湾附近的河姆渡已经发现了一些“大船”的痕迹。河姆渡的存在时间大约在7千多年,但应该注意的是那里有一些高岗,当时周围应该多为沼泽或大海,我们应该把他们想象为生活于一些孤岛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1)
在中国新石器早期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它大体开始于7000年前,而衰落于夏商之际。实际上我常常简单地把中国新石器时期就分为仰韶文化和夏商周三代,两个部分。
在仰韶文化之前,有比较大影响的遗址是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其中精美的椭圆型磨盘与磨棒引人注目 。在其南面不远处还有一个舞阳贾湖文化,据称它与裴李岗有一定的联系。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说明,贾湖已经出现了令人迷惑的符号,有人认为那就已经是文字的雏形了。这些发现不同寻常,因为几乎是中国最早的符号了。
贾湖在河南漯河,遗址时间为大约8500年前。从我研究看这些符号与后来的仰韶符号以及甲骨文之间,我认为有一定继承关系 ,最奇特的是这个关联一直延伸到中东去。
在著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之前也有类似的符号存在,并且,在埃及远古也出现了几乎与裴李岗、贾湖一模一样的的磨盘。他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播关系,现在还不好定论,我只能说早在9000年前到3000年前这段新石器时代,中国与中东之间一直发生着某种我们尚不知道的神秘联系。既然中国人整体经历着从非洲方向而来的迁徙,那么这个联系就不是特别难以猜测。
一种比较有利于“西来说”的支持因素是,这个时间依然没有超出西方的新石器时期的开端。也就是说,即便有了裴李岗、贾湖等中国的新石器遗址,中国的新石器开端依然在西方新石器时期之后出现,就东西方新石器时期的开始标志方面,没有形成质的改变。
另外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当时的海岸线假如波动很厉害的话,那么裴李岗实际上是属于海洋文化,因为遗址所在地新郑就在秦岭东麓末端的“海边”。我们已经推论过由于海平面的波动使东亚与中东之间距离缩短的可能,而这几个文明在最初假如都属于海洋文明的话,那么这个统一性使他们关联起来的几率更大了一些。YIN15
与裴李岗基本同期的河北磁山出土的一些陶器纹饰能够看出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波纹”状与“V”形痕迹,这些不仅与西北的仰韶文化有联系,而且与中东地区也有联系。我倒不倾向于他们是后来仰韶文化的先驱,很可能他们之间的相似有其它的联系。同时,我也不认为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突然一鼓作气从中东直接跑到东亚来的。他们可以分批分期呈多米诺骨牌效应方式,从一个接近的文明地区来到中国的河南以及西北地区。这个根源完全可以是土耳其与伊朗高原甚至青藏高原附近。在华北平原根本不存在的时候,那些西方的人们甚至可以驾着小船一点一点沿海划到裴李岗这里,当然所用时间不是1年、2年,而是1百年或1千年。据说那个时期的人们喜欢沿海而居,这方便他们的渔猎生活,海洋生物的获得成为他们生存的一大支点。
那时候由于海平面很高,里海东岸实际上接近今天的新疆西部地区,甚至天山北部的准葛尔盆地通过伊犁草原而与欧洲汇为一片湖海沼泽。所以,假如是从北部进入中国,在大约1万年前后可以从西亚、欧洲分别进入天山或青藏高原一带,然后沿祁连山一直过渡到秦岭的“海边”——陕西、山西或河南附近——定居下来。假如你怀疑这条路线过于遥远而不可能如此,那么你怎么看2000年前匈奴人从中国北方长驱直入法国境内的历史事实?事实上这条路线上确实有欧洲人的踪迹。只是越到中国中原欧洲人的痕迹就越淡,因为南方而来的人类抑制了这个人群的扩展,中原黄河成为中国地区南北或东西方向人类源流碰撞交融的一大胜地。
在大约6000年前后从南边或东边来到中国的人们不仅部分北上与仰韶文化会师,另外一部分可能到汪洋一片的东部寻找适合落脚的小岛,然后当海平面下落之后那里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河姆渡等可能就属于这样的类型,接下来“东夷”的产生就有了根据,他们与仰韶文化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源流。
几千年里由于海平面的来回波动,不仅可能产生包括挪亚方舟那样的故事,同时会给那个时代的人们留下“山崇拜”的文化根源,因为在某些海平面快速上涨时期,似乎看起来世界的末日就要到来一样,对于他们来说只有高山可以挽救这个世界。所以,新石器时期陶器上面最经常出现的“波纹”状条纹,一方面很可能是水,同时他们也可能就是连绵不断的救命之“山”。青蛙也在陶器产生初期就出现在人们面前,除了表示生殖之外 ,很可能他们能够逃脱水患的而两栖生存能力让古人艳羡,从而人类开始崇拜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