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一本书读懂大秦史简介 > 第七章 开疆辟土(第1页)

第七章 开疆辟土(第1页)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继续向西南、东南和两广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并在北方有效地遏止了匈奴族的骚扰,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使多民族国家的统—得到进一步发展。

1.经略南越

时间公元前220年

人物尉屠任嚣

“百越”又称“百粤”,得名于南方诸越,是对名称各异的越人的泛指。他们有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标志,其中断发文身、铸铜为鼓等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百越”的分布区域很大,许多部族的流动性也很强,其活动范围波及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一般说来,依据分布地域,一些大的族属大致可以分为: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的“于越”,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温州一带的“东越”(又称“东瓯”);分布于今福建闽江流域福州一带的“闽越”,分布于今广东及其以南的“南越”,分布于今广西及其以南的“西瓯”(又称“骆越”)。

诸越之中,于越与中原关系最密切,政治、经济及文化水平也最先进。自战国中期始,于越,东越和闽越都在楚国势力范围之内。

南越和西瓯地处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以南,秦初虽处于原始部落阶段,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但与中原交往已久,联系密切。进入春秋以后,强楚一方面北上中原问鼎,一方面南下岭南开拓。战国初期,楚悼王锐意变法,国家富强,于是“南平百越”,占领“洞庭、苍梧”等地,岭南地区也成为楚国势力范围,可见,诸越与中原联系密切,又得楚国长期经营;在此基础上,秦灭六国,统—中原,挥师南下,开拓岭南,已为势所必然;秦朝建立不久,秦始皇便集结五十万大军,分路向“百越”地区大举进攻。秦军很快占领东越(又称东瓯、瓯越,活动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大致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活动范围在今福建省境内,以福州为中心),这一路秦军顺势南下。与此同时,另一路秦军也从湖南向岭南地区的南越发动进攻,很快攻占番禺(在今广州附近)。这两路秦军进而对西瓯(活动在今广西一带)、雒越(活动在今越南北部地区)形成夹击、包围之势。

随着战线向南方纵深迅速推进,战争越来越激烈,秦军的进展遇到极大的阻滞。岭南地区丘陵遍布,山川纵横,交通不便,既便于越人与秦军周旋,也使秦军运输给养供应困难重重。越人剽悍善斗,他们顽强抵抗,英勇善战,充分利用地形地利和善于跋山涉水的优势,躲进深山老林,与秦军周旋。秦军’深入越地,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乏绝,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军一度甚至进退维谷,“三年不解甲弛弩”。

为了解决秦军的给养供应问题,秦始皇派监御史禄负责组织人力修筑运河,修建了灵渠,“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灵渠修成后,遂派遣一批战将率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

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前214—前212),秦王朝增兵岭南,移民戍边,设置郡县,全面控制百越之地。任嚣接替战死的尉屠,统帅秦军,陆续增兵,赢得主动。始皇还综合运用增兵与移民、设置郡县等手段,“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迪遣戍”。这样顽守丛林之敌得到剿灭,同时还有效地对越人实施直接统治和管辖。

三郡的设立,标志着大规模用兵的结束和岭南开拓的开始。南海郡治在番禺,辖今广东大部。桂林郡治在布山,今广西桂平附近,辖今广西都阳山以东,越城岭以南。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广西崇左附近,辖广西百色、南宁、凭祥及广东湛江一带,还南至越南一部分。三郡一律不设郡守,只设监御史统领郡务,并特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东南一尉由南海尉任嚣兼领。西北一侯主要设在今广西兴安的秦城遗址,重兵扼守西北交通要道。同时在横浦关等重要关口分兵把守,严防越人再次兴风作浪。可见,三郡的军事统治意味较强。

与此同时,秦朝屡次大规模移民岭南,戍边屯垦,与越人混居杂处,既强化了对岭南的控制和管理,还加快了开发和建设岭南的步伐。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移民50万罪徒,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次年,又发配“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再—次“益发谪徙边”,岭南再次补充部分移民。与此同时还曾征集1.5万名未婚妇女至岭南,“以为士卒衣补”。大批迁徙内地移民对于促进岭南地区与内地的交流,促进民族间交往,以及开发岭南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泰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世界历史大事记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占领了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公元前227年,罗马增选两名大法官,正式确立各以一名大法官为总督治理西西里行省和撒丁及科西嘉行省的建制。经过长期侵略和扩张,罗马在共和时期陆续建立了近西班牙(公元前197)、远西班牙(公元前197)、马其顿(公元前148)、阿非利加(公元前146)、亚细亚(公元前133)等十几个行省。

行省的建立过程,大体是以一名得胜的将军为首,加上元老院指定协助他的一个十人委员会,共同拟定一部行省法规,其中规定新建行省内的行政、司法、税收等方面的准则。总督原则上任期一年,必要时可延长,任内可根据需要颁布谕令。在行省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总督可以决定一切。对于他的渎职行为,只能在他卸任后在罗马审理。由于行省数目不断增加,除了专门选出担任行省总督的大法官外,已经卸任的执政官和大法官相继出任行省总督。总督配备一名财务官,还有一批幕僚。

延伸阅读

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创建的。其著名首领越王勾践控制于越、东越和闽越,与强吴争雄。保存至今的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似乎还能见证当年刀光剑影的岁月。隐忍灭国之痛的勾践负辱侍奉吴王夫差,甚至为其端屎送尿。勾践骗取夫差信任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举灭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将越王勾践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称“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正是这段典故。越王勾践还一度剑指江淮,会盟诸侯,争霸中原。只是到了约公元前306年,楚灭越,杀越王无强,“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

2.开通灵渠

时间公元前217年

人物史禄

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当属享誉中外的四川都江堰。

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痛下决心,要彻底根治岷江水患。经过细致的实地考察和周密准确的计算,李冰组织了上万名民夫,在江心筑起分水堤堰,将狂暴的岷江分为内外两江,玉垒山也被凿开一个“宝瓶口”,使内江水大时水流自行越过低堰泄入外江;枯水时节,水量又可以集中于内江,保证农田灌溉用水。于是,成都平原逐渐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座水利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而且无论当代的水利专家如何使之更为完善。都没有脱离李冰当初的设想。

这表明,在秦国具有比较悠久的治水传统和十分丰富的治水经验。除了都江堰以外,秦国比较大的水利工程还有郑国渠,是在秦始皇为秦王时期兴修的。

然而,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兴修水利的传统被抛弃丁,秦始皇醉心于修筑长城、陵墓,建造辉煌的宫殿,尽管他提倡“上农除末”,却将农业的命脉——水利,扔到了脑后。

这次进军岭南受挫,几十万秦军被山山水水围困着,像关在笼子里的一条饿狼,咆哮着,挣扎着。秦始皇于是想到了兴修水利,开通一条水上通道,利用它千里转运,将粮草送往前线。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监御史史禄负责开凿渠道,史禄肩上的担子骤然加重起来。食君之禄.怎敢不尽心竭力!史禄忍着炎热潮湿的气候,带着属下爬山越岭,涉水渡河,辛辛苦苦地勘察地形,计算各种数据,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

这条名为灵渠的运粮通道是在今广西自治区的兴安县开凿的。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岭南的珠江流域之间,五岭隔断了南北之间的往来,不仅水路不通,连陆路亦因地势险峻而难于畅通,漓江和湘江同出于兴安,史禄利用两河之间最近距离只有几里地的天然条件,动工开凿运河。首先,史禄率领士卒使用山石截断了滚滚东去的湘江水,接着,由此再开凿两条运河,分别进入湘江和漓江。靠北的一条运河拉着引来的湘江水绕了一个大圈子,再汇入湘江;靠南的一条运河比较长一些,大约有33公里,将引来的湘江水沿着蜿蜒起伏的丘陵汇入漓江。这条南运河就是灵渠。

开凿灵渠的最终目的在于向前线秦军运送粮草,因此,史禄必须解决灵渠的船只航行问题,不能仅只是将湘江水汇入漓江,在形式上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即告完事大吉。然而,在灵渠上通航又谈何容易!灵渠所流经的地区,都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山虽不很高,坡度却比较大,必然使江水的流速更大,同时,水的深浅也不容易控制。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史禄汲取了历史上秦国和当地的丰富的兴修水利的经验,首先命令军士们将运河河道开凿得弯弯曲曲,尽量减少水流的落差,减缓水的流速。另外,经过史禄的精心设计,在运河沿线,还设置了几十座船闸,可以利用它拦截水流,抬升和降下船只,以便运粮船能翻山越岭,安然抵达目的地。

灵渠开凿成功了。它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水道。灵渠的开凿,为巩固统一,促进南北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主持这个工程的史禄,作为伟大的秦朝水利科学家,被永远地记在了历史的光荣簿上。

灵渠当年凿通的消息传到了咸阳,秦始皇很快下令沿水路向前线运输粮草,以保证军需,支持前方作战。在此之前,秦始皇惟恐他的50万大军人手不够,曾派任嚣和赵佗两员大将,率领“楼船之士”——水军开往前线增援。

当此灵渠凿通之时,楼船更可以长驱南下了。楼船是古代的一种巨型战舰,它最大的特征是在舰上建有重楼,配备了各种大型的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和设施,例如女墙、拍竿等等,使其战斗力在当时的战船中首屈一指。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7年罗马军在特拉西梅诺湖之战中惨败后,费边被选为独裁官,全权指挥作战。他针对迦太基军队远离本土、孤军深入、后援困难、不能持久作战的特点,采用迁延战术,避免正面决战,而在山区与敌周旋,消耗和疲惫迦太基军,使其无所施展,史称“费边战术”。

延伸阅读

灵渠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的工程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铧嘴位於「人」定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入漓。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湘漓通航。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秦堤由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

3.北击匈奴

时间公元前215年

人物蒙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