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忍经原文及翻译 > 第四章 不忍之忍(第2页)

第四章 不忍之忍(第2页)

起初,他的好友脂习经常告诫孔融,要他言行慎重,不然会招来大祸。等到孔融被杀后,没有人敢去收葬孔融。脂习前去摸着孔融的尸体哭着说:“孔文举弃我而去,我为什么还活着?”曹操逮捕了他,打算处死,接着又把他赦免了。

发牢骚本是名士的固有品格。如果善于韬光养晦,就不是名士了;而善于韬光养晦,才是政治家的固有品格。如果不懂得韬晦术,不会搞权谋,那是永远也成不了政治家的。名士与政治家终究是殊途异志,二者相遇结果可想而知。

杨修聪明遭人忌

妒忌是人的本性之一。如果臣下不懂得谦逊退让,不懂得韬光养晦,而是处处张扬自己的才华,弄得君主或是上司经常难堪,那也就好景不长了。所谓文人相轻,恃才傲物,普通人之间尚且互相瞧不起,更不用说君臣之间了。杨修之死就是个很好的明证。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非常有文采的人。大文豪鲁迅就称赞他是“改作文章的祖师”。曹操文采智计,可谓当世难得其匹。但曹操不能容人。他手下的主簿杨修,处处窥破曹操的心意,曹操如何能容,必置杨修于死地而后快。《三国演义》有一段描述,十分生动,兹摘录如下;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内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盒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曰:“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麓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以大篦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麓载绢入。使者搜看麓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潜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还。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为植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

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了杀修之心。

后来,曹操与蜀军对峙,不能取胜,只好收兵,在斜谷界口驻扎。《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汤,操见汤中有鸡肋,因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能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这就是“聪明一世”的杨修的结果,实在可叹!其实,杨修并不是个真正的聪明人,或者说,只是个“聪明过头”的人。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像他这样愚蠢到连讨人厌也不知道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在这里一味地责备杨修。作无聊的慨叹,我们要说的应该是摒弃杨修的这一类小聪明,做大智之人。

孔融、杨修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却恃才傲物,忽视了自身的〕

I道德修养。修养不足自然气量狭隘,当忍不忍,最后横死于屠刀,:之下,哪还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呢?

魏延忍耐不到底

nxiixcr

nxiixcr

。。xxnrxxx

。。xxnrxxx

魏延是蜀中名将,但素来为诸葛亮所忌,虽然如此,魏

延倒也忍住了,仍然忠心为蜀,当多次为诸葛亮所忌之后,仍没反思。诸葛亮命殒五丈原时,魏延忍不住了,也因此丢了性命。对于这种忍,真的不知是同情还是指责?

性高气傲遭遇偏见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人。他之所以在三国留名,与其说是因为他作战勇敢,倒不如说是因为他落了个冤死的下场。

魏延是长沙降将,在刘备定蜀以前,魏延在蜀中并无多大名声。在刘备称汉中王时,魏延被破格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按照当时的情况,汉中是重镇,应当以名将镇之。大家以为此职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自以为非己莫属。结果,却委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下军官担此重任,导致了”一军尽惊“,使得人们议论纷纷。

刘备也完全明白这种情况,他为了树立魏延的威望,刘备特意召开群臣大会,让魏延在会上陈述自己镇守汉中的方法。刘备问魏延说:“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的气魄使三军折服,魏延也因此树立了一定的威望。

到了建兴八年(公元231年),魏延升为西征大将军,封南郑侯。

此时,魏延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完全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那么,为什么魏延最终没有发挥才能,反而以反叛被杀告终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与诸葛亮的性格不合。据说魏延“性矜高”,看不上别人,而诸葛亮为人却是“一生惟谨慎”,对那些富有开拓精神敢冒大险的建议难于采纳,对这样的人也一贯实行压制政策。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都提一些出奇兵冒险的建议。他请求诸葛亮给他一万人,他要像韩信那样,从褒中出击,沿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天之内可奇袭长安,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对于这种设想,诸葛亮“制而不许”,魏延的积极性不免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时间一长,诸葛亮对魏延产生了偏见。

交恶于人终被诛杀

在诸葛亮已经不信任他的情况下,最容易被人谗毁。而谗毁他的人与他又有极大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与诸葛亮关系密切,最后又手握大权。此人便是杨仪。《费祎传》上称魏延、杨仪二人“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魏延传》上更形容二人“有如水火”。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病不起,自知命不长久,便背着魏延秘密地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量退军问题,做出了“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决定。诸葛亮这样安排退军,魏延不明真相,不服杨仪,不接受其指挥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果然,诸葛亮死后,杨仪采取了“秘不发丧”的措施,当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意见时,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亲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