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穿越明末娶郑成功女儿 > 第116章 金陵新政(第1页)

第116章 金陵新政(第1页)

金陵城皇宫,玄武殿。

朝阳初升,殿内已经响起激烈的争辩声。

"陛下,绝不能重用降清逃回的官员!这些人已经失去了节操,如何能让他们再掌朝廷重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拍案而起。

"大明江山,原本就是与民同在。既然这些大臣悔过自新,何不给他们一个机会?"吏部侍郎冯铨据理力争。

朱聿键端坐龙椅,神色凝重。这个困扰他多时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朝廷用人,更牵涉到整个南明政权的正统性和向心力。

李修然站在一旁,观察着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普通的朝议,更是新旧势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陛下,"等争论稍歇,李修然才缓步上前,"容我说一个东晋时期的故事。"

"东晋建立之初,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北方士族南迁,与江南本地势力之间多有摩擦。司马睿采取了通达权变的政策,既重用本地官员,又不排斥北来人才。正是这种包容的态度,才造就了东晋的繁荣。"

殿内安静下来,众人若有所思。

"况且,"李修然继续道,"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南明政权的凝聚力。我们需要的不是清算,而是团结。"

朱聿键眼睛一亮:"爱卿此言极是。来人,拟旨:设立评议院,专门负责考核官员,不问出身,只看才干。"

当夜,李修然被宫中小黄门请入御书房。

烛光摇曳中,朱聿键放下手中奏章:"先生,朕心中仍有疑虑。这些降而复归的大臣,真的可以信任吗?"

"陛下,"李修然沏了一杯清茶,"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可信,而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制度。让制度来约束人,比单纯依靠道德要可靠得多。"

他展开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章程:"这是臣拟定的《南明官制改革大纲》,建议设立以下机制。。。"

翌日,朝廷公布了一系列新政:

-设立评议院,考核官员

-建立海外使团,拓展外交

-改革科举制度,广纳人才

-成立商务司,统筹经济

"这些制度的核心,"李修然向朱聿键解释,"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每个官员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又受到制度的约束。"

然而,改革推行并不顺利。一些崇祯朝老臣对新政心存疑虑。

在礼部尚书史可法的府邸,几位老臣正在密谈。

"新政虽好,但变革太快,恐怕有失稳重。"一位老臣忧心忡忡。

"况且,这些制度多有仿效西洋之处,恐怕。。。"另一位欲言又止。

李修然适时拜访,带来了一坛佳酿。

"诸位大人,"他举杯道,"变革之道,如饮美酒,急则伤身,缓则无味,关键在于把握分寸。新政虽有创新,但根基仍在华夏传统。"

一位老臣问:"先生既通晓古今,不知对《大学》中格物致知一说如何理解?"

李修然不假思索:"正是今日新政之要义。格物者,究天下之理;致知者,明施政之道。我们推行新政,不就是在实践这个道理吗?"

众老臣眼前一亮。李修然继续道:"中华之道,贵在与时俱进。今日之变革,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份道统。"

随着时间推移,新政的效果逐渐显现。

-评议院评定的第一批官员名单,得到朝野一致好评

-海外使团带回大量贸易合约

-改革后的科举,选拔出一批实干人才

-商务司的政策,让南京重现繁荣

一天,朱聿键在御花园散步时感叹:"新旧之争,原本就是假议题。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修然欣慰地说:"陛下能有此见识,南明中兴可期。"

这一年的除夕夜,李修然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南京街头张灯结彩,百姓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看来,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新的制度正在发挥作用,新旧势力的融合比预期顺利得多。这或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改革,不在于推倒重来,而在于在继承中创新,在变革中保持平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