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历代宫廷政变纪实 > 第28章 夺门之变(第1页)

第28章 夺门之变(第1页)

明英宗南宫复辟

在明代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被俘后又被无条件放回来;下台后又靠政变重登皇帝宝座。在明代历史上,只有他先后用过两个年号。他,就是明英宗。

土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是为明英宗。

明英宗是在太监王振的服侍下长大的。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少年时自阉入宫。他为人狡黠,善于阿谀奉迎,因而很得明英宗的欢心。明英宗继位后,破格提拔他为司礼监太监。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呼为“先生”而不称名。司礼监是明宫廷二十四个衙门中职权最大的一个。其中的提督太监,兼督东厂;掌印太监,主管章奏;秉笔太监,照阁票批朱,即代替皇帝对于内阁票拟的谕旨以朱笔裁定。这样,司礼监太监既掌厂卫,又有批红之权,很容易借君主的权威专权用事。王振入掌司礼监后,倚仗着明英宗的宠信,压制群臣,专横跋扈,“生杀予夺,任己爱憎”。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开始形成。

王振当权之日,政治日渐败坏,内外官吏莫不贪残,贿赂公行。王振大权在握,群臣争相阿附。凡朝觐官吏来见王振,必献百金为礼。更有甚者,王振还勾结蒙古贵族,进行大量走私。他唆使其党羽、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每年私造箭镞数千瓮送给瓦剌,瓦拉则还赠良马给王振作为报答。在王振及其党羽的扰乱下,明朝北部边防受到严重削弱。

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退出中原,返回大漠南北,不久即分为三大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正统初年,瓦剌部强盛起来,其首领脱欢统一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拥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欢为可汗,自称丞相。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自称太师淮王,把持大权,脱脱不欢仅是名义上的可汗。也先不仅征服了北方蒙古各部,又西征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东破兀良哈三卫,侵扰辽东,威胁朝鲜,日渐跋扈,成为北方严重的边患。

正统十四年,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拒绝求婚为借口,制造事端。七月,发兵四路向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镇进攻,兵锋甚锐。大同守军出战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边报传来,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希图侥幸取胜。明英宗听信王振的煽惑,发出亲征的命令,限令两天后出发。事出仓促,举朝震骇,百官纷纷谏止。但明英宗一意孤行,竟下令再谏者以煽动军心论处,斩首示众。七月十七日,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自己和王振率五十万大军匆匆从北京出发。因为来不及准备好军队必须的粮草辎重,便按照王振的主意,给每三个士兵发驴一头,炒麦三斗,战靴两双。士兵还要自带棉衣。

明军离京后,北出居庸关,过宣府,向大同进发。大军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粮,饥寒交迫,死者满路。加上连日风雨,军心更加动摇。随驾的大臣都力劝明英宗赶快回京。王振对此十分恼怒,把在场的大臣痛骂一顿,又罚他们终日长跪于荒草之中。八月一日,明军抵达大同。这时,传来前方明军全军覆没的消息。王振的心腹宦官郭敬看到事情不妙,悄悄建议退兵。王振这时也慌了手脚,急忙下令向蔚州退却。蔚州是王振的老家,王振想把皇帝请到家中住几天,以显示荣耀。可是,走了四十里以后,王振忽然想到五十万大军到达蔚州缺少粮食,难免不损坏自己地里的庄稼,于是又改变了主意,下令改道向宣府撤去。也先听说明英宗退兵,就日夜兼程,紧追不舍。

十三日,明英宗几经迂回周折,逃到土木堡。此地距离怀来县城近二十里,本应入城防守。但王振检查自己的辎重时,发现还有一千多车财物落在后面没有到达。这些财物都是他沿途勒索的,他怕落入也先之手,便下令全部人马在土木堡扎营等候。兵部尚书邝野见形势危急,唯恐明英宗有失,两次上奏章请明英宗迅速入关,留重兵殿后,但奏章都被王振压下不报。邝野拼命闯进行殿,要当面启奏。王振派人拦住,破口大骂:“腐儒懂得什么军事?再胡说八道就杀死你!”

邝野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为国家安危,为什么以死来恐吓我?!”王振愈加恼怒,喝令武士把他拉出斩首。邝野见事情无望,在行殿外和几个老臣抱头痛哭。

十四日,王振想继续撤军,但瓦剌大军已经逼近,遂不敢轻举妄动。不久,瓦剌军将土木堡团团包围起来。土木堡地势高,挖井两丈多深还见不到水,而距土木堡以南十五里的河流又被瓦剌军占领,明军人马已有两天没喝到水,饥渴难忍,军心更加浮动。

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讲和,并指挥军队佯装撤退。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立即传令移营就水。明军将士接到命令,争先恐后地跳出壕堑,向河边飞奔。也先见明军大乱,立即出动精锐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而来,大呼解甲者不杀。明军如决堤的洪水,争先逃窜,势不能止。精锐的瓦剌骑兵随后追杀。他们如同冲入密集的羊群一样,用长矛大刀把明军成片砍倒。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明军的尸体。明英宗率亲军突围不成,下马盘膝面南而坐,被瓦剌军俘虏。明英宗被俘后,护卫将军樊忠把怒火都集中在王振身上,冲上去一锤把王振打死。他愤怒地喊道:“我为天下除此贼!”接着,又拼死冲杀,杀敌数十人,力竭而死。

这一仗,明军士兵死伤数十万,随驾的数百名官员战死。“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也先押着战利品和明英宗,凯旋北还。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昏庸无能的明英宗朱祁镇和利欲熏心的宦官王振,轻而易举地就把五十万将士葬送了。八月十七日,土木之变的败报传到北京,举国震动。当时,北京只有老弱病残士兵不满十万,人心惶恐不安,一些大臣竟在殿廷上号啕大哭。

面对咄咄逼人的瓦剌军队,朝廷中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以翰林侍讲徐珵为首的一些官僚,害怕战争,主张迁都南京,苟安偷生;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一些爱国官吏则主张抗战到底。郕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战守大计时,徐珵公然主张逃跑。他装模作样地说:“我从星象上看出天命已变,只有赶快南迁,才能避免更大的灾难。”于谦听到这种无耻谰言,非常气愤,立即挺身出来予以痛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他告诫人们,且莫忘记南宋偏安的教训。由于于谦等人的据理力争,主战派的意见占了上风。主战派又进而指出,国家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必须有一个较为明智的成年皇帝。因此,他们联名上疏,请郕王即皇帝位。二十九日,皇太后传旨,同意郕王即皇帝位。九月六日,郕王朱祁钰即皇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历史上称他为明景帝。

皇太后和明景帝见于谦抗战态度坚决,就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抵御瓦剌的进攻。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筹集了二十二万军队,布列于京师九门之外,严阵待敌。在抓紧时间修造兵甲、整顿部队的同时,为了安定人心,又奏请打开通州官仓,运米进京。在于谦的努力下,人心很快就安定了。

十月,也先挟明英宗入紫荆关,直逼北京城下。但见明军严阵以待,军容甚盛,未敢轻犯。也先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城关,先是以议和为名,邀索大臣迎驾,妄图以诡计取胜,未能得逞。继而又以万骑攻击德胜门。于谦亲自驻兵德胜门,指挥守军迎战。瓦剌军被打得大败,也先的弟弟索罗也被炮火击毙。也先又转攻西直门,也受到明军阻击。瓦剌军又进攻彰义门土城,城中居民皆升屋投砖石击敌,呼声动天,瓦剌军又被击败。在各地明军相继勤王京师的形势下,也先深恐退路被截,乃挟明英宗拔营退走。

也先俘获明英宗时,原以为奇货可居,足以要挟明朝,但在明景帝即位以后,要挟明朝不能得逞,明英宗已失去作用,甚至成为恢复蒙古和明朝正常关系的障碍。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将明英宗放归。蒙古贵族同明王朝又重新恢复了昔日的贡使贸易关系。

废立太子的风波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当了整整一年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又回到了北京。明景帝朱祁钰亲自率文武官员到东安门迎接哥哥归国。在中国历史上,汉族的皇帝被俘,又无条件地被送回来,这还是第一次。

朱祁镇归国以后,就被直接送到南宫软禁起来了。他不能随便召见任何人,不能过问朝政,不能越出南宫一步,得不到宫墙外面的一点消息。他是一个带着太上皇头衔的囚犯。朱祁钰把哥哥看作最危险的敌人,甚至觉得哥哥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炸毁自己的皇帝宝座。他派靖远伯王骥为南宫守备,让他严密地看守着哥哥,严禁其与外界交往。尽管如此,朱祁钰仍然认为自己的地位不保险,因为“土木之变”后立的皇太子朱见深是太上皇的儿子,不是他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处心积虑地想废掉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为了让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死心塌地地跟他走,朱祁钰用加官晋爵、赏赐金银的办法来笼络大臣,希望大臣们支持自己的行动。群臣虽然已得到赏赐,却没有人肯冒风险建议更换太子。正当朱祁钰万分苦恼的时候,广西思明州(今贵州岑巩)都指挥黄玹上疏请求更换太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