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我打算以行医来服务大众,目的是尽量多帮助一些不幸的人改善他们的人生。我希望通过爱护、教导和培养别人,来帮助人们找到他们自己的人生目的,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希望向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生意成功,收入可观。这样,我可以用赚得的钱来照顾家人及其他人。”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也会确立不同的目标,这些只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强求一致。
写好了目的陈述之后,在最初几周每天看一次,看看这份陈述是否准确描述了你的人生理想。
第二,花几个钟头的时间订出你的目标。从人生的总体理想开始,找到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须达到的主要目标,你大概会想出二至十个目标。同样要花点时间从头看几遍这些人生目标,看看你是否真的觉得它们很重要。理想是抽象的,目标就比较具体了。它针对性较强,与你的人生实践情况紧密结合。比如,前面一个人的理想是行医,那么,现在要确立的目标就应该是读医科大学,取得医科文凭,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花一个钟头的时间阅读一遍每个人生目标。把一个人生目标分解成几个必须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再把每周、每月可以执行的任务具体化为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将为你描绘成功的蓝图。例如,读医科大学这个目标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的任务,复习准备,报名考试,入学准备等等,上学以后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具体活动等等都要进行安排。
第四,这样处理过每个人生目标之后,你就会懂得要成功就必须做什么,把每天、每周、每月的活动组织一下。
第五,评估你的目标。确定你的目标是否现实,弄清哪几个目标是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达到的,记下需要别人帮助的目标,以及可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记住要挑选有类似目标及理想的人)。
第六,使自己的想法清晰化。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定出最后期限,细心规划各时期的进度,每小时的,每日的,每月的,有组织的工作及持续的热情是力量的源泉。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计划逐步具体化,只有具体的计划,才能让目标具有可行性。例如,同样是做房地产生意,汤姆计划向银行贷款120万美元,而约翰则向银行贷款11919万美元。最后银行贷款给约翰,拒绝了汤姆的贷款请求。因为银行主任认为约翰的预算具体化且考虑很周到,说明约翰办事仔细认真,成功的希望较大。120万美元的计划是个大概的估算,而11919万美元确实是详细计算出来的,是可以具体落实到位的。
由此可见,要设定一个具体的可行的目标,才能产生具体可行的计划。
拟定一个实现目标的可行计划,马上行动——你要习惯行动,不能够再限于空想。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那个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当你朗诵时,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了成功。
1908年,年轻的希尔在田纳西州一家杂志社工作,同时又在上大学。由于他在工作上的杰出表现,他被杂志社派去访问伟大的钢铁制造家安德鲁·卡耐基。卡耐基十分欣赏这位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闯劲、有毅力、理智与感情又平衡的年轻人。他对希尔说:“我向你挑战,我要你用20年的时间,专门用在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上,然后提出一个答案。但除了写介绍信为你引荐这些人,我不会对你作出任何经济支持,你肯接受吗?”年轻的希尔凭着自己的直觉,勇敢地承诺“接受”。数年后,希尔博士在他的一次演讲中说:“试想一下。全国最富有的人要我为他工作二十年而不给我一丁点薪酬。如果是你,你会对这建议说YES或NO?如果识时务者面对这样一个荒谬的建议,肯定会推辞的,可我没有这样干。”
在卡耐基对希尔的挑战中包括了明确的目的——研究美国人的成功哲学,以及达到目的的时限——20年。长谈之后,在卡耐基的引荐下,希尔遍访了当时美国最富有的500多位杰出人物,对他们的成功之道进行了长期研究,终于在1928年,他完成并出版了专著《成功定律》一书。后来,他又开始撰写《思考致富》。这两本书于1937年出版。随后,他又将《成功定律》与《思考致富》这两本书加以总结,得出这个领域著名的17个成功定律。明确的目标正是17个成功定律之一。
立刻行动吧!制定目标,把目标具体化,具体成你每天要做到的一些任务,而且这些任务是可以完成的,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你是能够实现的,这样你的计划就能够帮助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只要你按照计划实行,你会发现你离成功已越来越近。
四、咬住一个目标,绝不放弃
只有在确定了核心目标之后,不断地朝着这个既定的奋斗方向努力,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幻想,喜欢憧憬,喜欢描绘。但这一切如果仅仅停留在心动的层次上,那结果会告诉你:没有希望了,到头来仍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只有锁定你的目标,并付诸行动,方能逐渐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在非洲的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肥嫩,一群群羚羊在那儿美美地觅食。一只非洲豹隐藏在远远的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旋转。它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后悄悄地、轻轻地、慢慢地接近羚羊群。越来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觉,开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运动员那样,瞬时爆发,像箭一般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逼去。羚羊跑得飞快,但非洲豹更快。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只又一只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更近的猎物,一个劲儿地朝着那只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着。那只羚羊已经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比最后的速度和坚持力。终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被扑倒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
可以说,一切肉食动物都知道在出击之前要隐藏自己,而在选择追击目标时,总是选择那些未成年的,或老弱的,或落了单的猎物。在追击过程中,它为什么不改追其他更近的羚羊呢?因为它已经很累了,而别的羚羊还不累呢。其他羚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边,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羚羊改追一头不累的羚羊,这是以自己之累去追他者之不累,最后一定是一只也追不上。
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令众人叹服的领袖,成为一个才识过人、卓越优秀的成功者,那么就要大胆地举起剪刀,把所有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的、毫无把握的愿望全部“剪掉”,即便是那些看似已有可能实现的愿望,也要服从于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必须忍痛“剪掉”。
世界上无数的失败者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才干不够,而是因为他们不能集中精力、不能全力以赴地去做适当的工作,他们将自己的大好精力消耗在无数琐事之中,而他们自己竟然还从未觉悟到这一问题。如果他们把心中的杂念一一除掉,使生命力中的所有养料都集中到一个方面,那么他们将来一定会惊讶——自己的事业竟然能够结出那么美丽丰硕的果实!拥有一种专门的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来得有价值。有专门技能的人随时随地都在这方面下苦功求进步,时时刻刻都在设法弥补自己这方面的缺陷和弱点,总是尽力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而有十种心思的人则可能会忙不过来,因为他要顾及这一点又要顾及那一点,由于精力和心思分散,事事只能做到“尚可”,当然不可能取得突出的成绩。
那些富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果的枝条剪去,一般人往往觉得很可惜。但是,园丁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更快地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
那些有经验的花匠也习惯把许多快要绽开的花蕾剪去,尽管这些花蕾同样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但花匠们知道,剪去大部分花蕾后,可以使所有的养分都集中在剩余的少数花蕾上。等到这少数花蕾绽开时,就可以成为罕见、珍贵、硕大无比的奇葩。
做人就像培植花木一样,应该“剪掉”不适合自己干的事情,留下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我们与其把精力消耗在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还不如看准一项适合自己的技能,集中所有精力,埋头苦干,全力以赴,这样才能取得杰出的成绩。
对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一踏入社会就能善用自己的精力,不让它消耗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就有成功的希望。但是,很多人却喜欢东学一点、西学一下,尽管忙碌了一生却往往没有培养自己的专长,到头来什么事情也没做成,更谈不上有什么强项。
明智的人懂得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唯有如此方能将精力更多地聚集在一点上;明智的人也善于依靠不屈不挠的意志、百折不回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忍耐力,努力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获得胜利。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朝三暮四。
“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并照管好那个篮子。”在实现人生的目标中也应当如此。既然选择了一个目标,就不要让这个目标轻易地失去。
一场雪后,一位父亲指着远方的一棵树对儿子说:“我们一起向着那棵树的位置走,看谁的脚印走得更直。”儿子心想:这很简单,只要脚跟并脚尖一步步走,我赢定了。结果出来了,父亲的脚印是笔直的一串,像是用机器压制出来的一样整整齐齐,而儿子的脚印却歪歪扭扭不成样子。儿子问父亲原因,父亲平静地回答:“我在走的时候并没看脚下,而锁定了那棵树的位置,眼睛一直盯着那棵树,这样就很容易地走成了一条直线。”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可以使你有奋斗的方向,让你有人生的目标。它使你总往高处爬,使你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任何时间抬起头,看见山尖,就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有人问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选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我想我们应该只做软件。”比尔·盖茨的话中谈到了两件事,其一是选定一个目标,其二是咬住不放。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并把焦点固定在纸的一点上,很快就能将纸点燃;如果不停地移动焦点,那你永远也别想看到火焰。只有将目标准确定位,才能集中精力,实现理想。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任何成绩的取得、事业的成功,都源于人们不懈的努力和执著的探索追求;浅尝辄止,一曝十寒,朝三暮四,心猿意马,只能望着成功的彼岸慨叹,只能两手空空毫无收获。胜利者的生存方式就在于,能够坚持把一件事做下去,积跬步以成千里,汇小流以成江河。
爱迪生说过,全世界的失败,有百分之七十五只要继续下去,原本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碍就是放弃。如果目标总是游移不定,那你将一无所获。一个成功的猎人一天可能会打下100只鹌鹑,但他每次肯定只是瞄准一只,而不是向一群鹌鹑开枪。所以,时间越紧,目标应当越集中、越具体、越专一,三心二意永远成不了气候。目前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虽然踌躇满志,也算勤奋努力,但稍遇挫折就主动放弃,结果只能是失败。
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万万不可受到点挫折就止步不前,甚至干脆放弃,必须愈挫愈勇,咬住不放,才有可能成功。
五、时时“充电”,让自己更“充实”
成功的人有千千万,但成功的道路却只有一条——“充电”。如果一个人停止了学习,那么他很快就会“没电”,就会被社会所抛弃。养成坚持学习的习惯,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如今的电子信息时代,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把人类的文明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境界。随着高科技和现代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再加上空前的人员、物质的大流动,使得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生产、传播、交流、影响的形式、速度、质量、数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当代,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某种信息迅速地传遍全球。正是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使得文化开放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随着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在18世纪,知识更新的周期为80~90年;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知识更新的周期迅速地缩短为30年;到了近50年,更新的周期又缩短为15年;如今在某些领域,知识更新的周期已经缩短为5~10年了。面对信息网络全球化这种咄咄逼人、飞速发展的形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加强紧迫感与危机感,因时顺势,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及时引进先进的文化,紧紧跟上人类文化发展的步伐。
吉格先生在纽约市卡耐基学院当讲师时,曾经遇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杰出推销员叫爱德。爱德做的是广告生意,他的年薪有75000美元,这在当时是很大的数目。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课后跟他闲聊,诚恳地问他:“为什么你要参加三位讲师合上的班级,而三位讲师的薪水加起来还没有你的多?”爱德笑着回答说:“吉格,我告诉你一个小故事。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我父亲带我到我们的花园去了一趟。父亲可能是邻里中最好的园丁,他喜欢在花园里工作,并且以此为荣。我们从花园回来以后,父亲问我学到了什么?当时我唯一见到的事情就是父亲显然在花园中做了许多工作。这时,他有点不耐烦地说:‘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观察到,只要蔬菜是绿的,它们就能生长,一旦成熟,它们就开始枯萎。’”